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苦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
自度比至A皆亡B之C到丰西D泽中E止F饮G夜乃解H纵所送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现代汉语中“山东”的意思不同。
B.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即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别起的名号。
C.诚,果真、如果,与《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中“诚”,的意思相同。
D.见,表被动,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中“见”的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当即决定进攻刘邦;范增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
B.高祖押送的役徒多在途中死亡,为免于牵累,他放走其余役徒,自己也准备一去不返。
C.高祖怀疑镇伏东南的天子气与自己有关,所以就逃到芒山、砀山一带的山泽岩石之间。
D.乙文讲述的三个传奇故事,为高祖出身蒙上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沛公最终成功的原因。
2024-04-22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汉王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良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③畔:同“叛”。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括号内。

秦兵A尚强B未可C轻D臣闻E其将F屠者子G贾竖H易动以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词义不同。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与“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字词义不同。
C.“不从必危”中的“危”字与现代汉语的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字词义不同。
D.子房,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把项伯送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很吃惊。在张良的邀请下,项伯进来见刘邦,刘邦对项伯说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王的到来,不敢背叛项王。
B.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韩国灭亡了,张良把全部家财用来为韩国报仇。
C.沛公听从张良的建议,使用疑兵之计并成功收买了秦军将领。沛公又在张良的建议下袭击秦军并打败他们。秦王子婴请沛公来到咸阳,向其投降。
D.在得到了汉中土地之后,张良建议汉王烧毁经过的栈道,断绝回去的道路。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西忧汉王之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两则材料都涉及项伯,与项伯有关的主要有哪几件事?请简要说明。
2024-04-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穰苴曰: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享士卒。病者皆求行,争奋出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景公与诸大夫迎。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B.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C.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D.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未及/反遂斩/贾三军振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的意思是“一向”,与“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相同。
B.“仆”字的用法与“欲辟土地,朝秦楚”中的“朝”字相同。
C.“何后期为”在语法结构上与“何辞为”相同,“为”表达的语气也一样。
D.“郊”字是一个词类活用,用法与“夜缒而出”中的“夜”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临危受命。齐景公时齐国国力衰弱,遭受到晋国、燕国的入侵;齐景公接受晏子建议,接见司马穰苴,并用其为将。
B.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出身低微,没有足够的威信,希望齐景公派宠臣庄贾出任监军,协助自己。
C.司马穰苴体恤士卒。他对士卒关怀备至,拿出自己专用的资粮款待士兵,生病的士卒都愿上阵杀敌。
D.司马穰苴因谗言被罢。穰苴的田氏家族权势日盛,鲍、高、国等大夫在景公面前进谗言,司马穰苴被罢免,发病而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司马穰苴为什么能于短时间内在军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
2024-04-1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陶庵家亡,无所归止,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其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所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张岱《陶庵梦忆》

材料二:

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史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七十子之徒A仲尼独荐颜渊B为好学C然回也屡空D糟糠E不厌F而卒G蚤夭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文中指披散,与成语“披坚执锐”中的披词义不同。
B.翻,文中指反而,与《琵琶行》中“为君翻作琵琶行”的词义不同
C.鹿鸣宴,指考中举人后参加的宴会,我们还可以称它为琼林宴。
D.盍,这里是指为什么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词义一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自述,家破后,常欲自杀,只是因为要写的书还未完成,不得已苟延残喘于世,然生活十分艰辛。
B.想到过去的人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才会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
C.无论是希望自己是在做梦的西陵脚夫,还是希望不是在做梦的贫寒之士,他们的心理是一致的,都一样是痴人。
D.俗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然而司马迁因伯夷、叔齐,以及颜回的遭际中,对此产生了质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2)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5.张岱和司马迁关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观点有何不同?
2024-04-1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人民中学、海安实验中学、句容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东土,鲁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节选自《史记》)

材料二:

论周公者多异说,何也?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宜乎说者之异也。凡周公之所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为政,周公执其权以王命赏罚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践天子之位,称王而朝诸侯。《书》曰:“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则是周公未尝践天子之位而称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在于名实之不正。

陈贾问于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叛。知而使之,是不仁,不知是不智。”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从孟子之说,则是周公未免于有过也。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诛,非之也,其势不得不诛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苟无周公,成王之事、则管、蔡何从而叛?周公何从而诛之?故曰:周公居礼之变,而处圣人之不幸也。

