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召公年十九,见正而,冠则可以为方伯诸侯矣。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盂子曰:人皆知以食饥,莫知学愈愚。故善材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今人诚能砥砺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墯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群言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立躯也。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台庙之榱,非一木枝;先王之法,非一士之智也。故曰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中庸》曰:好问近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惟仲尼乎!

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正而              冠: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人皆知以食             愈:更加
C.中益知             厉:磨砺
D.以荣名              垂:使……流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莫知学愈愚             立躯也
B.故善材幼者             非一木
C.今人诚能砥砺             惟仲尼乎
D.逍遥无方之内              好问近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晚世之人莫能
但是近代以来的读书人不能做到
B.学问讲辩,日以自虞
每日研究学问,辨明义理,作为一种自我娱乐
C.死有遗业,生有荣名
死后有遗留下来的愿望,活着有美好的声誉
D.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素质相同,有学问的人更聪明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年幼的人知识浅薄,却可以通过学习摆脱愚猛,修养心性。
B.人才拥有非凡的智慧,能观察各种事物的反应,看到广大无边的境地。
C.学习可以使人达到圣人的境界,此后钱财、地位和美名就会自然到来。
D.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与荀子《劝学》一样,使道理的阐释深入浅出。
5.作者在提出“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后,阐述了学者治学的途径。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这些途径。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语文试卷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①,颜色黧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②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黧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而皆之。臣闻国君蔽③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璧而。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晋文公亡时,陶叔狐④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黧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⑤援我,使我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舆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取材于《说苑》)

①笾豆: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借指祭仪。此处是食器。茵席:褥垫;草席。②咎犯:晋国国卿、重臣。本名狐偃,字子犯,由于他是春秋时期第二位中原霸主晋文公姬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的亲娘舅,故而又称舅犯、或称臼犯。③蔽:抛弃。④陶叔狐:陶叔狐一般指陶狐。陶狐,陶氏,名狐,排行叔,也成陶叔狐。晋文公的小臣,跟随流亡十九年。⑤番:保护。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而皆       后:让(使)……走在后面
B.乃沉璧而       盟:盟誓
C.浣我行       暴:曝晒
D.且子不闻乎       独:单独
2.下列文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亡十有九年矣        师道之不传久矣
B.所以资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不欲吾反国乎       还也
D.子试我言之君       仲卿母所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       我听说,国君抛弃士人,就无法得到忠臣
B.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有那么几个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诬陷么
C.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       想来大概是国君忘记我了吧?还是我有大的过错
D.文公其霸乎       文公大概可以称霸了
4.《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请联系这句话,结合本文内容简析晋文公行赏等级的合理性。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注】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毋援。待秦拔之,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东周。

(取材于《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取材于《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不可下,因以宜阳之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仲:韩国相国,又称韩侈、韩公仲。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恐公之乘其       弊:疲惫
B.而东周       德:恩惠
C.知猎者张       罔:同“网”
D.以宜阳之为墓       郭:城墙
2.下列句中“而”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宜阳有功       而:如果
B.三鼓之卒不上       而:却
C.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而:并且
D.不可下       而:然而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粟支数年             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
B.遽效煮枣             赶紧献出煮枣城
C.殆能自免也             很难靠自己避免(宜阳的沦陷)
D.我以宜阳饵王       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兵精粮足,且有援军在外,秦军必定无功而返。
B.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却劝说楚王放弃援助。
C.赵累劝说楚国将军景翠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以便从两国获利。
D.秦军主帅甘茂面对困境,拿出私财增加军队的赏赐,来鼓舞士气。
5.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
4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1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而卒世不见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寡人愿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愚忠。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大王之。

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主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赵造谏曰: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据俗而动者,虑径而易见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顾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2,观时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勿反也。

(取材于《战国策·赵策》)


