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年苦难走向百年辉煌

金一南【注】

A上课前,大家呼喊的口号中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还要敢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份子心中,都需要腾起的一团火焰和光明。

我常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二句话: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三句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从1840年那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东洋东洋打不过,西洋西洋打不过,当时的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就在国家面临危亡、民族深陷苦难,却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经常讲,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不是什么好运,那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名望、三没有影响、四没有地位,就只有一腔热血,他们就凭一腔热血浴血奋斗,民族救亡。

B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两万两千五百人,两个月后就剩一千;1927年,秋收起义,五千人,二十天后只剩不到一千。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怀疑,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美国人托夫勒把人类的力量归结为三种:一是暴力,谁拳头大谁称王;二是金钱,金钱买通一切;三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托夫勒忘记了第四种力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C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个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这就是我们先辈的信仰。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够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跨过鸭绿江,这支中国共产党锻造的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队伍,凭着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最初是一小部分人,几支火炬;凭着信仰,燃烧成熊熊大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火炬,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在座官兵就是这支队伍的接续,你们就要像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你们说的敢于胜利令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这么一句话: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中国共产党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了!

1949年建国的时候,我们一穷二白,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全是从外国来的。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D今天,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原先,世界制造业里我们只占2%、3%;2009年,我们上升到18%;2016年,我们就已经占世界制造业比重26.7%,世界第一!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大类,191个中类、552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你看我们的追赶速度。

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出来的!

前不久,我到江南造船集团访问,我们第三艘航母的总建造师是1980年出生的。我非常感慨:八零后开始担当国家建设的大梁,更厉害的是,我们还有九零后,以后,我们还有零零后、一零后,还有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成长起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回想一下,我们百年救亡、百年复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来年,无数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中国三个字浴血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的命题开始——复兴!

1949年到2049年,这一百年,我们要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次新的长征。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要凭实力,我们每一个人正在参与。

过去,长征就是信仰;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摘编自《一堂好课》演讲稿)


【注】 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当代贵州》杂志的顾问。
1.演讲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内容,文中A、B、C、D四个段落最可能是演讲者现场添加的一段是(  )
A.AB.B
C.CD.D
2.若给选文另拟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英雄永垂不朽B.伟大的第四种力量
C.苦难深重的旧中国D.努力实现民族复兴
3.演讲中,称呼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如文中加点的“他们”指代中国共产党人,演讲者深情追述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向革命先辈表达由衷的崇敬和赞美。请简析文中另外两处加点的称呼所指代的对象以及相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4.好的演讲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请从内容呼应和句子语气两方面简要分析选文末段的表达效果。
2023-12-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检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伶传

侯方域

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注】,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 《鸣凤》:即《鸣凤记》,明代戏曲家王世贞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坐客乃西A顾而叹B或大呼C命酒D或移座E更近F之G首H不复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化部、华林部同演《鸣凤记》,当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不分伯仲,但当演到两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华林部的李伶则更胜兴化部的马伶。
B.三年之后,马伶代表兴化部与华林部一起再演《鸣凤记》,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台演出后,李伶甘拜下风,兴化部的名声于是盖过华林部。
C.马伶好胜、自强,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屈身做严相国的奴仆,只为观察其言行举止、体会其思想感情。
D.文章虽是人物传记,但并未历叙其生平,而是集中笔墨叙述两次马伶会演,刻画人物形象,繁简得当,颇有章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2)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
5.文章在结构上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马伶精神的?
2023-12-22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检测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自带流量密码。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这些精神内涵在岁月洗礼下____,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它的时代韵脚。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等载体对话历史,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得见”,更希望“看得懂”。“隔着玻璃、挂在墙上”的传统展陈正升级为富含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让文化场所变身“旅游打卡地”,让文物成为“潮玩”,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____中传承中华文明基因。文物与现代生活、科技跨时空的交流碰撞,已呈现出一番____的景象。文物记载历史,传承文化,让文物“活”过来,文化“潮”起来,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历史的深切体认。忆古思今,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寻与思考,文化基因的源头活水将引领我们认识过去、把握今天、面向未来。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加点的词语在运用上富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023-12-22更新 | 3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注】,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

【注】 櫜鞬:收藏弓矢的器具。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若A以相B夫子C必反D其国E反F其国G必得H志于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行拜礼时,拱手胸前先拜,而后叩头至地,为古人最恭敬的礼节。
B.乘,古代一车六马为一乘。春秋时,常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C.不穀,先秦时期诸侯国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孤”“寡人”等。
D.三舍,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为九十里。后人常用成语“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避免冲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在蒲城时面对晋国军队的讨伐,他不愿与君父为敌,没有迎战选择逃跑。
B.重耳到了齐国之后,耽于安乐的生活,后被姜氏和子犯灌醉,被迫继续流亡。
C.在楚国面对楚王“何以报我”的提问重耳承诺将来若两军交战,会先礼后兵。
D.重耳常年流亡,各国均对他礼遇有加,比如齐桓公赠马给他,还给他娶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2)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5.公子重耳流亡各国,他的性格成长也在其中有所体现。请结合本文,概括重耳的形象特征。
2023-12-22更新 | 3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诱人A之方B惟名与利C名近虚D而于教E为重F利近实G而于德H为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书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B.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2.下列选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有删改)

【注】 ①踬碚: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自民国A肇造B变乱C纷乘D黄花岗上E一抔土F犹湮没G于荒烟H蔓草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23-12-20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 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下册第五单元达标检测
18-19高一上·湖南娄底·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项羽

