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迁(前145-前90)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雄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汉王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良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锥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③畔:同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兵A尚强B未可C轻D臣闻E其将F屠者子G贾竖H易动以利。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与“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善”字词义不同。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与“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之”字词义不同。
C.“不从必危”中的“危”字与现代汉语的成语“正襟危坐”中的“危”字词义不同。
D.子房,张良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被封为“留侯”,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把项伯送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很吃惊。在张良的邀请下,项伯进来见刘邦,刘邦对项伯说日日夜夜盼望着项王的到来,不敢背叛项王。
B.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韩国灭亡了,张良的弟弟死后没有以厚礼安葬,张良把全部家财用来为韩国报仇。
C.沛公听从张良的建议,使用疑兵之计并成功收买了秦军将领。沛公又在张良的建议下袭击秦军并打败他们。秦王子婴请沛公来到咸阳,向其投降。
D.在得到了汉中土地之后,张良建议汉王烧毁经过的栈道,断绝回去的道路。汉王前行,随后烧毁断绝经过的栈道,项王因此没有了西忧汉王之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5.两则材料都涉及项伯,与项伯有关的主要有哪几件事?请简要说明。
2024-04-05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夫人弗爱;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聚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材料三: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养A骄长恶B以行其芟夷之C计D及泉E誓母F敢施G于所生,况他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指帝王和诸侯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的继承者。太子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需要通过“册立”才能取得。
B.二十七年,是指郑武公二十七年,与《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年号纪年法不同。
C.畔,此处同“叛”,背叛的意思,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畔”含义相同。
D.“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与“国之害也”中的“国”都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恃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成功团聚,和好如初。作者借《诗经》中的“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5)郑庄公对自己的生母姜氏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请结合选文分析其原因。
2024-04-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顶级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3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区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文本二:

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选自《古文观止·管仲论》,有删节)

[注]①威公指齐桓公,因宋人避钦宗赵桓名讳,改曰“威公”。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柯之会A桓公B欲背曹沫C之D约E管仲F因而信之G诸侯H由是归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在文中意为“了解”,与《劝学》中“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字用法与含义均不相同。
B.耻,在文中为意动用法,意为“感到羞耻”,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用法与含义相同。
C.固,在文中指“稳固”,与《前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中的“固”字用法与含义均不相同。
D.之,在本文中为结构助词,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的“之”字用法与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鲍叔多次帮助管仲,但是当管仲替鲍叔谋划事情时,却使鲍叔陷入困境之中。
B.文本一中,齐国僻居海滨,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管仲担任国相以后,流通货物,积聚财富,并且顺应民心,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
C.文本一中,管仲执政时,善于把祸患、失败往好的方面转化。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文本二中,作者认为管仲死后,齐国就已经真正失去了他,没有人能替代他在齐国的地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概括管仲的功和过。
2024-04-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路无拾遗,器不雕伪。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从之。至会所,为坛位,以遇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历阶而进,以公退,曰:吾两君为好,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齐侯心怍,麾而避之。将盟,齐人加载书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对曰:而不返我汶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齐侯归,乃归所侵鲁之四邑及汶阳之田。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三都。叔孙辄不得意于叔孙氏,因费宰率费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费人攻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勒士众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有慎溃氏奢侈逾法。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道不拾遗。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节选自《孔子家语》)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鲁之贩羊A有沈犹氏者B常朝C饮D其羊E以诈F市人G有慎溃氏H奢侈逾法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堕,毁坏,与材料二的“隳”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隳”意义相同。
B.北是“背”的古字,古代两军交战,战败者背向胜利者而逃,故又称“败北”。
C.“孔子摄相事”的“摄”指代理,与“摄乎大国之间”的“摄”意义相同。
D.阳,文中指汶水北面,与《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的“阳”所指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任官之初,为鲁国制定了各种礼节制度,这些制度得到诸侯国的效仿。他相信自己的做法可以推广到鲁国以外的其它国家。
B.齐鲁签订盟约,齐国要求鲁国在齐国出征时也要派兵,否则就要根据盟约处罚。兹无还在孔子授意之下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
C.孔子认为三家大夫的城邑规模不符合礼制,向定公建议削减他们的势力,引起了叔孙辄的不满。叔孙辄起兵叛乱,最终被平息。
D.针对鲁国商人贩卖牲畜哄抬物价等不良现象,孔子大力整顿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外地客商到了鲁国,感觉像回到家乡一样安心。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
(2)献酢既毕,齐使莱人以兵鼓噪,劫定公。
5.齐鲁会盟,鲁国取得了很好的外交成果。请结合材料,简析其成功的原因。
2024-04-0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鲍叔能知人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摘自《史记·管晏列传》)

文本二: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然则管夷吾非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摘自《列子·力命》)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尝与鲍叔贾A分财利多B自与C鲍叔D不以我为贪E知我贫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困”意为处境困窘,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的“穷困”意义相同。
B.“多”意为赞美,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多”意义不相同。
C.“不己若”指比不上自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君”指比不上您,两者结构相同。
D.“薄”意为看不起,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薄”意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与鲍叔交往时经常占鲍叔的便宜,鲍叔不仅不以为意,反而将他举荐给齐桓公,由此可见鲍叔气量非凡。
B.管仲多次得到鲍叔的帮助,但却不愿在桓公面前举荐好友,因此孔子与列子都认为他是一个不值得称赞的人。
C.齐桓公先是采纳鲍叔的建议而重用管仲,后来又虚心请管仲举荐治国之才,说明桓公是一位善听谏言的君主。
D.列子在文中用管仲荐贤却不能举荐至交鲍叔的历史典故,说明世间具有一些人力不可为的命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
(2)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
2024-04-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生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之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改)

