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颇有法,群儿皆惮之。及壮,无赖,不喜事生业,以贩盐为盗。县录事钟起有子数人,与镠饮博,起尝禁其诸子,诸子多窃从之游。豫章人有善术者,望牛斗间有王气。牛斗,钱塘分也,因游钱塘。占之在临安,乃之临安,以相法隐市中,阴求其人。起与术者善,术者私谓起曰:“占君县有贵人,求之市中不可得,视君之相贵矣,然不足当之。”起乃为置酒,悉召贤豪为会,阴令术者遍视之,皆不足当。术者过起家,镠适从外来,见起,反走,术者望见之,大惊曰:“此真贵人也!”起笑曰:“此吾旁舍钱生尔。”术者召镠至,熟视之,顾起曰:“君之贵者,因此人也。”乃慰镠曰:“子骨法非常,愿自爱。”因与起诀曰:“吾求其人者,非有所欲也,直欲吾术尔。”明日乃去。起始纵其子等与镠游,时时其穷乏。天复二年,封镠越王。

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凡一簿所负,唱其多少,量为笞数,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犹积数十,多者至笞百余,人尤不胜其苦。又多掠得岭海商贾宝货。当五代时,常贡奉中国不绝。及世宗平淮南,宋兴,荆、楚诸国相次归命,俶势益孤,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俶喜,益以器服珍奇为献,不可胜数。太祖曰:“此吾中物尔,何用献为!”太平兴国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其后事具国史。

呜呼!天人之际,为难言也。非徒自古术者好奇而幸中,至于英豪草窃亦多自托于妖祥,岂其欺惑愚众,有以用之欤?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髡盗贩,倔起于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欤?考钱氏之始终,非有德泽施其一方,百年之际,虐用其人甚矣,其动于气象者,岂非其孽欤?是时四海分裂,不胜其暴,又岂皆然欤?是皆无所得而推欤?术者之言,不中者多,而中者少,而人特喜道其中者欤?

(《新五代史·世家·越世家第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B.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C.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D.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僭/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欲质吾术尔”中的“质”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援疑质理”的“质”都是“问”的意思。
B.“时时贷其穷乏”的“贷”,即施舍、周济。与“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意思不相同。
C.中国,中原地区。“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意为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两者意思不同。
D.帑,《通俗文》解释为“库藏曰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这与“帑实”“帑储”“帑藏”的“帑”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起起初认为钱镠饮酒赌博,不事生产,是个无所事事的混子,所以禁止他的儿子们与钱镠厮混,但儿子们常常因为害怕而被迫跟随钱镠游荡。
B.术士因占卜到临安有贵人,遂拜访钟起家,此时钱镠恰好从外面进来,见了钟起,转身就走。但术士望见他却大吃一惊,认定他就是自己要找的贵人。
C.钱氏几代人凶横暴虐,掠夺脂膏。百姓若是无法按时上交赋税,就将按官府账簿的记录,折合为次数被鞭打,少的也被鞭打几十下,多的达到一百多,是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D.宋太祖皇帝时,钱俶为求自保,曾来朝拜,宋用厚礼送他回国,钱俶心喜,遂增加进贡珍奇器物,不可胜数。但在宋太祖眼中不过是已有的财物,没什么可贵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召镠至,熟视之,顾起曰:“君之贵者,因此人也。”
(2)非徒自古术者好奇而幸中,至于英豪草窃亦多自托于妖祥,岂其欺惑愚众,有以用之欤?
5.《史记》首创论赞体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沿用此体,在一些纪传体前后阐发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总结经验,引以为鉴。本文阐发了哪些看法可为当代借鉴?请简要分析。
2024-04-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材料二:

上(周世宗)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已丑,加王溥门下侍郎,与范质皆参加枢密院事。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如故。仁浦虽处权要而能谦谨上性严急近职有忤旨者仁浦多引罪归己以救之。所全活什七八,故中起刀笔吏,致位宰相,时人不以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材料三:

故方其(庄宗)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浦虽处A权要B而能谦谨C上性严急D近职有忤E旨者F仁浦G多引罪归己H以救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视其所不为”与“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中“穷”字含义相同。
B.刀笔吏,古代记事最早用刀刻,后来才有笔。所以刀笔并称,指用刀笔主办文案的官吏。
C.“时人不以为忝”中“忝”是“耻辱”的意思,与成语“忝列门墙”中的用法不相同。
D.“为天下笑”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句式相同,都是被动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李克对选任宰相人选并没有做出明确回答,但他委婉建议从五个方面来对人才作长期而全面的考察。
B.翟璜急于探听消息,落选后不服气要一比高低,动作情态由变了脸色生气地询问发展到徘徊不安地自嘲。
C.周世宗力排众议,重用魏仁浦,魏仁浦果然不负所望,以其谦谨的品德、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时人的认同。
D.五代主要以科举取士,非进士出身的官吏往往被人轻视,世宗要任用魏仁浦担任要职,遭到众臣的反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李克、世宗、庄宗的人才选用标准分别是什么。

