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注】;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尽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诫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节选自龚自珍《明良论》)


【注】媮:通“偷”,苟且。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注】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节选自顾炎武《廉耻》)


【注】《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朝廷A有B教化C则士人D有廉耻E士人F有廉耻G则天下H有风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
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无意于仕途的做法。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2024-03-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敏于事慎于言
A.任重道远B.人不仁C.见不贤内自省也D.信见疑
2024-02-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2024-01-30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约束
B.天下仁焉                         归:归附
C.大学之道,在明德            明:彰明
D.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回)我虽然不勤勉,请让我实践您这话。
B.原文: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性情安和之后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之后才能处事合宜。
C.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译文: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D.原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来辅助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加以干预。
2023-12-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瑞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且尔言A过矣B虎兕出C于柙D龟玉毁于E椟F中G是谁H之过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蒙主,指的是在蒙山主持祭祀的人。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这里代指国家。
C.各诸侯封地称之为“国”,卿、士大夫的封地称之为“家”。
D.萧墙,古代宫门内的屏风,这里借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一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三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孔子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2023-12-25更新 | 3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 高一必修下册 第1课知能达标训练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要停顿地方的英文字母写在答题卡上的表格内。
于是乃相与发A徒役B围孔子于野C不得D行E绝粮F从者G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伐陈”中的“伐”,与《老子》“自伐者无功”中的“伐”含义不同。
B.“安有伯夷叔齐”与“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安”含义相同。
C.“意者吾未仁邪”与“欲诚其意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意”含义不同。
D.“吾为尔宰”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两句中的“宰”含义相同,都是指一种官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对于君子也会堕入困窘之境而生气不解,孔子认为,君子到了困窘的时候能够坚守节操,而小人到了困窘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
B.孔子到处碰壁仍坚持“仁”,真正实践了“无终食之间违仁”,他周游列国不受待见,被困断粮仍弦歌不辍,险遭不测仍自信有度、从容乐观。
C.颜回面对困境,信念坚定。他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正道,这样才更能显出君子的品格。道义学说不完美,不被接受,是当权者的耻辱。
D.孔子教育学生,不要以为仁者一定会被别人信服,智者一定会被人任用。君子不应该不正当地摆脱贫困和卑贱,即使在颠沛流离时也不离开仁德。
4.把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五石之瓠》)
5.材料二中,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分析孔子困于陈蔡时能够弦歌不辍,不“违仁”的原因。
2023-12-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大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形象生动地阐述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本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3.翻译句子。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课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指大诸侯国。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轻率,冉有谦虚,公西华礼让,曾皙高雅,给人印象深刻。
C.文段运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D.文章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5.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暂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选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这里比喻内部。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5.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B.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C.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D.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加点字“归”的意思与“聊乘化以归尽”中的“归”意思相同。
B.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C.文中加点的字“病”与“病入膏肓”中的“病”意思相同。
D.文中加点字“约”的意思与“怀王与诸将约曰”中的“约”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可知,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回答的“知人”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D.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处乐”,因为这些人如果长期处在安乐中,会忘乎所以,流于淫滥。古今中外那些“富贵而淫”的人物往往就是如此。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5.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颜渊、樊迟分别是“克己复礼”“爱人”,回答仲弓、子贡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孔子所说的“仁”的理解与认识。
2023-01-25更新 | 40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思源学校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