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岂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王之罪。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注]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秦日益强富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

(摘编自刘向《新序·善谋》)

材料二:

义者,所以宜天下。《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摘编自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有删改)

【注】西海,指蜀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起兵A伐蜀B遂定C蜀D秦日益强E富F而制诸侯G司马H错之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文中是揭露、谴责意,这个意思在成语“口诛笔伐”“诛心之论”中沿用至今。
B.博,文中是广博意,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意思相同。
C.刑,文中是处罚、施刑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用法相同。
D.九命,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其中最高级官爵也称九命,最低为一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国内乱,被迫向秦国求救;秦国因为路途艰险对出兵伐蜀犹豫不决,韩国趁机攻打秦国,使秦国腹背受敌。
B.张仪和司马错都支持秦惠王出兵,但是两人分析利弊的角度不同,张仪主要从名利角度出发,主张先攻打韩国。
C.材料二引用的《乾·文言》中的两句论断从利的概念、义利的构成与转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关系。
D.“圣人灭人国”指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杀人父”指舜杀大禹的父亲鲧。这些事因为是符合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之举而受到欢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
5.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请从苏洵义利观的角度阐释秦惠王这样做的理由。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A人臣B而割C其主D之地E以外交F强G虎狼H之秦I以侵J天下K卒L有秦M患N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害,是“担忧”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君亦无所害”的“害”意思不相同。
B.诚,是“诚心诚意”的意思,与《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悯愚诚”的“诚”意思相同。
C.危,是“危险,不安全”的意思,与《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中的“危”意思不相同。
D.安,是“使⋯⋯安定”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极力奉承楚王是贤君,楚国有称霸天下的国力,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国家侍奉的对象,为后面游说作了铺垫。
B.苏秦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视楚国为最大对手,秦、楚两国的国力此消彼长,两国不能和平共处,而合纵可以孤立秦国壮大楚国的力量。
C.苏秦的游说打动了楚王,楚王表示早就看透秦国的野心,但韩、魏等国畏秦,担心与他们深入谋划合作反而会让自己落入秦国的圈套。
D.苏秦采用“破立”结合的方式进行游说。他在极力渲染合纵的美好前景后,集中攻击连横战略的弊端,使楚王确信合纵是正确的选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2)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苏秦向楚王所说的“合纵之利”。
2024-05-1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材料二:

触龙说赵太后(节选)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长安君:赵太后的幼子,赵国公子。②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了燕国王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今媪尊长安君A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G今令有功H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臣强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两句中的“强”字含义不同。
B.“君过矣”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含义相同。
C.黑衣,战国时,赵王宫中值宿警卫常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D.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按周制,天子兵车万乘,诸侯千乘,大夫百乘。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以秦国利益为出发点,经过反复哀求,终于让秦国答应退兵。
B.晋文公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事后反悔,这也是秦伯最终退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C.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避其锋芒,转移话题,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从头到尾都只字不提。
D.《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称为“春秋三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5.烛之武与触龙劝告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什么共同点?
2024-04-18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庐巢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韩宣子,名起,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②栾武子,晋厉公、晋悼公两朝正卿。后文提到的桓子与怀子,分别是栾武子的儿子和孙子。③郤昭子,晋国的卿。

材料二:鬼谷子曰:“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于人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子贡曰:“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主父偃曰:“人而无辞,安所用之。”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

晋平公问叔向曰:“岁饥民疫,翟人攻我,我将若何?”对曰:“岁饥来年而反矣,疾疫将止矣,翟人不足患也。”公曰:“患有大于此者乎?”对曰:“夫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罪而不敢言,此诚患之大者也。”公曰:“善。”于是令国中曰:“欲有谏者,为之隐,左右言及国吏,罪。”

