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公①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梦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仇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仇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仇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 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②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最也,使天下见之。”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注】①薛公:指孟尝君。②果:公子果,周君的另一个儿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王出A必德B齐C齐得东D国E已而益强F而薛G世H世无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藉,同“借”,与《谏逐客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中的“藉”意思相同。
B.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与《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中的“窃”意思相同。
C.让,谦让,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中的“让”意思相同。
D.于,表比较,与《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中的“于”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庆劝说薛公时,并没有直接说出目的,而是以替齐国着想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的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B.游腾劝说楚王时,把周君安排士兵迎接秦兵一事解释为名义上是拿着兵器保护樗里疾,实际上是监视他,让楚王化怒为喜。
C.司寇布借函冶氏的故事劝说周君,认为周最能真诚侍奉周王,从而成功地使周君改变心意,让人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D.周最游说秦王时,强调西周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君,认为秦国侵犯西周必会惹起众怒,授人以柄,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2)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
5.游腾劝说楚王时为什么会用智伯、桓公的例子?请简要说明。
2024-06-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部分名校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灵王城陈、蔡、不羹,使仆夫子皙问于范无宇,曰:吾不服诸夏而独事晋,何也?唯晋近我远也。今吾城三国,赋皆千乘,亦当晋矣。又加之以楚,诸侯其来乎?对曰:其在志也,国为大城,未有利者。昔郑有京、栎,卫有蒲、戚,宋有萧、蒙,鲁有弁、费,齐有渠丘,晋有曲沃,秦有征、衙。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卫蒲、戚实出献公,宋萧、蒙实弑昭公,鲁弁、费实弱襄公,齐渠丘实杀无知,晋曲沃实纳齐师,秦征、衙实难桓、景,皆志于诸侯,此其不利者也。

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地有高下,天有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先王惧其不帅,故制之以义,旌之以服,行之以礼,辩之以名,书之以文,道之以言。既其失也,易物之由。夫边境者,国之尾也,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虻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不然,是三城也,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

子皙复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则?是言诞也。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惧哉!三年,陈、蔡及不羹人纳弃疾而弑灵王。

(节选自《国语·楚语上》)

材料二: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钟鼓之间,左伏扬姬,右拥越姬;左裯衽,右朝服。曰:吾钟鼓之不暇,何谏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节选自《说苑·正谏》)

【注】①齐渠丘实杀无知: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子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国君,次年为大夫雍廪所杀。②帅:遵循。③弃疾:楚平王,楚灵王之弟。④扬姬、越姬:扬州美女、越国美女。⑤阴刀:衣内所藏,用以护身的短刀。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恶为人臣A而遽谏B其君者C今寡人有国D家E立F社稷G有谏H则死无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首领股肱”中的“股肱”与成语“股肱之臣”中的“股肱”含义不同。
B.“天有晦明”与“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两句中的“晦”字含义相同。
C.都鄙,指国都和边邑。国家有国都和边邑,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
D.“何谏之听”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希望通过修筑陈、蔡、不羹的城墙来增强其国力,以使侍奉晋国、不归附楚国的中原各国归附楚国。
B.子皙、右尹子革认同范无宇修筑大城不利于国家的看法,楚灵王因不认同这一看法,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C.楚庄王在苏从冒死劝谏后,决定放下过去的放纵与享乐,认真面对国家的存亡问题,并任命苏从为楚国国相。
D.材料二与《谏太宗十思疏》《邹忌讽齐王纳谏》都是写臣子向君王进谏,且都进谏成功,但进谏方式不完全相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段以京患庄公,郑几不克,栎人实使郑子不得其位。
(2)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刀,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
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集了成语“尾大不掉”,请根据材料一第2段的内容说出它的本义和比喻义。
2024-06-0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翁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起乎柯之盟也。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于是桓公找野人而赏焉。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四》)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两君A就坛B两相C相揖D曹刿E手剑F援刃而进G迫桓公H于坛上。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文中意为抵得上、对付,与《木兰辞》“木兰当户织”中的“当”意思不同。
B.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倍,通“背”,违背,与《鸿门宴》“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用法和意思不同。
D.本,文中意为探究,与《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与鲁国会盟时,曹刿奋不顾身,持剑迫使齐桓公答应把汶阳土地给鲁国,并与鲁国签订盟约。
B.齐鲁订盟后,齐臣要求违约弃盟并讨伐曹刿,但桓公听从管仲守约的建议,使天下诸侯翕然信服。
C.鲍叔祝酒时提及桓公逃难于莒、管仲四于鲁、宁戚饭牛于车下的旧事,批评三人忘记了做人的根本。
D.桓公把出游的见闻告诉管仲,管仲认为桓公也存在“善善而恶恶”的情况,桓公于是赏赐了野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
(2)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
5.文中管仲、鲍叔、野人三人的话分别在治国理政上给了齐桓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5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诚乎牛也。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饮:没()。②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A睹臣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无C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道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意思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伯乐、丁能达到很高的技艺,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怀有一心一意的精诚之心。
B.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的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5.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2024-05-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诚能因刑于内B则物C应于外矣D夫土壤且可为忠E况有食谷之君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意为借助、依靠,与《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因”意思相同。
B.材,才干,与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意思相同。
C.贷,文中指借入,与成语“责无旁贷”“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D.求,寻找,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中的“求”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人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
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
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
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2)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
5.材料二中,孙卿主张的谈说之术包括“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门客是怎样体现这两点的。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施良娣,鲁黔娄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下,枕墼席稿,缊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妻曰:邪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曾子不能应,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虚,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国相辞而不为是有余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

