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论语》常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用“北极星处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众多的星辰环绕着它”这一天文现象作比,说明“仁德”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輗,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用“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就无法行走”作比,说明人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立身处世。
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用“风吹草伏”这一自然现象作比,说明在上位者的德性一定会对老百姓产生明显影响。
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用“日食”“月食”的天文现象作比,说明君子有过错时,就会有人见到;再犯这样的错误时,人们便都能看见了。
2023-01-05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1】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注释:【1】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面文字蕴含了哪些关于“学”的道理,请分条概述。并结合其中一点,联系现实谈感悟。
2022-10-11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北京市北京实验学校高三考前全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而不怨。”

(《里仁》)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

1.(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①句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___。
(2)请解释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
2.综合①③④句,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
2022-10-1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保温练习语文试题
名著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而不怨。”(《里仁》)

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④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②道:引导。
1.(1)“劳”有“劳累”和“忧虑”的意思,①句中“劳而不怨”的“劳”的意思应该是______。
(2)请解释③和④句的“不敬,何以别乎”与“民德归厚”。
2.综合①②句,简述孔子在劝告父母和朋友方面的共同原则,并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综合①③④句,简述选文中提到的“孝”包括几方面内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解释这则语录。
(2)《论语》中的比喻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这则语录中比喻的妙处。
6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注释:①执鞭之士:市场的守门卒。 ②疏食:粗粮。
(1)请解释: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2)以上材料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2022-07-1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宪问》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③子夏曰:大德不逾闲[注],小德出入可也。 《子张》


【注】闲:界限
对于子夏的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前两则内容谈谈你的思考。
2022-07-11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


(1)请解释“小人穷斯滥矣”。
(2)综合以上材料,请概括孔子面对困苦环境的态度,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2-07-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材料二: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材料四:“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问》)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子夏和孔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来阐述“仁”。
(2)从以上语录中任选三则,根据其内容,谈一谈你对“仁”的理解和认识。
2022-06-08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热身练习语文试题
10 . 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材料二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子张》)

1.材料一中提到的“商”即材料二中的______。孔予以“过犹不及”的评论教育学生应该______。
2.有观点认为,第二则材料中两人交友观看似不同,实则都直接受教于孔子。结合两则材料,简析这样说的依据。
2022-06-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市2021-2022学年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