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而得位,道士不居也;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则不敢当其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裘之不得为之辟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汝,彼乐郊,谁之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节选自《新序·节士》)

【注】介之推,又称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晋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即后来复国后的晋文公)出逃,介之推同咎犯等人追随重耳一同在外流亡19年。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公使人A求之B不得C为之D辟寝E三月F号G呼期年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文中指记录,与《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志”意思相同。
B.尤,文中指过失,与《离骚》中“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的“尤”意思不同。
C.谒,文中指请求,与《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中的“谒”意思不同。
D.适,文中指前往,与《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适”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中介之推认为,如果自己主动请求晋文公的赏赐,就和那些贪天之功的人的做法一样错误,甚至比前者的错误更大。
B.《左传》中晋文公得知介之推隐居,试图寻找但未能如愿,就把绵上作了介之推的封地,以此来警戒自己,彰显介之推的善行。
C.《新序》中介子推利用晋文公设酒宴款待群臣的机会,用龙蛇不同的境遇暗指晋文公与自己,表达了对晋文公不封赏自己的不满。
D.两则材料都写到介之推隐居山中,只是结局不同,《左传》写他和母亲隐居后老死于山中,《新序》的记载是他拒不出山被火烧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2)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
5.两则材料所载介之推隐居的原因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昨日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省际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归。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周:此指东周国。战国末期,周分裂成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于旧王城,东周则都于巩。②漓然:顺畅无阻的样子。

1.依次填入材料中画□处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B.与C.乃D.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治民的人,长官,与《陈情表》“二州牧伯”中“牧”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B.患,忧虑,担心,与《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中“患”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弊邑,文中意为敝国,不称“敝国”称“弊邑”,得体地表达了谦敬之意。
D.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数”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语带威胁挑衅,颇有觊觎周室之意。
B.九鼎为传国之器,象征国家政权,只有德行衰败、天命失落,九鼎才会迁移。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C.秦兴师求鼎,东周国君十分担心,颜率主动为他分忧,提出可以前往齐国寻求援助。齐国派兵后,秦军只好撤回。
D.从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到秦、齐索求九鼎,可见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不断崛起,周王室的势力变得日渐衰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5.材料二中,齐王向东周求鼎,颜率巧设了哪两道难题令他知难而退?请简要概括。
昨日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材料二: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贤不及A曾子B而王之信臣C又未若D曾子之母也E疑臣者F不适三人G臣恐王为H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指合乎、符合,与《府丁解牛》中“莫不中音”的“中”意思不同。
B.举,指行动、发动,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C.再拜,拜两拜,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因,于是、就,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做事,即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为,即使被君主信任也不迎合;忠臣的德行受到贤君赏识,但昏君却不喜欢。
B.秦武王想窥视周王室的天下,甘茂建议联魏伐韩,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他们一同回来时,武王到息壤迎接。
C.张仪为秦国开疆拓土,但天下人并不赞扬张仪的功绩,却认为秦国先王贤明;乐羊灭掉中山,最终却不敢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D.开始有人说曾参杀人,曾参母亲不相信,照样织布;但有三人说时,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墙逃跑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
(2)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5.甘茂说服魏国与秦联合攻打韩国,却希望秦武王“勿攻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而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胆胥己E请F见之G襄子见H而以为中大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
D.殇,“殇”是谥号,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殇”属于“恶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5.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世儒学者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二:

子夏问仲尼曰:颜渊之为人也,何若?曰:回之信,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也,何若?曰:赐之敏,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也,何若?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也,何若?曰:师之庄,贤于丘也。于是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者何为事先生?曰:坐,吾语汝。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屈,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此四子者,丘不为也。夫所谓至圣之士,必见进退之利、屈伸之用者也。

