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句,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全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2.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2023-04-21更新 | 26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1-22高一上·全国·课前预习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众人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时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的“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发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坚决。
B.诗的颔联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联呼应。
C.颈联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尾联写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鲜明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2.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由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023-04-18更新 | 102次组卷 | 7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
B.“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
D.“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
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
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
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023-04-14更新 | 3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老屋

李朝俊

一棵桐树,一句承诺,人树合一,成了父亲一辈子归宿的老屋

老屋是故乡桐柏的人们对棺材的隐喻,表示人终老后的去处,永远居住的屋子。

乡下人比城里人实诚,不避讳生老病死,年过五十就会想老屋的事。有人老屋做好二十来年,脸上红花雨点,没病没灾,健健康康,端碗能吃肉,丢饭可喝酒,手提肩挑,往返庭院,心在庄稼,想干啥干啥,该干啥就能干啥。也有人老屋做了一个又一个,都被近亲族人、急用者走了。人即便没病没灾,吃啥啥香,旧的老屋别人占去,新的老屋也得快快做好,要不就是块心病悬在那。人们常说:晚上脱了鞋上床,明个儿还能不能穿上,谁都不敢打包票儿。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踏实满足,邻居们称赞这家子孙孝顺懂礼。

父亲早早就没了双亲,我也就没见过爷爷奶奶,家里自然不放老屋这物件。孩童时,心理上对油黑发亮、阴森森放在房山墙下或房廊拐角上的老屋,我有种天然的惧怕。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眼不见但心里还是很烦,想早点离开这有黑木头的地方。

那年到西乡盘古山表舅家拜年,父亲和表舅,还有一群不认识的亲戚们,热闹非凡地在一个菜园地边放树。只见众人脱去棉上衣,有的挥镐挖泥土,有的奋力拉大锯,有的爬到树上,将粗粗的牛耕绳,拴在更粗的树杈上……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小不点,也被一个我们喊小舅的组织起来,在又粗又长的牛耕绳尾上,肩膀斜跨绑在大绳子上的布带,在数十丈开外的沙地里,伴着表舅好听的号子声,和大人们一势使劲,像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人和树展开拔河比赛,几番较劲,几番镐起锯响,人们把一棵大桐树拔输了,我们在嬉笑声中倒了一片。一个我叫舅姥的慈祥老人,将头巾取下擦眼泪,她满心高兴地笑着说:我的老屋这回又有指望了!

放倒一棵大树,菜园显得天阔地宽,树林透出一片青亮。几棵四、五把粗的桐树,在雪原土地上,格外挺拔向上。爱说爱笑的表舅,对着几个老汉儿开腔:那棵长得上下一般粗的树,是留给我自己做老屋的。别的几棵你们谁相中了就言语声儿。

蹲在树桩上吸烟的父亲,将烟锅在老树黑皮上敲了敲烟灰,顺手将烟袋别在腰间战带上。起身走到树林,张手测量了一遍桐树,抬头看了各树的长势,返回树桩弄好一锅新烟丝,一边吧嗒吧嗒享受,一边望着表舅开口道:你那靠东边的一棵给我留住,过几年够老屋材料了,遇上机会找人放倒拉走。在一片笑声中,表舅说:肯定给你留住!活到八十是你的,活到九十也是你的。随后将其儿子叫到跟前,收起笑脸严肃开口说话:我活着啥话不用说!若我不在了,那棵树也是你姑父的。这事你得往耳朵里记住。随后表舅又拍拍我的头,这个小外甥也帮忙一起记住这事!说得我满脸通红,众人又一片笑声。

第二天我们离开时,表舅送到村外竹林山上。父亲说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就站这儿别往外送了,我们爷俩也快点往东乡赶。走了几步,父亲回过头来,好像忽然想起件事,轻轻地对表舅说:我把20块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了,多少算是这桐树板钱的意思。你回到家顺手收好,别让小孩子们给弄扔了。表舅说:大哥你这是何必呢!咱们这样的亲戚,还说啥钱不钱的?!我说过的话,吐口唾沫就是钉。那树说是你的就是你的,谁也不能够要去了。

父亲说,咱俩兄弟啥话都好说,孩子们很快长大了。咱们当老个儿的,要让孩子明白亲兄弟明算账的道理,别让小孩子们把路走歪了。

从此我记住这棵桐树,记住了父亲和表舅的情谊,记住了父亲年过五十岁,记住我这当儿子的责任,记住了父母笑声背后的不易。打这儿之后,我懂了些事,似乎知道用功读书,对桐树有种说也说不出,道还道不明的复杂感情。闻到清香的桐花,想到树下走走看看;望见碧绿的桐叶,想到皱纹爬满面容的父亲;偶尔无意中抚摸桐树硬皮,这沟壑纵横,这坚硬如铁,这世事沧桑……让我不敢深想,泪水就涌满眼窝。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

