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枭越首于洛阳,下诏:有收视者,辄捕之。栾布祠而哭之,吏捕以。上召布,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具,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英布、彭越皆以谋反诛夷。信高祖自将征陈豨之时,欲发兵袭吕后、太子。布见汉使验问,即发兵东取荆,西击楚,对高祖言欲为帝,其为反逆已明。唯越但以称病不亲诣邯郸之故,上即赦以为庶人,而吕后令人告越复谋反,遂及祸。三人之事,越独为冤。且扈辄劝越反,越不听,有司以越不诛辄为反形已具,然则贯高欲杀高祖,张敖不从,其事等耳,乃以为不知状,而敖得释,何也?乐说告信,贲赫告布,皆得封列侯。而梁太仆告越不论赏,岂非汉朝亦知其故耶?栾布为越大夫,使于齐而越死,还奏事越头下,上召骂布,欲烹之。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然则高祖于用刑,为有负于越矣,伤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彭越:西汉王朝开国功臣,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②扈辄:与后文的“梁太仆”都是梁王彭越的部属。贯高、张敖、乐说、贲赫等人都是汉臣。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当是之A时B彭王C一顾D与楚E则汉破F与汉G则楚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使……知道,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闻”词义不同。
B.所以,表示原因,与韩愈《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微,如果没有,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相同。
D.乘,乘着、趁着,与姚鼐《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中的“乘”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布认为高祖危难时,彭王尚助汉抗楚,如今安定,他想把爵位世代相传,不会谋反。
B.太史公认为彭越这类人谋略过人,只要能够保全性命,他们就有机会重新掌握权力。
C.洪迈认为,高祖开始不相信彭越会谋反,吕后让手下再次告发,高祖才确定彭越谋反。
D.材料二见解独到,议论精当,将洪迈《容斋随笔》精辟隽永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5.洪迈认为彭越蒙冤,依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2024-03-0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凤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教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有: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B.横,遍布,与苏轼《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意义不同。
C.匍,尽力、竭力,与词语“匍匐前进”中的“匍匐”意思相同。
D.覆,覆盖,与《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B.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
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却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D.“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2)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5.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请举例说明。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节选自贾谊《新书·过秦论下》)

材料二:

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受王玺。子婴与其子谋曰:“丞相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竞诛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贵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侯A起B于匹C夫D以利E会F名曰G亡秦H其实I利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然,指平安、安稳,和现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
B.详,指假装,和《屈原列传》中“乃令张仪详去秦”的“详”意思相同。
C.系颈,表示投降的行为,此意也用在《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
D.虽,指虽然,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虽曰天命”的“虽”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秦国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国君中,并非每个都贤能,却经常成为诸侯中的霸主。
B.赵高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担心被害就假称有病,不去接受印玺,还将赵高灭族。
C.子婴做秦王仅四十六天就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投降;对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
D.班固认为子婴非法继位,缺乏智谋,在杀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没多久,秦国也就灭亡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苏武传》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上)》
(3)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
5.贾谊认为子婴“救败”的策略是错的,班固认为子婴败亡无可挽回,两人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2023-12-28更新 | 22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崩”是指天子的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又如:崩驾,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5.赵高为什么要陷害李斯?他又以什么罪名陷害李斯的?
2023-09-20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一中文峰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科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监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1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哙拜,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C.乃令张良留
D.张良入
3.下列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B.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气急败坏。
C.“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D.张良与范增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项羽和刘邦。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来何操?
(2)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5.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2022-06-14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5.在文本二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21-22高一下·全国·课时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5.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C.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B.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右戚”指皇帝贵戚,“右姓”指豪族大姓,“右客”指尊贵的客人。
C.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主要用以记叙帝王人臣的言行事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颇虽然有心胸狭隘的特点,但当他听到蔺相如的言论后,能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他的负荆请罪也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
B.本文以叙述为主,却“于叙事中寓论断”,这和《屈原列传》的写法非常相似。作者通过精心选材,恰当裁切,表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表达了作者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赞美。
C.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如蔺相如对强秦和对廉颇态度的对比,廉颇对蔺相如前后态度的对比,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的对比等。
D.作者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本文以对秦斗争为主线,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把两人放在秦赵斗争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蔺相如的形象特点。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会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成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召公谏厉王止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C.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一般指办事的官员,有时表示尊敬,文中的“执事”指后者。
B.行李,古代指出使外国的使者所携带的装备,与今之行李基本相同。
C.列士,古称天子的上士,与“烈士暮年”中的“烈士”所指不相同。
D.耆艾,古人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耆艾泛指老年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洞悉并善于利用国际形势。他的成功不是因为言巧舌利,而是因为他看出了大国关系的本质并加以利用。
B.樊哙忠勇神武,很有口才。鸿门宴外他知情势不利,则闯门而入,拔剑割彘,慷慨陈词,最后竟让项王无话可说。
C.召公重视群众的言论或建议。他把群众的言论看得很重要,视之为平坦肥沃的良田,看成人们生活基础的来源。
D.召公说领导要善于倾听各阶层的谏言。他说,治水者通过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领导者也要善于开导并善于倾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5.烛之武、樊哙、召公三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1-07-24更新 | 2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邹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