东郭子惠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云:‘苑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莞苇淠淠。’言大者之旁,无所不容。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A孔子B为师C圣人D传E道F必授G异才H故谓之殊。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指突然、匆忙,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的“卒”含义不同。
B.“颜、闵之徒”的“之”为结构助词“的”,与“是寡人之过也”的“之”用法相同。
C.“何以验之”句式结构为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句式结构与之相同。
D.陈,指述说、叙述,与现代词语“推陈出新”“暗渡陈仓”中的“陈”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他是战国末期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世尊其为“复圣”。
B.子路,是子由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名,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C.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材料中弟子子夏向老师孔子请教,故而避席。
D.《诗》,指诗歌总集《诗经》。它与《尚书》《论语》《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孔子是至贤之人,他的七十多位弟子的才华远远超过了当今的才士,对这种观点,王充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B.世人之所以推崇古代圣贤是因为他们缺乏质疑问难的精神,不敢向权威挑战,且听且从,具有盲从意味,这是王充不能苟同的。
C.子夏询问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看法。孔子认为四人都有长处,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能合四人的长处来交换自己的长处,这值得做。
D.子贡对东郭子惠的疑问尽力解答,并在结尾引用诗句表明孔子乃“大者”,所以“夫子之门”无所不容。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
(2)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
2024-06-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
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
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5.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

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曰:“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南面,太宗子敖次之,叶公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称曰:“客欲观楚国之宝器,楚国之宝者贤臣也。理百姓,实仓廪,使民各得其所,令尹子西在此。奉圭璧,使诸侯,解忿悁之难,交两国之欢,使无兵革之忧,太宗子敖在此。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见侵,叶公子高在此。理师旅,整兵戎,以当强敌,提袍鼓以动百万之师,所使皆趋汤火,蹈白刃,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司马子反在此。怀霸王之余议,摄治乱之遗风,昭奚恤在此。唯大国之所观。”秦使者戄然无以对。昭奚恤遂揖而去。秦使者反,言于秦君曰:“楚多贤臣,未可谋也。”遂不伐楚。

(节选自《新序·杂事一》)

材料二: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节选自《国语·楚语》)

1.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诸侯A之好B币具C而导之D以训辞E有不虞F之备G而皇神相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是“之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不识有诸”的“诸”用法相同。
B.宝,意为“珍视”,与《谏逐客书》中“可宝者多”的“宝”意思相同。
C.相,指主持赞礼,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愿为小相焉”的“相”意思不同。
D.所以,表原因,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欲伐楚,因楚有卞和之璧和随侯之珠这两件宝物,便以“观宝”为名派使者去楚国探听虚实。楚国的昭奚恤识破了秦的真正意图。
B.按当时的礼节,宴会上的座次以东方为上座。昭奚恤把秦使者当贵宾,请他坐了上座,自己作为宴会的主人居末座,这种安排是合乎礼数的。
C.晋国大夫赵简子故意使自己身上的佩玉发出声响,含有炫耀之意。接下来的“问玉”明其所关心的不是国家大事,而是生活上的奢求。
D.王孙圉胸有成竹,沉着应对,语气于平淡中见正气,其从容大度的外交家风范,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赵简子形成鲜明对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邻国亦不见侵。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5.两则材料中,昭奚恤、王孙圉谈到的“楚之宝”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4-06-0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重点高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公①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梦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 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②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最也,使天下见之。”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注】①薛公:指孟尝君。②果:公子果,周君的另一个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出A必德B齐C齐得东D国E已而益强F而薛G世H世无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同“借”,与《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的“藉”意思相同。
B.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与《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意思相同。
C.让,谦让,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中的“让”意思相同。
D.于,表比较,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的“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庆劝说薛公时,并没有直接说出目的,而是以替齐国着想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B.游腾劝说楚王时,把周君安排士兵迎接秦兵一事解释为名义上是拿着兵器保护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他,让楚王化怒为喜。
C.司寇布借函冶氏的故事劝说周君,认为周最能真诚侍奉周王,从而成功地使周君改变心意,让人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D.周最游说秦王时,强调西周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君,认为秦国侵犯西周必会惹起众怒,授人以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2)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5.游腾劝说楚王时为什么会用智伯、桓公的例子?请简要说明。
2024-06-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部分名校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经侯往魏太子,左带羽玉具剑,右带环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坐有顷,太子不视也,又不问也。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有。经侯曰:其宝何如?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之宝也。经侯曰: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太子曰:有。徒师沼治魏而市无贾,郄辛治阳而道不拾遗,芒卯在朝而四邻贤士无不相因而见。此三大夫乃魏国之大宝。于是经侯默然不应,左解玉具,右解环佩,委之坐,愆然而起,默然不谢,趋而出,上车驱去。魏太子使骑操剑佩逐与经侯,使告经侯曰:吾无德所宝,不能为珠玉所守;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为遗我于是经侯杜门不出,愧死。