从少年走到青年,从山乡高中走进城市校园,随着见识的增长,在书声琅琅的阶梯教室,在高大宽敞安静的图书馆,在大道通天的海防机场,我有时明白,有时茫然,有时觉得大可不必!某一天在品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时,忽然顿悟了老屋的神圣地位。住够了土墙茅屋,在大雨天里,顶上漏雨,墙角过水,与满地乱爬的土蛇蟾蜍、蚊虫老鼠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包括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想得到的老屋,实际上是对一世追求未能实现的人生目标,用另一种不懈努力的心灵渴望去达到。拥有一栋遮风避雨的坚实住处,躺在深厚的大地里过上想要的好日子。

制作老屋的桐树,生长于大地,回归于大地,而人的生命传给后人。

一棵桐树,一座老屋,一方民俗,一个追求,一种精神!生生不息的后来人,可知道这桐树的情怀,这不屈不挠民族的渴望,这历史脉动的永远老屋,是人类发展的一块块活化石!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乡下人过了五十就必须考虑老屋的事,老屋实际上就是用故乡桐树做的棺材。提前做好老屋,体现了乡下人不避讳生老病死的人生态度。
B.老屋被人借走就得赶紧做新的老屋,只有看着装满自己喜好的老屋,拥有者心里才踏实满足,邻居们才会称赞这家子孙孝顺。
C.因为爷爷奶奶早已不在世,家里不放老屋,所以孩童时代的“我”对油黑发亮、阴森森的老屋产生了天然的惧怕心理。
D.父亲把钱压在柜橱的酒瓶下,不仅是想给表舅桐树板的钱,更是想为给孩子们做表率,希望孩子们尽早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的老屋”为行文的线索,虽用了较多的笔墨写父亲与老屋之间的故事,但行文中穿插了“我”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B.“走亲戚或到村里老辈人家去,总是绕着老屋远远跑开,或躲在大人侧后背立而行”这一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我”的恐惧,极富有情境感。
C.文章详细描写了亲戚们在表舅家放树的场面,大家分工不同,齐心协力,渲染了热闹的气氛,以舅姥落泪烘托了大家的努力给人带来的感动。
D.文章语言灵活,如将“弓腰曲腿死死地拉着绳子不放”的人们比喻为“抵头红了眼的牛犊”,形象生动,写人和树“拔河”,趣味盎然。
3.“桐树在我的心中,比任何树都有用,这树与水泥瓦房,与高楼大厦,与庄园别墅,有了绝妙的相通之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有人认为本文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在某平台上,《论语》成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全年站内阅读人次接近3000万,超过80%是30岁以下的年轻读者。读者们在评论区讨论经典,答疑解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在数字空间里碰撞出新的火花。《迷宫·如意琳琅图籍》、新华字典APP、史学双璧多媒体出版工程、番茄小说AI朗读……数字阅读体验馆里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为观众提供了专业化、场景化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有了数字技术的加持,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正在形成。

(摘编自《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科技赋能,不只是阅读方式迭代更新,数字阅读的场景也更加多元化。下载有声阅读APP,不仅可以听小说,还可以听新闻等,重要的是解放了双眼,还能达到阅读的效果。安徽省蚌埠市的王女士说,她平时工作忙,所以选择有声阅读,在做饭、做家务的时间听书学知识、了解新闻。

在音频和短视频平台成为阅读推广重要阵地的今天,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节奏、满足读者需求。江苏省扬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办公室工作人员杨静路说。

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的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设置了数字阅读成果、IP精品等展区,集合了VR阅读、5G高清视频、5G高清听书、AI智能导读等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阅读方式。数字出版形态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频传播、多媒体课件、虚拟现实3D内容等多元化呈现方式,也包括个性化内容推荐、用户参与内容创造等新型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正成为中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近几年,中国的数字阅读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用户规模逐步扩大,用户黏性持续攀升,整体行业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王炎龙表示:数字阅读将开启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对个人而言,书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书籍内容能与多样态的技术形式进行融合叠加,从而带给人们多感官、多时空、多体验的阅读氛围。新的阅读模式也将影响未来社会的文化形态、社交模式等。

(摘编自《科技赋能,阅读越来越有趣》)

材料三:

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这届年轻人读书有多狠被推上了热搜。

除了更爱读书的主观原因,这里面也有客观条件使然,比如疫情使得人们居家独处时间变长。此外,数字阅读、听书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也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自由。但这同时向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定义阅读?用手机刷网文或者看漫画,算不算阅读?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一本名著,算不算把书给了呢?

