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秦,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闵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后数世,至孝景三年,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独东瓯从吴。及吴破东瓯受汉购杀吴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诛,归国。吴王子子驹亡走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至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食尽,困,降,乃使人告急天子。天子问太尉田蚡,蚡对曰:不足以烦中国往救也。自秦时弃弗属。于是中大夫庄助诘蚡曰:特患力弗能救,德弗能覆;诚能,何故弃之?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乃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上乃遣庄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太守欲距不为发兵,助乃斩一司马,谕意,遂发兵浮海救东瓯。未至,闽越引兵而去。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至建元六年,闽越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击而以闻。上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皆为将军。兵未逾岭,闽越王郢发兵距险。其弟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今杀王以天子,天子听,罢兵;不听,乃力战。皆曰。即鏦杀王,使使奉其头致大行。大行曰:所为来者诛王。今王头至,谢罪,不战而耘,利莫大焉。乃以便宜案兵告大农军,而使使奉王头驰报天子。诏罢两将兵,立余善为东越王。后天子曰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

(选自《史记·东越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吴破A东瓯B受C汉购D杀E吴王F丹徒G以故H皆得不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畔,通假字,通“叛”,文中还有与此类似的情况,如“谕意指”中的“指”。
B.孝惠,谥号名。古代帝王、贵族等死后所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且,将、将要之意,与下文“且秦举咸阳而弃之”中的“且”意思不同。
D.谢,致歉、谢罪之意,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谢”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附汉室之后,东越虽然内部争斗不断,但还是一直受到汉朝廷的分封和荫蔽,即便到最后,百姓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B.庄助反驳田蚡,既有“能帮理当要帮”的道德高度,又有“秦时弃之”的现实情况的考量,说服力强。
C.面对不配合的会稽太守,庄助只好采用杀鸡骇猴之策,迫使太守发兵,由海上解救东瓯。
D.大行王恢带着一种便宜了东越王的心态,不再举兵前进,而是派使者将情况回报天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
(2)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诉?
5.汉室天子认为东越人“数反覆”。请在文中找出其具体表现。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害。法曰:强弱,形也。

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备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弱战》)

材料二: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因乘胜A尽破其军B虏魏太子C申以归D孙膑E以此名F显天下G世传H其兵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指远离,与《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中的“远”用法相同。
B.见,指显现,与《陈情表》“慈父见背”中的“见”词义不相同。
C.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后“三晋”为山西省别称。
D.蹶,指折损、损失,与现在所说的“一蹶不振”中的“蹶”词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敌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可以通过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达到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的目的。
B.为了让羌人放松戒备,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才会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
C.兵法上说,急行军五十里去逐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百里去逐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所以应遵循事物发展的趋势。
D.庞涓果然中了孙膑的计谋,最后无计可施,败局已定,他只能拔剑自刎,临死时还认为是自己的失败成就了孙膑的名声。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2)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5.为什么虞诩用的兵法与孙膑的相反也成功了?
2024-05-1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富民之要,在于节俭。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与奢也宁俭。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匡之功,而仲尼[注]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夏禹卑宫室,恶衣服,后圣不循。由此言之,之盛也,德优矣,莫高于俭。

(选自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有删改)

[注]仲尼:孔子。

材料二: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又曰‘以约失之者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来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器皿非满A案B不敢C会宾友D常量E月F营聚G然后敢H发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安定太平,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含义相同。
B.固,简陋,与《过秦论》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的“固”含义不同。
C.“以约失之者鲜矣”中的“鲜”字与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字含义相同。
D.“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与“乃作《怀沙》之赋”(《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乃”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出身卑微,家风清廉,不喜奢华浪费,他以自己考取科举后,不戴花而被人劝说这一细节为例,说明要节俭,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B.司马光的心里以节俭朴素为美,虽然人们都讥笑他,但他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而认为今人把古人看重的节俭美德丢掉是不对的。
C.司马光的父亲在担任群牧司判官的时候,非常注重节俭,而近来士大夫宴请宾客追求物质的华贵并成为风尚,遭到居高位的人的指责。
D.司马光引用御孙的话并加以解说,指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相反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仲尼谓之不知礼,以其奢泰侈拟于君故也。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5.材料一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要节俭的观点?请简要概述。
2024-04-1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夫功哉?且失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
B.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
C.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
D.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与《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相同。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能侵害燕的道理很明显了,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材料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讲策略、知变通,不拘小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2024-04-15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洗。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郦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陈留。陈留者,天下之据冲也,兵之会地也,积粟数千万石,城守甚坚。臣素其令,愿为足下说之。不听臣,臣请为足下杀之,而陈留。足下将陈留之众,据陈留之城,而食其积粟,招天下之从兵;从兵已成,足下横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闻命矣。