材料二:

原宪居鲁,环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愿,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缎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节选自《庄子·让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先生A君尝欲授之B政C以为国相D辞E不为F是G有余贵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牖,指窗户,与《过秦论》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牖”词义相同。
B.卑,指身份地位低下,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词义相同。
C.堵,指墙壁,与成语“传神阿堵”中的“堵”词义不同。
D.《商颂》,是《诗经》“风”“雅”“颂”中的颂篇之一,为先秦时代的商朝诗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黔娄先生死后,曾子带门人去吊唁,发现黔娄先生头枕土块,躺在柴草之上,身上盖的被子连头脚都不能覆盖。
B.黔娄的妻子乐贫行道,黔娄活着时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隐居生活,黔娄死后她不伤心,丧事从简,得到人们夸赞。
C.原宪非常贫穷,他住的房屋,用生草盖着屋顶,用桑条做门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他却能端坐于其中弹琴。
D.曾参住在卫国,三天没有生火做饭,十年没有添置新衣,脸饿得浮肿,衣服破破烂烂,手足都是老茧,却能朗声高歌。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
(2)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5.黔娄、原宪和曾子这三个人都拥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4-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核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才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也。

武王问太公望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望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贤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望曰:“君好听誉而不恶谗也。以非贤为贤,以非善为善,以非忠为忠,以非信为信。其君以誉为功,以毁为罪;有功者不赏,有罪者不罚;多党者进,党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忠臣以诽死于无罪,邪臣以誉赏于无功:其国见于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闻诽誉之情矣。”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太子保傅,古难其选。成王幼小,以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及秦之胡亥,始皇所爱,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篡也,诛功臣,杀亲戚,酷烈不已,踵亦亡。以此而言,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弱冠交游,唯柴绍、窦诞等,为人既非三益,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以此而言,复不由染。何也?”魏征曰:“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然上智之人自无所染。陛下受命自天,平定寇乱,救万民之命,理致升平,岂绍、诞之徒能累圣德?但经云:‘放郑声,远佞人。’近习之间,尤宜深慎。”太宗曰:“善。”

(节选自《贞观政要·杜谗邪》)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进A以显荣B罢者C退而劳D力E是以F主无遗G忧H下无邪慝。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效,文中指功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效”意思不同。
B.少,文中指轻视,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意思不同。
C.旋,文中指回转,与蒲松龄《促织》中“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意思相同。
D.中人,文中指平常的人,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有贤能之士的辅佐,否则即使像尧、舜那样圣明,他的恩德也不能传布,教化也不能施行,所以圣明的君王必须重用贤才。
B.面对周武王的问题,太公望在回答中指出,举荐贤能但国家仍然陷入危亡,其原因是举荐了贤能君主却不能任用,只有举荐贤能的空名,而没有获得任用贤能的实效。
C.周成王年幼时以贤明的周公、召公为师,最终成为圣明的君主;而秦朝的胡亥以赵高为师,篡位后极为残暴。从二者的对比中,可见太子择师的重要性。
D.魏征认为,人在智慧上有差别,这使得外界环境对他们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唐太宗是具有上等智慧之人,所以不用担心近臣对他产生不良影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群臣比周而蔽贤,百吏群党而多奸。
(2)左右皆贤,足以长仁,致理太平,称为圣主。
5.两则材料共同的说理特点、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謟,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国。’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

(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材料二:

周惠王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问于内史过曰:是何故?固有之乎?对曰:有之。国将兴,其君斋明中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焉,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将亡,其君贪冒僻邪,淫佚荒怠,芜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而民有远意。民神痛怨,无所依怀,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愿而降之祸。是以或见神而兴,亦有以亡。昔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禄于亭隧。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其亡也,夷羊在牧。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宣王于镐。是皆明神之纪者也。王曰:今是何神也?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是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冯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监烛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一神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耶?王曰:其谁受之?对曰:在虢。王曰:然则何为?对曰:臣闻之,道而得神,是谓丰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今虢少荒,其亡也?王曰:吾其奈何?对曰:使太宰以祝史率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王曰:虢其几何?对曰:不过五年。王使太宰己父率傅氏及祝,奉牺牲玉觞往献焉。内史过从至虢,虢公亦使祝史请土焉。内史过归告王曰:虢必亡矣。不禋于神而求福焉,神必祸之;不亲于民而求用焉,民必违之。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十九年,晋取虢也。