【注】①辟阳侯:审食其。②往税:前去赠送。税:赠送,特指以财务助人办丧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吕太后崩A大臣B诛C诸吕D辟阳侯E于诸吕F至深G而H卒不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指友好、交好,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善”的意思相同。
B.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另外三者是指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齐国的孟尝君。
C.“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然”都是通假字。
D.而,指你们,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建曾担任过淮南王黥布的国相,但因有罪而离去,后又重新在黥布手下干事。
B.黥布想造反时,问朱建怎样看此事,朱建极力反对,但黥布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朱建家境贫寒,连给母亲出殡送丧的钱都没有,陆生借钱给朱建,让他可以为母发丧。
D.朱建的儿子后来出使匈奴,由于单于悖慢无礼,他大骂单于,死在了匈奴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2)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5.朱建的刚正不阿、坚守道义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4-04-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阶段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材料二: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邑八百户。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

更赐爵列侯,与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节选自《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十余日A哙乃排闼 B直入C大臣随之D上独枕E一宦者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与“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B.“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字含义不同。
C.“故其比诸将最亲”与“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侍坐》)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D.“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很早就追随沛公;他随同沛公面见项羽,怒斥项羽并打消其诛杀沛公的想法,帮助沛公成功脱险。
B.樊哙因立战功被加封食邑、赐侯封爵、剖符定封、升迁为左丞相;又因妻子是吕后之妹,所以他与高祖的关系非常亲密。
C.高祖曾经病重,不愿见人,大臣们都不敢进宫,只有樊哙领头径直闯进去,对高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高祖改变态度。
D.樊哙奉命攻打叛军时,病情危重的高祖听信别人的挑拨,对樊哙起了杀心;后樊哙得到陈平好心相救,被吕后释放,得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材料一中“樊哙闯帐”与材料二中“樊哙闯宫”两件事,都表现了樊哙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2024-04-04更新 | 24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时韩、魏与始孰强?”对曰:“不如始强。”王曰:“今时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曰:“不如。”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琴而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当晋六卿之时,知氏最强,灭范、中行,又率韩、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为参乘。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则疑矣。”其昭王之谓也。知伯无度,从韩康、魏宣而图以水灌灭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头为饮杯之故也。今昭王问孰与始强,其畏有水人之患乎?虽有左右,非韩、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弦不调,弄不明,中期之任也。中期为所不知,岂不妄哉!左右对之曰“弱于始”与“不及”则可矣,其曰“甚然”则谀也。申子曰:“治不逾官,虽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问有失,左右中期之对皆有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注】①晋六卿:指春秋末期晋国的知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后文的知伯即知氏家主,当时势力最大。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是赵氏、魏氏、韩氏家主,晋阳、安邑、平阳分别是三家的封邑。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始[A]不知[B]水之可以亡[C]人之国也[D]乃今知之[E]汾水[F]可以灌安邑[G]绛水[H]可以灌平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同“凭”,文中指倚靠,与《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意思相同。
B.参乘,在车右陪乘的人,与《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的“参乘”意思相同。
C.任其势,文中指凭借他的权势,其中“任”与成语“放任自流”中的“任”意思不同。
D.所以,文中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韩国、魏国实力不如以前,如耳、魏齐也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认为,如今韩国、魏国要攻打秦国,并不能把秦国怎么样。
B.对于秦昭王的说法,侍臣都表示认同,中期则提出不同见解,他借晋国强大的知伯身死国灭的史事,劝说秦昭王不要把形势看得太简单。
C.听了知伯的话后,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产生了忧虑,所以魏桓子用臂肘碰韩康子,韩康子也用脚碰魏桓子,两人在车上用肘和脚暗中交流。
D.申子认为秦昭王丢掉法术而要求别人忠信是糊涂的,韩非子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左右侍臣,韩非子认为他们回答秦昭王的话是阿谀逢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兵虽强,不能过知氏;韩、魏虽弱,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
2)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5.韩非子认为中期回答秦昭王有过错,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材料一: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其乡人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至幕中。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宜中议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如何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杖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节选自《宋史·陆秀夫传》,有删改)

【注】①二王,分别为益王赵昰,卫王赵昺。②井澳,今广东省中山市南海中岛屿。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则与B王图议国事C以出D号令EF则接遇宾客G应对H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指脸色。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合成词相同,意义却不同。与文中“憔悴”“枯槁”“混浊”“世俗”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班固《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见”意思相同。
C.“从”,文中指跟随,跟从。与贾谊《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的“从”意思不同。
D.“其”,文中指他的。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能力出众,遭小人陷害而被贬官,最后不愿与世推移而投江明志;陆秀夫才干突出,虽遇伯乐赏识,但偏逢末世,最后兵败而赴海殉国。
B.屈原和陆秀夫皆是忠贞爱国之士:屈原虽被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陆秀夫取胜无望,安顿好妻子儿女,作别卫王后,便只身赴海而死,忠于南宋。
C.材料一文学性浓厚,运用对偶、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材料二语言平实、叙述简洁,更注重史学性。
D.两文均精心裁切,详略得当;材料一概述上官大夫诋毁屈原,详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材料二略写陆秀夫追随二王到温州的过程,详写朝会时的场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
5.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概括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2024-04-03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 三年B 自王C 以下D欲求E 报其F 父仇G 莫能得。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5.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