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矢非不铦,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鹜,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牟之郭。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挫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氏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刿:割,刺伤。③铦(tián):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⑥队:同“堕”,毁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何以知其然也”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卫国国君在卫国遭到赵国的袭击时,仓促间披头散发逃到魏国求援军。
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
5.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雏命不于常。’此言之不可数也。夫战胜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之兵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陶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陶启两道,几尽故宋,卫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


[注]①华,华阳。芒卯,魏将。大梁,魏国都城。②须贾,魏大夫。穰侯,秦国国相,当时任秦军主帅。③陶,穰侯的封邑。④效,献,呈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B.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C.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D.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此言幸之不可数也”与“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C.“知者不然”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知”含义相同。
D.轻信,文中指轻视、轻易甩开;现在指轻易相信,如“轻信谣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在华阳击败了魏军,魏将芒卯战败后逃走了,秦国进军围困魏国都城大梁,在这危急关头,须贾为挽救魏国而去游说秦国相国穰侯。
B.须贾先向穰侯转述魏国大臣父兄的意见,他们有感于赵国、燕国不割地而宋国、中山国割地导致的不同结局,劝魏王不要在胁迫下割地求和。
C.须贾又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指出秦军进犯有三十万人把守而城墙高达十丈高的城市,要取胜是不可能的,最终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结果。
D.须贾给穰侯提建议说,要趁魏国急于解除围困而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赶到大梁的机会拉拢魏国,让魏国与楚国、赵国自相残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为燕、赵可法,夫秦何厌之有哉!
(2)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