注释:【1】简、襄:指赵简子、赵襄子,是父子关系,赵国前代君主。【2】夏、商、周三代的圣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不忘先德                           嗣:继承
B.故寡人愿公叔之义              慕:仰仗
C.臣愿大王                           图:谋取
D.臣愚不于王之议                    达:通晓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成大功者不谋                                  非寡人所望
B.臣固闻王胡服也                                 吾固闻叔病也
C.臣固敢竭愚忠                                  勿反也
D.今王释此袭远方之服                           观时制法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世不见也
(担心)一辈子都不被人理解啊
B.愚者暗于成事
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也看不明白
C.圣人不易民而教
圣贤的人不轻易放弃对百姓的教诲
D.虑径而易见也
考虑问题简捷方便,(做起来)容易见到效果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听从了肥义的建议,决定背弃世俗偏见,教导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
B.赵武灵王让王孙绁去拜访叔父公子成,想借叔父的威望来促进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
C.赵造反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认为治国应遵循古法旧俗,遭到旗帜鲜明地反驳。
D.胡服骑射顺应了时代,符合人民抗拒强敌侵扰的愿望,因此自下而上逐步推广到全国。
5.请结合第三段相关语句,概括公子成能听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理由。
2023-01-07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战国策》书录【注】

刘向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后,众贤辅国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关中,天下不交兵二十有九年。

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之谋策者,不得不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有删改)


【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其余业遗                    烈:功业
B.期会以相                           一:协调一致
C.至秦孝公礼让而贵战争              捐:抛弃
D.从横短长之说                    生:谋士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众贤辅国既没                    天下不交兵二十有九年
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              不敢窥兵关中
C.至始皇四塞之固                    不得不势而为资
D.自上                           之谋策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致刑错四十余年
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
B.歌说以相感
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
C.敌侔争权
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
D.虽不可以临国教
即使不可以临时指导那些国家
2023-01-06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新北赋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黧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黧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而皆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而盟。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黧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义,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周内史叔舆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取材于《说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而皆       后:以……为后
B.乃沉璧而     盟:盟誓
C.浣我行        暴:曝晒
D.且子不闻乎     独:单独
2.下列文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亡也十有九年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所以资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C.不欲吾反国乎        还也
D.子试我言之君       仲卿母所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          我听说,国君抛弃士人,就无法得到忠臣
B.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有那么几个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诬陷么
C.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          想来大概是国君忘记我了吧?还是我有大的过错
D.文公其霸乎          文公大概可以称霸了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咎犯听到晋文公的相关做法后,半夜里哭泣,晋文公对此疑惑不已并做出解释。
B.介子推认为晋献公九子中,只有文公健在;主持晋国祭祀的国君,非文公莫属。
C.文公即位后,三次行赏有功之臣但都没有轮到陶叔狐,他直接找文公询问缘由。
D.内史叔舆引用《诗经》中句子对晋文公的品行大力称赞,认为他大概可以称霸了。
5.翻译文中划线句。夫劳苦之士,是子固为首矣,岂敢忘子哉?
6.《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请联系这句话,结合本文内容简析晋文公行赏等级的合理性。
2022-08-02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楚国必亡矣!臣请避于赵,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于城阳。于是使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犹有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1]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2],加饴丝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丸乎十仞之上,以其颈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黄雀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圣侯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镇黾塞之内[3],而投君王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封之为阳陵君。举淮北之地也。

(取材于《战国策•楚策四》)


