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刘向(约前77-前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归。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周:此指东周国。战国末期,周分裂成西周与东周两个小国,西周都于旧王城,东周则都于巩。②漓然:顺畅无阻的样子。

1.依次填入材料中画□处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B.与C.乃D.以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治民的人,长官,与《陈情表》“二州牧伯”中“牧”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B.患,忧虑,担心,与《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中“患”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
C.弊邑,文中意为敝国,不称“敝国”称“弊邑”,得体地表达了谦敬之意。
D.数,多次,屡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中“数”字的用法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仗着兵势,飞扬跋扈,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王孙满询问鼎的大小轻重,语带威胁挑衅,颇有觊觎周室之意。
B.九鼎为传国之器,象征国家政权,只有德行衰败、天命失落,九鼎才会迁移。王孙满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C.秦兴师求鼎,东周国君十分担心,颜率主动为他分忧,提出可以前往齐国寻求援助。齐国派兵后,秦军只好撤回。
D.从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到秦、齐索求九鼎,可见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不断崛起,周王室的势力变得日渐衰微。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2)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5.材料二中,齐王向东周求鼎,颜率巧设了哪两道难题令他知难而退?请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
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
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5.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魏文侯封太子击于中山,三年,使不往来。舍人赵仓唐进称曰:为人子,三年不闻父问,不可谓孝;为人父,三年不问子,不可谓慈。君何不遣人使大国乎?太子曰:愿之久矣。未得可使者。仓唐曰:臣愿奉使。侯何嗜好?太子曰:侯嗜晨凫,好北犬。于是乃遣仓唐继北犬,奉晨凫,献于文侯。

仓唐至,上谒曰:孽子击之使者,不敢当大夫之朝,请以燕闲,奉晨凫敬献厨,继北犬敬上涓人。文侯悦曰:击爱我,知吾所嗜,知吾所好。召仓唐而见之,曰:击无恙乎?仓唐曰:唯,唯!如是者三,乃曰:君出太子而封之国君名之非礼也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仓唐曰:臣来时,拜送书于庭。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仓唐曰:《礼》,拟人必于其伦。诸侯毋,无所拟之。曰:长大孰与寡人。仓唐曰: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赐之斥带,则不更其造。文侯曰:子之君何仓唐曰:业《诗》。文侯曰:于《诗》何好?仓唐曰:好《晨风》《黍离》。文侯自读《晨风》,曰:子之君以我忘之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复读《黍离》,曰:子之君怨乎?仓唐曰:不敢,时思耳。文侯于是遣仓唐赐太子衣一袭,仓唐以鸡鸣时至。

太子迎拜,受赐,箧,视衣,尽颠倒。太子曰:趣早驾,君侯召击也。仓唐曰:臣来时不受命。太子曰:君侯赐击衣,不以为寒也。欲召击,无谁与谋,故敕子以鸡鸣时至,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遂西至谒文侯。大喜,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乃出少子挚,封中山,而复太子击。故曰:欲知其子,视其友;欲知其君,视其所使。赵仓唐一使,而文侯为慈父,而击为孝子。

(节选自刘向《说苑·奉使》,有删改)

