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材料二:

田叔、孟舒同随赵王,今叔指言舒事,几于自荐矣。叔不自以为嫌,但欲直孟舒之事;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事A发觉B汉下诏C捕赵王D及群臣E反者F于是赵午等G皆自杀H唯贯高I就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臣,文中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官吏面对皇帝也可自称“微臣、小臣”等。
C.故,原来的,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故”词义不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任职赵国郎中期间,受到赵王赏识,但是赵王还没有来得及升迁他,就发生了赵午、贯高等人谋划弑上一案,赵王也受到了牵连。
B.赵王对高祖的礼节周全完备,高祖对赵王却非常傲慢,这招致赵王手下的不满,他们请求叛乱,但赵王认为高祖有恩于他,没有同意。
C.匈奴大举入侵抢掠,云中郡受害特别严重,云中郡守孟舒因此被罢免了官职;后来孝文帝听从了田叔的建议,再次任命孟舒为云中郡守。
D.孟舒知道士卒疲弊,不忍心号令士卒出战,而士卒却奋勇争先,与敌殊死决战,因此战死者有数百人,由此可见孟舒深受士卒爱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2)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5.回答孝文帝的询问时,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对此,洪迈为什么认为田叔是“几于自荐”?
2023-12-0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选科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怀石投江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声声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节选自《屈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白马不断用前蹄刨栏厩,对草料闻也不闻,伸舌舔主人手背,两眼混浊的泪水,可见白马是很通人性的。
B.屈原准备好后,见女儿睡得正香,嘴角还挂着浅浅的微笑,他一阵酸楚,热泪涌出,可见他对亲人也是无限留恋。
C.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将陆离长剑挂在腰间,表明屈原此时已下定决心。
D.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都非常痛心,不断地和他打招呼,询长问短,就是怕屈原选择自杀。
2.关于文中“屈原投江”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和问候中,可见屈原是深得民心的。
B.老渔父的话道出楚国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更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踱至崖边,见秦兵已渡过扬子江并长驱直入,心彻底绝望了。
D.屈原最后一跳,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无力挽救国运的无奈选择。
3.文章中出现了屈原女儿小媭的形象,小说设置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4.材料一中出现了“渔翁”“老渔父”的形象,材料二中也出现了“渔父”,他们和屈原的对话差别很大,在你看来,哪个材料在这一形象的设置上文学效果更好?
2023-04-29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3 . 结合全文,选出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项羽刘邦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佩服的。
C.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务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争夺天下。
D.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以看出刘邦是很有心机,善于随机应变的。
2020-02-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长庆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对《史记》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中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先贤圣哲,司马迁都还之以普通人的本来面目,这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洋溢着坚持真理、秉笔直书的精神。
B.“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中,参差互见,互相补充。
C.《史记》虽然是历史巨著,但司马迁善于把历史人物事件化为具体、生动的故事场景,表现出历史叙事的文学性特点。
D.《史记》采用奇异传说,包括上古的神话传说、古代和当代人的传闻轶事等,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史记》历史叙事的形象性和故事性,但也违背了史家实录精神,是《史记》的一大遗憾。
2019-12-15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注】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D.北面,坐北朝南,面向南,代称帝位。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