(选自《说苑·辨物》)

【注】①鸑鷟(yuè zhuó):凤的别名。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无A所监B夏后C及商D用乱之E故F民G卒H流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指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和《论语》中“且知方也”中的“方”词义相同。
B.“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事务,春秋时沿置。
C.“信”,古时作战或田猎,临时住两宿为信,两宿以上为次,此处都是停留的意思。
D.“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彗星”解释事件起因,“齐侯使禳之”可见齐景公迷信神灵,晏子在劝谏时善于运用假设、对比、引用、反问等方式,达到了良好的劝谏效果。
B.周惠王十五年,有神灵降临到虢国莘地,惠王向内史过询问可有先例,内史过列举了祝融、回禄、梼杌、杜伯、夷羊、鸑鷟等史籍上记载的神灵。
C.内史过认为,国家将要灭亡,国君的政治秽恶,有才能的人不能被任用,老百姓流离失所,无所依靠,所以神灵也会离开。
D.周惠王派太宰已父,率领傅氏族人及祝史,奉上牺牲、玉器前去祭献神灵,内史过跟随到了虢国,由虢国国君所为,断言虢国将要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德之秽,禳之何损?
(2)今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离民怒神而求利焉,不亦难乎?
5.请比较文中晏子和内史过关于国君祭祀神灵观点的不同。
2024-04-0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城子罕相宋,谓宋君曰:“国家之危定,百姓之治乱,在君行之赏罚也。赏当则贤人劝,罚得则奸人止。赏罚不当,则贤人不劝,奸人不止。奸邪比周,欺上蔽主,以争爵禄,不可不慎也。夫赏赐让与者,人之所好也,君自行之;刑罚杀戮者,人之所恶也,臣请之。”君曰:“善,子主其恶,寡人行其善,吾知不为诸侯笑矣。”于是宋君行赏赐,而与子罕刑罚。国人知刑戮之威,专在子罕也,大臣亲也,百姓附之。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无弱君而强大夫。”老子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借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在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顾今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劫杀A拥蔽之主B兼失C刑德D而使臣E用之F而不危G亡者H则未尝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禄,即爵位和俸禄,在中国古代社会,爵位和俸禄是官员的主要待遇。
B.当,指承担、担当,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的“当”意思相同。
C.罪,动词,与《出师表》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中的“罪”字的用法不同。
D.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的“见”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罕提出让宋君执行赏赐而自己掌管刑罚的建议,表面上是为宋君考虑,实际上别有用心。
B.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那么群臣就会害怕君王的威势而追求君王的奖励。
C.韩非子认为,刑德就像老虎的爪牙一样,国君一旦不能用刑德来控制臣子,就会被臣子控制。
D.文中老子与韩非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时韩非子倡导的“德”与儒家提倡的“德”的内涵也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期年,子罕逐其君而专其政。故曰:“无弱君而强大夫。”
(2)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5.材料二中韩非子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明主应当掌握国之二柄”的观点?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殁世而不卷。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轻且暖,夏服絺络之衣,轻且凊,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节选自《墨子·节用》)

材料二:

禽滑厘问于墨子曰:“锦绣烯纻,将安用之?”墨子曰:“恶!是非吾用务也。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当此之时,散无所用,而务在于完坚。殷之盘庚,大其先王之室,而改迁于殷,茅茨不剪,采椽不斫,以变天下之视。当此之时,文采之帛,将安所施?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为心苟上不为下恶用之?二王者以化身先于天下,故化隆于其时,成名于今世也。且夫锦绣烯纻,乱君之所造也,其本皆兴于齐。景公喜奢而忘俭,幸有晏子以俭镌之,然犹几不能胜。夫奢安可穷哉?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又欲予子一钟粟者,得珠者不得粟,得粟者不得珠。子将何择?”禽滑厘曰:“吾取粟耳,可以救穷。”墨子曰:“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禽滑厘曰:“善。”

(节选自《说苑·反质》)

[注]①鞼匏:制皮革的工匠。②绀緅:青色的衣服。③絺络:葛布的统称。④禽滑厘:墨子的学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品庶A非有B心也C以人主为D心E苟上F不为G下H恶I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
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
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用法相同。
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明王圣人,之所以能称霸天下,匡正诸侯,是因为他们对百姓忠信有加,而且让百姓看到利之所在。
B.墨子认为,圣王下令,让天下的工匠在制造物品时要本着实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不想徒增浪费。
C.晏子常用节俭来规劝喜好奢侈的齐景公,但仍然很难制止,由此可见,一旦习惯于奢侈就很难有尽头。
D.随侯珠、一钟粟不可兼得时,禽滑厘毅然选择粟米,这可看出他宁愿身处穷困,也不丢失道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2)今当凶年,有欲予子随侯之珠者,曰不得卖也,珍宝而以为饰。
5.两则材料都提到了衣服的制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