注释:【1】蜻蛉:即蜻蜓。【2】调饴胶丝:饴,糖浆;胶,黏。调和糖浆黏在丝网上。【3】黾塞:关隘名,楚国北部要塞。黾塞之内是指楚国境内,黾塞之外是指秦国。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卒幸四子者不       衰:减少
B.留以观之       淹:久留
C.鼓翅       奋:展开
D.南乎高陂       游:交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庄辛去       夫天者,人始也
B.亡羊补牢       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C.闻昔汤武百里昌       竭忠尽智事其君
D.以其颈       然后践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以为楚国妖祥乎
还把它当作是楚国不祥的征兆呢
B.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看见兔子再照顾猎犬,还不算晚
C.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
白天还在茂树丛中飞来飞去,晚上被调好酸咸佐料,(做成菜肴了)
D.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圣侯以朱丝而见之也
不知道子发正从楚灵王那接受命令,(即将)用红绳捆绑蔡圣侯去见灵王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最初一味放荡奢侈,不顾及政事,亲小人,远贤臣,听不进庄辛的劝谏,使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
B.庄辛离开楚国,前往赵国避祸,逗留了五个月后,秦国攻占楚国好几个地方,庄辛将襄王安置在城阳。
C.庄辛回到楚襄王身边后,用见兔顾犬、亡羊补牢设喻,并以汤、武、桀、纣的例子劝慰襄王奋发图强。
D.本文用层层类比的方式,以蜻蛉、黄雀、蔡圣侯作比,说明只图享乐,丧失警惕,会招致严重后患的道理。
(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今楚国虽小,犹有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6)最后一段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请简要概括原因。
2022-07-1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右将军。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略有改动)

孝宣皇帝【2】之时,霍氏【3】奢靡,茂陵徐先生【4】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天下之人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霍氏奢靡,陛下即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灭。董忠等其功封。人有徐先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徙薪曲突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节选自《说苑·权谋》)


注:【1】光,指西汉权臣霍光。【2】孝宣皇帝,即汉宣帝。【3】霍氏,指霍光的子孙。【4】徐先生,名为徐福,即后文“向使福说得行”中的“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节二年春病                           笃:沉重
B.天下之人害之者多矣                 疾:生病
C.陛下即                                 爱:偏爱
D.乡聚里中人而救之                    哀:同情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             董忠等其功封
B.即日拜光子禹右将军                    人有徐先生上书者
C.夫不逊必侮上                              而反不录言曲突
D.夫天下害而又以逆道行之             则无裂地出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兄骠骑将军去病祀
用来作为祭祀兄长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供奉
B.出人之右,人必害之
地位在众人之上,别人一定会害怕他
C.见灶直突,傍有积薪
发现灶上的烟囱是直的,灶旁堆放着许多柴草
D.燔发灼烂者在上行
被火烤得焦头烂额的人居于上座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的葬礼十分隆重,汉宣帝及皇太后都亲自参加。
B.徐福从霍氏子孙的奢靡,预感他们将不逊而行逆道。
C.客人向主人建议弄弯灶上的烟囱,搬走灶边的柴草。
D.徐福上书劝说霍氏子孙收敛奢靡行为,以防被灭族。
5.依据上文,成语典故“曲突徙薪”包含着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2022-07-11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秦伯使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吴之未定                            奉圣朝
B.秦哀公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怪,一击缶
C.申包胥秦师至楚                  美于徐公
D.赏始于包胥                         临溪
3.请将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下列小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这首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_________________
5.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6.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022-06-2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十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6月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选文(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取材于苏洵《六国论》,有删节)

选文(二)

苏秦从燕赵,始合从,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敌国之强弱,内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而胜败存亡之机节,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1】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节)


注:【1】猲:恐吓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                           厌:厌烦
B.始祸焉                                 速:招致
C.不得已                                 诚:实在
D.臣以天下地图案之                    窃:私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嬴而不助五国也                           点也
B.至丹荆卿为计                           董之严刑
C.与秦相较                                 不待两军相
D.是故明主外料敌国之强弱             还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B.苏秦从燕                                 杳不知其所
C.立天子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D.内其士卒之众寡                           义而后动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斯用兵之效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戍卒叫,函谷举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分析问题见解深刻,切中要害。选文(一)中认为贿赂秦国,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了敌人的侵略野心。
B.苏洵说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选文(一)中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加以分析论证。
C.苏洵论说语言生动形象。如选文(一)中用“如弃草芥”形容诸侯割让土地毫不在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苏秦游说很注意演说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选文(二)指出尧、舜、汤、武是在成就功业之后才获得治国安邦正道的。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
7.在两段选文中,苏洵和苏秦都认为六国有可能打败秦国的理由是什么?
2022-05-18更新 | 4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