对过去的读书人来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精神圣殿。而在今天,阅读被许多人寄予了在信息洪流中摆脱焦虑、于风云变幻中栖息身心的厚望,但不能忽视的是,当技术发展给阅读带来便利之余,也存在着与阅读原本承载的价值背道而驰的隐患。

当人们使用阅读软件,平台往往会利用大数据为用户进行画像,不断根据其兴趣爱好精准推荐,有可能读了几十部小说,看的还是同一类故事;当越来越多的工具试图帮助人们提高阅读效率时,殊不知这些精神速食也让原作的营养白白流失。用半个小时说完《红楼梦》故事梗概,如何传达出那些藏在桃花流水间的百转千回,那些锁在朱门深院中的雅趣、荒唐与空寂?看专家学者谈论历史或者经济,但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怎能将头脑打磨得更加敏锐?在通勤路上听完一本《人类简史》,要是当作背景音乐而不入心,那么所谓的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恐怕只能沦为自欺欺人的笑话。

需要指明的是,阅读纸质书籍并不一定就优越于数字阅读,无论选择哪种阅读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开卷有益。在全民阅读热潮面前,有必要保持充分的冷静和自省,警惕新型阅读形式大于实质。若忘记了阅读的初心,被新技术的福音所束缚甚至奴役,最终只能是沉湎于无效阅读所带来的虚幻满足感之中却一无所获。

(摘编自《莫让新型阅读变无效阅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更便捷、高效,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其覆盖的用户群更多。
B.在科技发展的助力下,数字阅读的方式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人们不仅可以看电子书、听小说,还可以体验VR阅读等。
C.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数字阅读体验馆通过多种创新阅读服务为用户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沉浸式阅读新体验。
D.数字出版已成为当下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早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读者通过在评论区讨论2021年最受欢迎的读物《论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的国民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
B.传统的文化业态壁垒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正逐步被打破,形成了全方位传播、全场景阅读、全产业链构建的数字阅读新趋势。
C.科技使数字阅读的场景更加多元化,音频和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唯有以变应变,才能跟上时代、满足读者需求。
D.书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来源,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焦虑、栖息身心,而疫情使居家的人们更爱读书。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数字阅读带来新的增量、新的体验与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之间的关系。
B.材料二最后一段通过引用,指出了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增长和用户规模扩大对未来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
C.材料三第二段通过提出问题,引起人们对“用手机刷网文和通过音视频节目‘速读’名著是否算阅读”等问题的关注。
D.材料一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客观具体;材料二以对个人阅读体验的介绍引出话题;材料三指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区别。
4.请结合材料二阐述数字阅读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5.数字阅读存在哪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概括。
2023-04-14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八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那人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得怎么样了?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的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它,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儿,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被删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墨子的学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3.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对《非攻》中的“墨子”进行评点。
4.文本三《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2023-03-24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C.下片“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D.《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所发的议论,是王安石在慨叹自己的悲欢离合、闲愁哀怨,因他的变法主张不被人理解,内心无比痛苦。
2.作者在词的末三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有何用意?
2023-03-23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逐

李斯

臣闻吏议逐,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②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阅读《谏逐客书》,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2023-03-23更新 | 40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七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握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以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材料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的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珠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旻《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材料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C.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D.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性小说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淡化其社会历史价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尔对客观生活进行主观异质化处理的观点,同孙犁将主观情感充分客观化的做法,本质是一样的。
C.小说中的人物如果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这部小说就可以视为诗性化作品。
D.孙犁的诗性小说,往往人物对话简洁,不重视人物语言个性化,却很重视对人物心理做细致入微的刻画。
3.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4.材料三在说理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举例说明。
5.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03-23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六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22-23高一下·全国·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江夏王刘义恭为征北将军,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孝建中,迁豫州刺史。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盻,上壮之。及行,隶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为光禄大夫,加金紫。卒,谥曰肃侯。泰始二年,诏以悫配食孝武庙。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悫自奋请行A义恭举悫B有胆勇C乃除振武D将军E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皇帝的谥号,文中指宋文帝刘义隆,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
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故也称中州。
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可指代贵官。
D.配食,也称“袝祭”“配享”,文中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悫智勇兼备,作战勇猛。他能依据战时情况采用相应计策,巧破象阵;在攻打南新郡蛮帅田彦生时,他率部先登上白杨山,令敌人畏服。
B.宗悫廉洁自律,深受赞赏。讨伐林邑国获得胜利后,缴获了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他却分毫没有据为己有,宋文帝知道后对他十分赞许。
C.宗悫心胸宽阔,不念旧怨。同乡富豪庾业招待宗悫时,故意让他吃粗糙的饭食,后来庾业做了宗悫的属下,宗悫却不计前嫌,善待于他。
D.宗悫屡立战功,多受嘉奖。宗悫参与攻克林邑之战,击溃雍州群蛮,跃马绕城高呼就平定了刘诞之乱,而后得到升迁,去世之后获得恩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2)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5.宗悫年少时表现出了哪些超凡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03-23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七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与2023新高考题型接轨)-【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下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