于是郦生乃夜见陈留令,说之曰:夫秦为无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与天下从则可以成大功,今独为亡秦婴城而坚守,臣窃为足下危之。陈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无类,吾不可以应。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复道。郦生留宿卧,夜半时斩陈留令首,逾城而下报沛公。沛公引兵攻城,县令首于长竿以示城上人,曰:趣下,而令头已断矣!今后下者必先斩之!于是陈留人见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上谒:递上名帖。②还走:转身就跑。还,同。③目皮相:看人只看外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兵A助楚B讨不义C敬劳D从者E愿得F望见G口画天下H便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正在,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的“方”意思不同。
B.善,指关系好,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
C.“而下陈留”与《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两句中的“下”意思相同。
D.县令首,“县”同“悬”,指悬挂,悬挂首级是古代用来惩戒或示众的一种酷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经过陈留的时候,身份卑微的郦食其到军门去拜见沛公,但刚开始他并没有引起沛公的重视。
B.沛公的使者不肯替郦食其通报信息,这惹得郦食其大怒,他瞪圆了眼睛,手持宝剑,斥责使者。
C.郦食其告诉沛公说,他与陈留守令关系要好,可以替沛公前去游说陈留守令,劝陈留守令投降。
D.陈留守令害怕被秦灭族,拒绝了郦食其劝其投降的建议,最后他被郦食其半夜悄悄斩下首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
(2)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
5.沛公对郦食其前后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请简要说明。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5.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
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
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
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
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
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
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2)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5.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024-03-2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八县联考期末考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故F必复有贤者G而H后可以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动词,在文中的意思为“除去,去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用法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5.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2024-02-25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亭止饮夜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秦二世元年秋七月,陈涉起蕲。至陈,自立为楚王,遣武臣、张耳、陈余略赵地。八月,武臣自立为赵王。郡县多杀长吏以应涉。九月,沛令欲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以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高祖。高祖之众已数百人矣。樊哙高祖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高祖乃书帛射城上,与沛父老曰: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令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帅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高祖,欲以为沛令。高祖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择可者。高祖数让,众莫肯为,高祖乃立为沛公。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

(选自班固《汉书·高帝纪》,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度比至A皆亡之B到丰西泽C中亭D止E饮F夜G皆解纵H所送徒。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战胜项羽而取得天下,建立西汉。
B.从,跟从、跟随,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中的“从”含义相同。
C.“今置将不善”与“答其善意”(《苏武传》)两句中的“善”含义不同。
D.贤,有德行的人,与《〈论语〉十二章》“见贤思齐焉”中的“贤”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涉在蕲县起义,后来自立为楚王。很多郡县响应陈涉起义,沛县县令也想在沛县响应起义,但萧何、曹参反对县令响应陈涉起义。
B.县令让樊哙召回高祖,高祖回来了。沛县县令后悔了,便关闭城门据守,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曹参恐惧,翻越城墙投靠高祖。
C.高祖写信射到城上,对父老说,天下都被秦朝坑害很久了,诸侯都起兵,将要杀光城里的人,如不响应诸侯,难以保全家室性命。
D.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他要求各位列侯将领回答他能拥有天下是因为什么的问题,高祖对高起、王陵的回答并不完全认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
(2)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5.刘邦最终取得天下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2024-02-21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缗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注]①昭睢:楚国的将领。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子陵杀A寡人B之重C臣D不谢E而亡F去G寡人诚不胜H怒I使兵侵君王之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为所”用法相同。
B.亢礼,与“分庭抗礼”中的“抗礼”意义相同,古代宾主相见时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C.市,本义为集中交易的场所。文中意为“做交易”,与《木兰诗》中“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市”意义相同。
D.社稷,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的社稷意义相同,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一位秦国大夫争斗,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
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
C.昭睢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武关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
D.昭睢不同意楚国大臣另立怀王庶子为王的议策,就派人到齐国迎回当人质的太子横,立太子横为君,封他为顷襄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5.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4-01-21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