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隋唐作者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①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①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
E.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松汀驿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注】①这是诗人到太湖拜访朋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笼罩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
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
D.全诗描写了山、水、日、小径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华清宫二首

吴融

其一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其二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注】①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上。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载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②四郊:指华清宫四周。长生秘殿:即长生殿,华清宫中的一个殿。唐玄宗与杨玉环在此居住。④青苍:青天,一解作“骊山”。⑤金庭:传说会稽桐柏山有金庭,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飞”字写出了四郊大风呼啸,雪花飞舞的场景;一个“暗”字,写出了大雪漫空而至的威势,令人感到阵阵刺骨的寒意。
B.“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旋”字,写出了宫苑里的落雪迅速融化、消失的情景,委婉地写出了宫中的暖,与首句“四郊”之景形成对照。
C.“绿树碧檐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树木常年青绿,充满融融春意;表达出作者以及宫外之人对宫内气候宜人的羡慕以及赞美。
D.“逝川”,此词源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于此处,点明人世间万物如流水逝去,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
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2.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9-06-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 夕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B.颔联写得极为精粹,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的苦闷、彷徨的心理。
2.“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两句诗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
2019-04-2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4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烈妇传(节选)

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城。 杨氏亲为之爨1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2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注释】1、爨:烧饭。 2、蜚:通“飞”,蜚箭,即飞箭,流矢。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又将陈州                              盗:偷盗。
B.重赏以令死士,其必               济:成功。
C.侃率之以                              乘:巡视。
D.有蜚箭于侃之手                       集:聚集、集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力不足,死,职也               若不阙秦,将取之
B.于是,召胥吏、百姓        吾每念,常痛骨髓
C.得吾城不足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D.刺史上侃                         夫晋,何厌
3.下面几句话,全都表现杨氏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       
①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②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③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                            ④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
⑤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⑥杨氏至兹犹存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⑤⑥D.①②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叛军攻城,大敌当前时,项城县令李侃和妻子杨氏当机立断,率领百姓共同抗敌,最终保全了项城。
B.当李侃不知所为时,杨氏头脑冷静,劝丈夫带头守城。
C.杨氏为发动百姓,晓之以理,许之以利,并且亲自为军士做饭,激励了大家的斗志。
D.叛军败走的原因除了项城人民的英勇抵抗外,还因为损失了主帅,军中无主,失势而逃。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②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018-10-27更新 | 31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楼望月寄凤翔李少尹

戴叔伦

陌上凉风槐叶凋,夕阳清露湿寒条。

登楼望月楚山迥,月到楼南山独遥。

心送秦人趋凤阙,月随阳雁极烟霄。

轩车不重无名客,此地谁能访寂寥。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时令环境,渲染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是“诗眼”。
B.颔联写登楼望月所见,“楚山”、“独遥”暗示诗人的处境,寓情于景。
C.颈联写望月所思所感,将“月”拟人化,与“雁”相映衬,手法奇妙。
D.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月夜送友人往长安赴任,既有对友人离别的眷恋,也有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感慨。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怎样的作用?
2018-10-06更新 | 8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