【注】①长:读cháng。②斥带:大丝带,又称为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出A太子而封之B国C君名之D非E礼也F文侯怵G然为之H变容。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匹敌,相提并论,和《与妻书》中“汝幸而偶我”的“偶”词义不同。
B.业,以……为业,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驼业种树”的“业”词义相同。
C.敕,国君诏命,与《林黛玉进贾府》中“敕造宁国府”的“敕”词义相同。
D.发,打开,与《府丁解牛》中“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发”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仓唐认为,魏文侯和太子击父子之间三年未通音信,可谓不慈不孝,违背人伦,因此劝谏太子派人出使大都,并推荐自己。
B.赵仓唐出使前特意向太子询问魏文侯的嗜好,到达后上书求见并敬献晨凫、北犬,这是为了投其所好,动之以情,有助于进谏。
C.赵仓唐在回答魏文侯问话时,从容得体,引用礼制,既维护了太子击的身份,又劝谏了魏文侯应遵守礼仪、礼义,以理服人。
D.作者认为,赵仓唐出使达成了使三人获利的目标:魏文侯有慈父之名,太子击恢复地位且有孝子之称,小儿子挚分封中山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侯顾指左右,曰:“子之君长孰与是?”
(2)乃置酒而称曰:“夫远贤而近所爱,非社稷之长策也。”
2024-05-2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善计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2024-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善齐貌辩。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弊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辩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过颐豕视,若是者信反。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辩。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请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七日谢病,强辞,宣王三日而听。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辨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注】①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父,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②刬:(chǎn):通,铲除。③昭阳:战国时期楚国令尹,楚昭王后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靖郭君A之于B寡人C一至D此乎E寡人F少G殊H不知此I客J肯为寡人K来靖郭君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又称门生,泛指学生与弟子,也指寄食于贵族门下的食客,文中指的是后者。
B.请见,求见,一般指臣子拜见国君,与《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的“请见”含义相同。
C.说,同“悦”,喜欢,与《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含义完全相同。
D.太息,表叹息,与《离骚》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士尉和孟尝君都劝说靖郭君疏远齐貌辨,靖郭君都没有听从,由此可以看出齐貌辨很受他的重视。
B.齐貌辨跟田婴一同到了薛地,没多久,他不顾危险返回齐国,在齐宣王前为靖郭君说好话,表明靖郭君的仁慈之心和忠君之情。
C.经过齐貌辨的游说,齐宣王和靖郭君兄弟俩冰释前嫌,齐宣王亲自迎接靖郭君回都,并诚心任其为相,靖郭君则不舍门客,称病谢绝。
D.靖郭君有识人之明,能做到了解人才,信任人才。也正因为他对齐貌辨有着知遇之恩,使自己和齐宣王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2)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
2024-05-0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秦下甲而攻赵。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却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为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赵王不能。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司空马去赵,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司空马曰: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捭匕首,当死。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获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杖续,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赵亡。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乎,司空马!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赵去司空马而国亡,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内A恶B赵C之D守E外F恐G诸H侯I之J救K秦L必M受N之O秦P受Q地R而S却T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
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
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觞”含义相同。
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代理丞相司空马,向赵王献上割让半数国土换秦国撤兵的计策,被赵王以以前贿赂秦国却始终逃不脱秦兵的逼迫为由而断然拒绝。
B.司空马曾经请求获得赵国的兵权,带领赵国全军抗击秦军,但没有获得赵王的允许,司空马感觉自己无用武之地,就向赵王请求离开赵国。
C.司空马向郭遗预言,赵国会因武安君被杀而撑不过半年就灭亡。果然赵王听信谗言,赐死武安君,然后赵国在武安君死后五个月灭亡。
D.武安君面对韩仓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挛之疾,无法行跪拜之礼为自己辩解,接着恳求韩仓能够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剑,自刺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2)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2024-03-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齐国之政。”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此非臣之所复也。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管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景公曰:“善!吾闻高缭与夫子,寡人请见之。”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材料二: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令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以宜事也。如此者,《春秋》不予能君则夷狄之。郑伯恶一人而兼弃其师,故有“夷、狄不君”之辞。人主不以此自省,惟既以失实,心奚因知之。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此之谓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君道》)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A辞赏以正君B故过失C不掩D今诸臣E谄谀以干利F故G出质而唱善如出H一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意为“使……好”,后文“未有一士以闻者也”中的“闻”意为“使……听到”,两者用法相同。