(节选自《说苑·善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不忧A德B之C不建D而患货之E不足F将吊不G暇H何I贺之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用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毋吾以也”的“以”意思不同。
B.刑,刑罚,与《齐桓晋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的“刑”意思相同。
C.莫之哀也,宾语前置句,与《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的句式相同。
D.若何,怎么办,与《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的“奈何”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宣子因有正卿的虚名却无相称的财产而苦恼,叔向却来祝贺他。叔向反常的行径让韩宣子非常困惑。
B.在叔向看来,栾怀子一改桓子的做法,修行武子的德行,本可免于祸患,最终却因桓子的罪恶而遭难。
C.叔向的说辞让韩宣子心悦诚服,并用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感谢叔向在自己几乎灭亡之时保全了自己。
D.子贡、主父偃都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他们都明确表示言辞既关系到自己的得失,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2)岁饥来年而反矣,疾疫将止矣,翟人不足患也。
5.鬼谷子认为“善说”应能“中其人之所善”。以此观之,叔向劝说韩宣子的说辞,《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说辞,都可以称之为“善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2024-04-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苏秦)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资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号名,这里指苏秦,苏秦说服六国合纵之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臣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听F臣者G人必有言H臣不信,伤臣于王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佃作,是指从事农业、从事耕作。古文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耕耘、稼穑、拽耙扶犁等。
B.从亲,即合纵相亲,指六国合纵结盟、共同抗秦的策略;《屈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中的“从亲”即为此义。
C.素餐,与汉语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指“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D.“所以自为也”中“所以”一词的理解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在游说燕文侯时,巧用假设和对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国当时面临的周边形势,并且最终凭借自己的一番言辞成功说服燕文侯与赵国结盟。
B.苏秦指出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而免除了战乱,秦国不会明计攻燕但难免暗中用计,联赵抗秦才是燕国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
C.文本二中苏秦通过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参三个人物,表达了对其美德的尊崇,同时也表明自己想要学习他们,做“进取之臣”,不断自我完善。
D.苏秦认为国家之间的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是因为他们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时,又能讲策略、求变通。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赵相毙,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5.有人说,大凡有成就的纵横家,绝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辩,定还有其他过人之处。请根据材料,概括苏秦的“其他过人之处”。
2024-03-29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陆,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节选自《说苑·反质》)

材料二: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A闻邻国B有C圣人D敌国E之忧也F今由余G圣人也H寡人患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木,意思是砍削树木,与《过秦论》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斩木”意思相同。
B.间,意思是离间,与《屈原列传》中“馋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意思和用法相同。
C.上卿,卿是古代官阶、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的称上卿。
D.三年未息,意思是三年没有停止。其中的“息”与成语“瞬息万变”的“息”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余认为明王圣帝得国失国的关键在于俭奢,恭俭则得国,骄奢则失国,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
B.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和他交谈后认为他是一位贤才,就和内史廖定计,使由余离戎入秦。
C.与秦穆公虚心纳谏、重视贤才相比,戎王则耽于酒色声乐,不听谏言,这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
D.景公不恤民力,接连役使百姓,使百姓劳苦不堪。多亏晏婴及时进谏,景公果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2)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5.劝谏是一门艺术。善谏者往往通过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君主明辨利害。两则材料中,由余和晏婴的劝谏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24-03-29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还走B而冒C人D至数E猎者F知G其H诈I伪J举K罔L而进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文中指寄居在外,与《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的“羁”意思不同。
B.殆,文中指大概,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C.三鼓,文中指击三次鼓,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5.如果事件还没有发展到“明日鼓之,宜阳拔”的时候,韩国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请阐明理由或给出合理化建议。
2024-03-21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茧之不缫,则素丝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风音不;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

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簳质劲,非筶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沿浅以及深,披暗而睹明,不可以传闻称,非得以泛滥善也。

夫还乡者心务见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学者情缠典素,不可以读能也。灵珠如豆,不见其长,整岁而大。悬岩滴溜,终能穴石。水非石之钻,然而断穴者,积渐之所成也。耳形完而听不闻者,聋也;目形全而视不见者,盲也;人性美而不监道者,不学也。故宣尼临殁,手不释卷;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以圣贤之性,犹好学无倦,郑伊佣人而可怠哉?

(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

文本二:

鲁哀公问子夏曰:必学而后可以安国保民乎?子夏曰:不学而能安国保民者,未尝闻也。哀公曰:然则五帝有师乎?子夏曰:有。臣闻黄帝学太真,颇顼学乎绿图……仲尼学乎老聃。此十一圣人,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号不传乎千世。《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此之谓也。夫不学不明古道,而能安国家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西汉]刘向《新序》)黼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B.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C.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绿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D.夫茧缫以为丝/织为缣纨/缋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丝以文藻/而世人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彰,指清楚、明显,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
B.一,指专一,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的“一”意思相同。
C.监道,指明察道理,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中的“洗盏”结构相同。
D.乎,相当于“于”,与“生乎吾前”中的“乎”用法相同,但意思却不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认为道与象是神妙的,需要借助言论才能得以流传,而要精通其相关言论,就需要学习。
B.文本一认为戎、夷族的孩子,出生时发出同样的声音,由于教育不同,长大后使用的语言也不同。
C.文本二列举圣人的事例,与《师说》举孔子师从郯子等人之例一样,都是为了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D.文本二中子夏认为不学习就无法通晓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就无法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
(2)仲舒垂卒,口不辍诵;苏生患睡,亲锥其股。
5.文木一从学习者的角度,除论及学习需要积累和坚持外,还谈及学习需要注意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3-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鲍焦衣弊肤见,挈畚将蔬,遇子贡将于道。子贡曰:“吾子何以至此也?”焦曰:“天下之遗德教者众矣!吾何以不至于此也。吾闻之,世不己知,而行之不已者,是爽行也;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行爽廉毁,然且不舍,惑于利者也。”子贡曰:“吾闻之,非其世者不生其利,污其君者,不履其土。今吾子污其君而履其土,非其世而将其蔬,此谁之有哉?”鲍焦曰:“呜呼!吾闻贤者重进而轻退,廉者易丑而轻死。”乃弃其蔬,而立槁死于洛水之上。君子闻之曰:“廉夫刚哉!夫山锐则不高,水狭而不深,行特者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为人不祥。鲍子可谓不祥矣,其节度深浅,至而止矣。”