晋平公为驰逐之车,龙旌众色,挂之以犀象,错之以羽芝,车成题金千,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子者以天下,说诸侯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

魏文侯御廪灾文侯素服辟正殿五日群臣皆素服而吊公子成父独不吊。文侯复殿,公子成父趋而入贺,曰:甚大善矣,夫御廪之灾也。文侯作色不悦,曰:夫御廪者,寡人宝之所藏也,今火灾,寡人素服辟正殿,群臣皆素服而吊;至于子大夫而不吊。今已复辟矣,犹入贺何为?公子成父曰:臣闻之,天子藏于四海之内,诸侯藏于境内,大夫藏于其家,士庶人藏于箧椟。非其所藏者必有天灾,必有人患。今幸无人患,乃有天灾,不亦善乎!文侯喟然叹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1.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文侯御[A]廪灾[B]文侯素服[C]辟正殿[D]五日[E]群臣皆素服[F]而吊[G]公子成父[H]独不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往、至,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B.豫,通“预”,预先,事先,与《伶官传序》中“逸豫可以亡身”的“豫”意思相同。
C.贼,祸害,“遗我贼”即给我留下祸害,与“盗贼”“窃贼”中的“贼”意思不同。
D.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后来也可指恢复帝制,如“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太子故意偷换概念,将经侯所问的“宝”“器”理解为美德和人才,显示出对国家实力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让经侯无地自容,甚至因此羞愧而死。
B.晋平公打造了一辆超级赛车,装饰极尽奢华,号称耗费千金,此举招致田差批评,他认为人各有职分,国君应以治国为务,不能为其他事浪费精力。
C.藏宝库发生火灾,魏文侯穿上白衣并避离正殿以示自我贬责,群臣也穿着白衣前来慰问,可是公子成父却前来向他表示祝贺,这让魏文侯很不高兴。
D.三则故事都紧扣“反质”这个话题,意思是说,治国要回到本质,防止过分讲究排场,力戒奢侈淫靡,这与《谏太宗十思疏》“戒奢以俭”的主张一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问者,非是之谓也,乃问其器而已。
(2)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
5.田差劝谏晋平公和公子成父劝谏魏文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2024-06-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名校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灵王城陈、蔡、不羹,使仆夫子皙问于范无宇,曰:吾不服诸夏而独事晋,何也?唯晋近我远也。今吾城三国,赋皆千乘,亦当晋矣。又加之以楚,诸侯其来乎?对曰:其在志也,国为大城,未有利者。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鲁有弁、费,齐有渠丘,晋有曲沃,秦有征、衙。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征、衙实难桓、景,皆志于诸侯,此其不利者也。

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地有高下,天有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先王惧其不帅,故制之以义,旌之以服,行之以礼,辩之以名,书之以文,道之以言。既其失也,易物之由。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虻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不然,是三城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子皙复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惧哉!三年,陈、蔡及不羹人纳弃疾而弑灵王。

(节选自《国语·楚语上》)

材料二: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钟鼓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左裯衽,右朝服。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齐渠丘实杀无知: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国君,次年为大夫雍廪所杀。②帅:遵循。③弃疾:楚平王,楚灵王之弟。④扬姬、越姬:扬州美女、越国美女。⑤阴刀:衣内所藏,用以护身的短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恶为人臣A而遽谏B其君者C今寡人有国D家E立F社稷G有谏H则死无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首领股肱”中的“股肱”与成语“股肱之臣”中的“股肱”含义不同。
B.“天有晦明”与“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两句中的“晦”字含义相同。
C.都鄙,指国都和边邑。国家有国都和边邑,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D.“何谏之听”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希望通过修筑陈、蔡、不羹的城墙来增强其国力,以使侍奉晋国、不归附楚国的中原各国归附楚国。
B.子皙、右尹子革认同范无宇修筑大城不利于国家的看法,楚灵王因不认同这一看法,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C.楚庄王在苏从冒死劝谏后,决定放下过去的放纵与享乐,认真面对国家的存亡问题,并任命苏从为楚国国相。
D.材料二与《谏太宗十思疏》《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写臣子向君王进谏,且都进谏成功,但进谏方式不完全相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
(2)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集了成语“尾大不掉”,请根据材料一第2段的内容说出它的本义和比喻义。
2024-06-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