B.游,指交往、交际,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中的“游”词义不同。
C.遗行,意为“留下的操行”,称赞弦章沿袭了晏子的美德,奉行廉洁正直的为臣之道。
D.夷狄,意思是“当做夷狄”,与句中的“能君”对举,强调这种君王的名不副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都出自《说苑·君道》,可见,作者的目的在于阐释为君之道,但君臣既身份相对,又是治国的一体,所以,君道中也很见臣道。
B.在晏子看来,齐桓公能成就霸业,不是因为自己英明勤勉,而是因为善于识别人才和任用人才,因为他常常让臣子替代自己处理各种政务。
C.景公射箭脱靶,臣子还是齐声称好。面对景公的失望,弦章既批评了群臣的不智不勇,也警示景公,做君主的任何时候都不能爱听谄媚阿谀。
D.作者认为:上天设立君主之位,就是要为人民做事的,所以,做君主的要扼制私欲,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是名不副实。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2)故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此之谓也。
2024-03-25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B.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卜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C.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D.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过秦论》中“吞二周”并非始皇时事,只是为行文方便。
B.从事,文中是行事、办事之意,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意思一样。
C.名实,文中指名声与利益,与《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之“名实”不同。
D.“与国”的“与”指亲附,和《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为确定攻击目标,听取臣子建议。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张仪认为蜀地太过偏远,民属野蛮落后之民,即便是出征成功,对于成就威名、增强国力并无实效。
C.在尽心辅佐惠王成就大业上,司马错和张仪的目标一致,但对进攻蜀国的利弊分析这两人大相径庭。
D.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派遣他出兵伐蜀,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庶,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5.简要回答司马错主张秦国伐蜀的理由。
2024-03-2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秦谓燕昭王曰:“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䲡,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王曰:“如是足矣。”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䲡,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对曰:“以自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忧故也。臣闻之,善为事者,先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对曰:“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B.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C.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D.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完之道也”的“完”指保全,与苏洵《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不相同。
B.三王,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和后文中的“五伯”一样都是君主的典范。
C.“先量其国之大小”的“量”指权衡,与贾谊《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量”相同。
D.上卿,指古代官名或爵位名,文中燕昭王拜苏秦为上卿,意味着苏秦受到了重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昭王认为如果侍奉自己的大臣兼具孝、信、廉等品行,他就满足了;而苏秦却表示燕昭王如果满足于此,自己将回归田园,耕织自足。
B.苏秦以素、齐、楚三国为例,说明君王如果只有自忧之心,是无法开拓疆域的;之后他直接指出燕昭王有伐齐之心,诱导燕王继续发问。
C.苏秦指出即使是乌获这样的大力士,到了年老体衰时也需要他人搀扶;与此相似,齐国虽然是强国,如今也需要得到宋、楚两国的支持。
D.当燕昭王请苏秦代表燕国出使齐国时,苏秦并未立即答应;他担心自己的忠信不被理解,反而招来灾祸,希望燕昭王能够不受制于群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
(2)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2024-03-13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区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之事,韩为中军,与诸侯攻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悬曰:秦起军临韩,韩不能有。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悬曰: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悬。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于王。赵王喜,召赵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皆不欲为秦,而皆愿为赵。今冯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何谓‘无故’乎?对曰:秦固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死士皆列之于上党,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冯亭谓韩王曰:赵已发兵上党矣。韩告秦,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起A兵B韩C恐D使阳城君入E谢于秦F请效上党之G地以H为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怀吾义”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两句中的“义”字含义不同。
B.“赵已发兵取上党矣”与“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两句中的“取”字含义相同。
C.所以,文中是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现在一般表示事件的结果,二者含义不同。
D.太守,战国时郡守尊称,汉景帝时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认为韩国曾经作为主力部队与诸侯联合攻打秦国,还曾经在秦、楚之战中违背盟约,背叛秦国,因此想要攻打韩国,得到了公子他的赞同。
B.上党太守靳悬不认同将上党献给秦国的做法,韩阳将此事报告给韩王,韩王认为自己已答应此事,不能欺骗秦国,于是派冯亭取代了靳悬。
C.冯亭想将上党献给赵王,赵王非常高兴,他认为得到城池不易,一定要抓住此机会得到上党。
D.赵胜、赵禹二人认为接收上党对韩赵两国都有利,赵王派赵胜前去接收上党。秦王得知上党已被赵国接收,非常生气,派兵与赵国在长平交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
(2)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2024-03-07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