(节选自《新序·杂事七》)

材料二:

君子有主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故曰: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旁行不流,应物而不穷。虽在下位,民愿戴之,虽欲无尊,得乎哉?诗曰:“彼己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君子易和而难狎也,易惧而不可劫也,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乱。荡荡乎!其易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刿也,温乎!其仁厚之光大也,超乎!其有以殊于世也。诗曰:“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商容尝执羽龠,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遂去,伏于太行。及武王克殷,立为天子,欲以为三公。商容辞曰:“吾常冯于马徒,欲以伐纣而不能,愚也;不争而隐无勇也愚且无勇不足以备乎三公。”遂固辞不受命。君子闻之曰:“商容可谓内省而不诬能矣!君子哉!去素餐远矣!”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谓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七章)

【注】①磏:磨练。②羽龠:一种舞具和乐器。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争A而隐B无勇也C愚D且无勇E不足F以备G乎H三公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子,可译为“您”,古时用以表示对对方的敬爱之辞,多用于男子之间。
B.适,意为“只”,与《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句中“适”的词义不同。
C.能,指能做到,与《齐桓晋文之事》“非不能也”句中“能”的词义不同。
D.素餐,指无功受禄,不劳而食,与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焦廉洁自守,不臣君王,自视清高,重声誉超过生命,以死殉节之举让人感叹其性情之刚烈,也为其器量太小而惋惜。
B.在子贡看来,鲍焦并不想真正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尽管容身草莽,采摘野蔬充饥,还在王土之上,直击鲍焦辩驳的七寸。
C.对鲍焦槁死的评价,反映出君子的“主善”之心,告诫世人既要处理好自身的心志问题,又要重视为人行事格局的修养。
D.商容因为无力以礼乐改变君王而身退,鲍焦则因为捍卫自身高洁的德行而献身,他们对德行人格的持守均值得世人深思。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己知,而干之不止者,是毁廉也。
(2)畏患而不避义死,好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
5.在鲍焦事件上,有学者批评子贡有失君子之风,你认为主要依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0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绁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庖厨,绁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偶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业?”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鴪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文侯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文侯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敕仓唐以鸡鸣时至。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太子乃称《诗》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舍人之谓也。”

(节选自《说苑·奉使》)

【注】①绁(xiè):栓,系。②燕闲:安闲。这里指退朝后休息。③斥带:大丝带,又称为“绅”。 ④鴪(yù):鸟儿疾飞的样子。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礼》A拟人B必C于D其伦E诸侯F毋偶G无所H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指要求对方允许实施某一行为。与《唐雎不辱使命》“请广于君”中的“请”意思不同。
B.名,指称呼。与《师说》“则群聚而笑之”中的“群”用法相同,都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C.左右,指身边的人。与《水浒传》第十六回“你左右将到村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
D.趣,在文言中有通假用法,可通“促”或“趋”。在文中读作cù,通“促”,表示催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把太子击分封到中山国,父子间三年不通音信,舍人赵仓唐认为这样有违人伦,很不正常。于是劝太子击派人出使京城,去看望魏文侯。
B.赵仓唐自告奋勇,愿意做出使京城的使者。他将出使前的准备做得很充分,特意带去了魏文侯爱吃的野鸭,还带上了魏文侯喜欢的北方猎犬。
C.赵仓唐在朝堂上从容应对,很有外交家的风度。他不仅很得体地回答了魏文侯好几个挑衅性的问题,还抓住魏文侯言辞中的错误,数次反击。
D.魏文侯听说太子爱读《诗经》,于是要召见太子也不明说,而是借赐衣给他打了一个与《诗经》有关的哑谜。父子以《诗经》为媒和好,别有兴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
(2)太子迎拜受赐,发箧,视衣,尽颠倒。
5.魏文侯对太子击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文章加以梳理。
2024-03-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