(南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9-11更新 | 273次组卷 | 45卷引用:第一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学习方式将重塑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将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老师则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自律学习的人,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学习为重是OMO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OMO学习方式的重心在不在变成两个问题。教得好并不意味着教案写得多完善、讲解多精彩,关键在于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能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让学生确实学到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普遍将学生当作容器,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目中无人、我讲你听,教学的目标就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就是背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OMO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在制度上和教学设计上要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空间和意志的自由;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加持,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的高效和便捷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习为重意味着权重的合理倾斜。传统课堂普遍存在重倾向,教学设计中以教定学,学生被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要求整齐划一,信息化程度比较低。OMO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服务于,服从于。教师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互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主要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学习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学习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有责任。这次下教育已经表明,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也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能取得学习成效的。只要技术设备和技术应用没有问题,只要学校或老师设计好学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线上指导。即使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学习也不一定局限于线上,也可以涉猎广泛的线下资源。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转变。在OMO学习方式状态下,教师角色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知识性教学大多由线上承担,教师则承担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未来,线上教学将会以教书为主,而教师则以育人为重,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OMO学习方式目前还局限在上发生,未形成上格局。OMO学习方式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因此要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适时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上的声势。推动线上教育普惠与个性结合,则需要在顶层设计上,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的界限。统一建设的部分国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齐放的部分要驱动应用、提供竞争。目前,全国缺乏大而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一方面要推动国家和各级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多级多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之间的界限。

(摘编自陈金芳、马新礼《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

材料二 

技术对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很多人心中产生强烈的压迫感。技术发展得实在太快,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适应。郭大光评论道:真正影响技术倒逼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业已形成的‘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这种惯性和记忆,已经被模式化和固定化,且进入了集体无意识状态。使用一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就要改变原来的教学习惯甚至行为习惯,突破多年形成的‘心理场’。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技术使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排斥感。郭文革则直言:今天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很多争论,本质上不是关于技术与教育关系的争论,而是站在印刷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的立场上,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探索的质疑和批评。

目前线下教学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形式,倾向于在课堂中限制使用网络和移动终端,这凸显了学校教育的保守,正因为如此,在线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知识的内涵、结构、载体、传播方式等发生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学习的目标和方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学习目标和方式的变化又进一步要求教育教学目标和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只有融入互联网的教与学才能适应这些变化。线上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带领学习者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与知识的选择、加工、整理、交流与交换,并共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也是今天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底层逻辑。正因为如此,在线教学不必追求与线下教学完全等效,也不仅仅是为了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以实现传统的知识传承目标,而是应该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更高教育目标。为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对学习的创新应成为在线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在线教学不是为了替代课堂教学而生,而是为了超越课堂教学而生。评价在线教育的成效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更应看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不能仅仅看学生理解和记住了多少知识,更应看学生完成了多少任务和作品,解决了哪些问题。同样,评价一位在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能仅仅看讲课有多好,更要看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

在线教学的开展将推动课程教学目标从教材大纲中的知识目标,扩大到包含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内的能力目标;教学材料将从单一学科的纸质教材,扩大到包含网络中的多媒体学习资源;教学方式将从讲授为主,扩展为直播与录播授课、微课和慕课自学、在线研讨与交流、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学习流程将从传统的预习+听课+复习,发展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线上交流互动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分享;教学评价将从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以及从重视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重视知识的迁移应用。虽然大多数教师在涉足在线教学的初期,会采取将线下课堂向网络简单搬家的做法,但随着对线上教学规律认识的提高,势必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乃至彻底重构。

在线教育的发展,并不会全面取代线下教育,而是将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建构等更多地放在线上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实验实习、实践活动等仍然在线下进行。即使是疫情期间的完全线上教学,也离不开线下学习活动的参与,只不过此时由原来课堂里的同学,更多地变成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四方面构成的学习共同体。由此,新的学习生态在逐渐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区隔被逐渐打破。未来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也将逐渐消淡,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将逐渐融合,只不过会以线上教育统领、整合,带动线下教育而已。

(摘编自王竹立《替代课堂,还是超越课堂?》)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学习为重”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OMO学习方式则以学生为中心,在制度上和教学设计上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空间和意志的自由,让学生能“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
B.传统课堂普遍存在倾向于重“教”轻“学”、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等问题,OMO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学习自主性更强,信息化程度比较高。
C.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扮演“教书”又扮演“育人”的角色,OMO学习状态下,“教书”工作和“育人”工作的承担有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发生巨大转变,将以“育人”为重。
D.OMO学习方式还局限在“点”上,但会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目前我国已经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了“面”上的声势。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对教育的渗透,使很多人心中有了强烈的压迫感。当教师因为技术的发展太快而陷入“教学惯性”或“教育记忆”时,他们就会对新技术的探索使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排斥感。
B.在线教学不必追求与线下教学完全等效,也不仅为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还应该实现更高教育目标。其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应指向创新,成效评价、教师评价方式也与线下教学有差异。
C.在线教学的开展将使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学习流程形式、教学评价等发生变化,要适应线上教学变化,要求教师对传统课堂进行多方面改造乃至重构。
D.未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界限将逐渐打破,新的学习生态会逐渐形成。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未来线上教育不会全面取代线下教育,但线上教育将统领、整合、带动线下教育。
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开线上平台,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搜索选择上课资源进行学习整合。
B.成绩出来,学校给你的评价是多维的,既有考试分数,也有对你平时解决问题和完成作品等方面的评价。
C.你的活动范围将更广,现在在校园封闭式学习,以后你不必再来学校了,因为老师的作用将逐渐弱化。
D.你获得的学习材料将更丰富,可以和同学们在线上进行交流协作,也可以展示和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OMO学习方式”下定义。
5.线上线下教育正在融合发展,教师要从思想观念、授课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变。作为学生,请你针对教师的改变,提出应对的措施。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苏轼。等到弱冠,他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数次在杭州任职,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
2023-08-21更新 | 2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检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