3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本诗作于次年春。元珍,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表明这是首酬答诗,是作者在收到元珍写的《花时久雨》一诗后的回赠之作。
B.首联先以“疑”字起句,又以“未见花”作答,前后映衬,因果相连,富有意趣。
C.颔联描写残雪压枝、冻雷阵阵,一派肃杀,和前文的春风不至、山花不开相呼应。
D.全诗最后一句是诗人在安慰自己,山城野花虽然晚开放,但无须过多在意和嗟叹。
2.本诗题中带有“戏”字,意为游戏之作,但有人认为此诗也流露了作者的失意、落寞之感,并非“戏言”。请结合全诗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024-03-1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表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指订立盟约,“其文约,其辞微”的“约”指简约,两者用法不同。
B.“少牢”的“牢”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C.“函”,此指用木匣子装,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的“函”词义不相同。
D.“意气”指精神气概,与“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意气”意思相同。
2.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言晋王将终也   人又谁能以身察察
B.尔无忘乃父之志   皆出于此乎
C.及凯旋纳之见       见不贤内自省也
D.方其系燕父子   其无礼于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呜呼”奠定叹惋基调,接着亮出主张,强调人事因素在国家盛衰上的重要作用,并指出有关庄宗的史实可作为立论依据。
B.第2段通过晋王三遗恨的确凿史实,写出庄宗继位时强敌环伺的艰难处境,但庄宗恪遵父亲遗命,矢志报仇,竭诚尽忠而终有所成。
C.第3段先写庄宗灭燕灭梁取得巨大成功,再写其由盛转衰的惨状,引发关于得失成败的思考,继而阐明盛衰兴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事。
D.第4段写两种境遇的反差,从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开篇所提观点,并将此论扩而广之,强调惨痛的历史教训不限于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24-03-1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秦以区区之地”与“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的“区区”意思相同。
B.“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原意指的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亦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庄宗受而藏之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庙”,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七庙”,指天子或诸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
D.“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
C.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
D.两篇选文写法与风格各具特色:前篇以赋体写史论,文字气势充沛,铺张扬厉;后篇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请予以分析。
2024-03-04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①后唐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②天佑五年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见班师,知有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须再举,遂停斥候。梁祖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不能兴师,人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未云其易,解围,定霸,在此一役。甲子,军发自太原。

③五月辛未朔,晨雾晦暝,帝率亲军伏三垂岗下。诘旦,天复昏雾,进军直抵夹城。时李嗣源总帐下亲军攻东北隅;李存璋、王霸率丁夫烧寨,剛夹城为二道;周德威、李存审各分道进攻,军鼓噪,三道齐进。李嗣源坏夹城东北隅,率先掩击,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梁祖闻其败也,既惧而四曰: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初。唐龙纪元年,帝才五岁,从武皇校猎干二垂岗,岗上有明皇祠在焉。武皇于祠前置酒,乐作,伶人奏《百年歌》者,陈衰老之状,声调凄。武皇引满,捋须指帝曰:老夫壮心未已,二十年后,此子必战于此。及是役也,果符其言焉。

④是月,周德威退保高平。帝遂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乃下令于国中,禁贼盗,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狱讼。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

(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一》,有删减)

注:①梁祖,即后梁太祖朱温。②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A每出B于路C遇饥寒者D必驻马E而临F问之G由是H人情大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牲畜,即一头羊和一头猪,一般为诸侯祭祀所用,天子在祭祀社稷时用太牢。
B.既,在文中有“已经”“之后”的意思。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既”的意思不同。
C.谓,在文中有“认为”的意思。与《兼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中的“谓”的意思不同。
D.甲子,在文中指具体日期,属天干地支纪日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的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赐给庄宗三支箭,表现其对庄宗的了解和信任。而正是这一行为,愈加坚定了庄宗为父报仇的信念。
B.梁祖在夹城惨败后惶恐慨叹,认为庄宗这个对手绝不简单,并将自家诸子与其对比,突出了庄宗不同寻常。
C.武皇在明皇祠前命人摆设酒席,演奏乐曲。《百年歌》奏人生衰老,曲调凄苦,武皇听后感到了失意落寞。
D.庄宗在泽州之战后,率领军队回到晋阳,同时发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一个月的时间,民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5.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庄宗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2024-02-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A而人主以为去B己C疏远D不若E起居饮食F前后左右之亲G可恃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
B.不肖,不才,不贤,义同《西江月》词写贾宝玉的“古今不肖无双”中的“不肖”。
C.治国,安定太平之国,与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意不同。
D.硕士,健硕之士,指体格强健、勇武有力之人,与古代汉语中的“虎士”之意接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兰怂恿父亲怀王前去秦国会盟,致使怀王最终未能回来,楚国人和屈原因此怪罪和怨恨子兰。
B.材料一叙议结合,叙中有情,寥寥数语而人物形象尽显;议中有情,意含褒贬,倾向鲜明。
C.宦官取得君王信任后,把控君王,扰乱国家,其祸患与女子色侍君王搅扰朝政的祸患一样严重。
D.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产物,作者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2)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5.结合材料,从君主角度,简要分析其亡国或亡身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