(节选自苏轼《周公论》)

1.材料二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公 A 执其权 B 以王命 C 赏罚 D 天下 E 是周公 F 不得已者 G 如此而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摄,代理,与《论语》待坐章中“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思不同。
B.绌,同“黜”,指废黜,“绌”与今天的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相同。
C.患,弊病、毛病,与《鱼我所欲也》中“故患有所不避也”中的“患”意思不同。
D.疾,憎恨、痛心,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疾”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狭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夺权篡位,就勾结武庚作乱背叛了周。周公本成王之命讨伐叛军,严惩叛乱者。
B.周成王在丰邑,派召公动工复建洛邑,以完成武王的遗愿。周公再次卜问和勘察后,将九鼎安放在了丰邑,认为此处是天下的中央。
C.对于论者对周公的异议,苏轼探寻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周公所处的正是礼法变革且周武王去世的特殊时期,所以有各种议论也正常。
D.陈贾否定周公派管叔监国的举措。他分析说,周公若知道管叔会叛国还派他去,就是不仁爱;如果不知道而这样做。就是没有智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管、蔡之叛,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
(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材料二中,苏轼援引《书》和孟子的言论,分别有什么作用?
2024-04-1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兴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公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 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公曰:所病也?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郑谢秦,背约不与河西城而杀里克。十二年,晋旱,来请粟。穆公于是用百里奚、公孙枝言,卒与之粟。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第五》)

【注】①惠公:即晋惠公,名夷吾。晋献公之子,晋文公之弟,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任君主。②射:即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③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君谋之A群臣B虢射C曰D因其饥E伐之F可G有大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鼓,文中指击鼓,古代在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B.克,在文中的意思是能、能够,与成语“攻坚克难”“战无不克”中“克”字意思不同。
C.至于,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意思相同。
D.背,文中指违背、背叛,与《鸿门宴》中“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的“背”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晋惠公于是向庆郑询问应对之策,庆郑认为此时只有虢射才能让秦国退军。
B.被晋惠公派去侦察秦军的韩简发现秦国军队的人数虽少于晋国,但他们斗志昂扬,而晋国军队却非常懈怠。
C.对于如何处置被俘的晋惠公,公子絷认为,杀死无道的晋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另立有道的公子重耳。
D.晋惠公曾许诺一旦自己成功回国继位,就将割让晋国河西的八座城池给秦国,但事成之后晋惠公却背信弃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2)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5.请简要分析公孙枝不同意杀死晋惠公而立公子重耳的原因。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夫人弗爱;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聚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材料三: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养A骄长恶B以行其芟夷之C计D及泉E誓母F敢施G于所生,况他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指帝王和诸侯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的继承者。太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郑武公二十七年,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年号纪年法不同。
C.畔,此处同“叛”,背叛的意思,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畔”含义相同。
D.“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与“国之害也”中的“国”都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成功团聚,和好如初。作者借《诗经》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5)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2024-04-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材料二: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

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十余日A哙乃排闼 B直入C大臣随之D上独枕E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C.“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侍坐》)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
B.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
C.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只有樊哙领头径直闯进去,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
D.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4-04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材料二: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廷尉A为河南B守C闻其秀D才E召置F门G下H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见放”与“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含义相同。
B.“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与“君因我降”(《苏武传》)两句中的“因”含义不同。
C.博士,文中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现在一般指学位名,二者的意思不同。
D.“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与“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包括文学和政治两个方面。他自沉之后,“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继承了他的文学主张创作辞赋,同时也继承了他的高洁志向和政治主张。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贾谊去担任长沙王太傅时,路过汨罗江,写下了《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这一年,贾谊还不到三十岁。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5.请简要分析太史公把屈原和贾谊两人的列传合二为一的原因。
2024-04-01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六月,魏王豹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B.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C.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D.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身贫寒,却不甘居人后。先后投奔项梁、项羽都因不受重用而逃走;又投奔刘邦,也因不受重用再次逃走。
B.韩信才华出众,深受萧何赏识。萧何在韩信逃离时,毫不犹豫追回了他,又极力请求刘邦礼待重用韩信。
C.韩信见识独到,颇能看清形势。他冷静分析了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形势,指出刘邦夺取天下的关键是民心。
D.韩信足智多谋,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与齐王、赵王合击楚军却大败,韩信收集了败军在彭城击败了楚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2)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024-04-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