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欧阳修(1007-1072)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行六七里。潮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之僧智仙也。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来此,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半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掇幽芳而荫A乔木B风霜C冰雪D刻露E清秀F四时之景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之者谁                  遂书以其亭焉
B.望蔚然而深秀者     来此
C.山水之                  其地僻而事简
D.行六七里               之僧智仙也
3.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分别交待了“醉翁亭”“丰乐亭”得名的原因。
B.选段中的乙文对四季景物进行了描写,甲文则侧重于由远及近的描绘。
C.甲乙两文最大特点是借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
D.甲乙两文所表达的主题不同,甲文主要表达饮酒之乐,乙文主要表达丰年之乐。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5.有人说《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则让人跟着乐,两文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请据节选部分内容,推测概括欧阳修“乐”的理由。
2023-11-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伏天子哀怜之。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赢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然帝自是不甚省录。

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芒,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于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甫A又B善C陈D时E事F律G切H精I深J至K千L言M不N少0衰P世Q号R诗S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奇之”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其用法与《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是一样的。
B.“伏惟天子哀怜之”的“惟”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的意思相同。
C.“未有如子美者”的“如”可理解为“比得上”,与《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不同。
D.“《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是杜审言的后人,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之地漂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困居长安。
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大力赞扬自己。
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廷兰牵累,被罢免了宰相职务;杜甫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D.严武因为和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他对杜甫的放肆行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暗地里却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窃恐转死沟壑。
(2)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
5.杜甫在给皇帝的赋颂中,认为自己该受重用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后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退又上曰:

《礼》曰:为上易事,为下易知,则刑不烦。”“上多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夫上易事,下易知,君长不劳,百姓不惑,故君有一德,臣无二心。夫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喜则矜刑于法中,怒则求罪于律外。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且暇豫而言,皆敦尚孔、老;至于威怒,则专法申、韩。故道德之旨未弘,而锲薄之风先摇。昔州犁上下其手而楚法以敝,张汤轻重其心而汉刑以谬,况人主而自高下乎!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B.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C.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D.顷者罚人/或以供张不赡/或不能从欲/皆非致治之急也/夫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即民,在此是避李世民的讳。古人避讳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此处避讳为改字法。
B.幸,“后幸洛阳”中的“幸”指皇帝亲临某地,与《鸿门宴》“妇女无所幸”中的“幸”的意思相同。
C.疏,即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于古代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D.韩,即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在法的方面,韩非子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初文风仍沿六朝骈俪之习,选文一也受此影响,开篇用排比句,对仗工整,比喻精切,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
B.选文一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引古论今,揭示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
C.选文二中唐太宗出巡洛阳时,因官员奢靡享乐,斥责地方官。对此,魏征劝说唐太宗应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主应约束好自己。
D.选文二中魏征上疏认为:刑罚赏赐的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刑罚赏赐不应依据个人的喜怒好恶而有轻重的区别,这是不利于治国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小人之恶不惩,君子之善不劝,而望治安刑措,非所闻也。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巳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乙)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赞。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
B.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
C.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
D.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少牢规格低于太牢。
B.搢绅,插笏于衣带间。搢,插;绅,大带。官宦垂绅搢笏,故称士大夫为搢绅也叫缙绅。
C.中道,中庸之道。《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中的“正道”的意思就是中庸之道。
D.俛,同“俯”。冯承素摹本《兰亭序》中“俛仰之间”的“俛”字,和这里用法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列举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具有一定的有过渡作用,使论点与后文具体史实的陈述之间衔接紧密自然。
B.乙文写郑遨、张荐明,采用明贬实褒的手法。先说他们“处乎山林而群麋鹿”不足为“中道”,但紧接着用一“虽”字,为下文的表扬作铺垫。
C.乙文欧阳修赞美程福赞称得上“古之义士”,为了国家大局,宁愿负屈而死。“忠”,在当时已非常难得;“以忠获罪,至死不言”,就更为难得。
D.乙文最后一段先写环境,再提李自伦的名字,从结构上看很好地呼应了文章开头先写五代极乱的环境再写忠义之士多出于乱世。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2)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5.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说:“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请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探讨欧阳修“发论必以‘呜呼’”的原因。
2023-06-12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七县(市)地区及周边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 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呜呼,王朴之材,诚可谓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世宗之时,外事征伐,攻取战胜;内修制度,议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之遗文,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惟知所用尔。

(选自《新五代史 ·周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秦观:臣读五代史,见王朴为周世宗决平边之策,然后知朴者,天下之真材也。 ……朴尝为世宗画平边之策,……故朴以大而脆者为易,小而坚者为难,易者宜先,难者宜后,则所以先吴而后并也。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非所谓天下之真材,其孰能与于此。

(选自《历代名贤确论》,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把相应序号涂黑。
及A见B其C议D论E伟F然G益H以I为J奇K引L与M计N议O天P下Q事R无S不T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古代既可以指平民百姓,也可以指人格卑鄙的人,本文中的“小人”指后者。
B.“数顾大臣问治道”的“顾”,与“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中的“顾”意义不同。
C.文学,一般指经学或儒学,往往包含写作方面的才能,与现代“文学”含义不同。
D.“京师之制”的“制”,意为形制、样式,与《岳阳楼记》“增其旧制”的“制”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宗多次向大臣们询问良策,文士都认为以文治为先,只有王朴等人讲求用兵之策,世宗对此很满意,后决心重用王朴。
B.王朴预测了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最先平定,并州可以在最后灭亡。后来果真像王朴说的一样,并州是最后臣服的。
C.王朴拜访前任宰相李谷,恰逢疾病发作,来不及回去就死在了李谷的府第。世宗听闻噩耗,悲恸的把玉钺摔到地上。
D.世宗和王朴君臣相知,世宗锐意征伐,王朴为其积极谋划,世宗知人善用,让王朴发挥能臣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用者五代之士也,岂皆愚怯于晋、汉,而材智于周哉?
(2)皇朝受命,四方僭伪次第削平,皆如其策。
5.秦观评价王朴为“天下之真材”,结合材料概括王朴“真材”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3-05-19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浙江省义乌市高三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

文本二

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阁宦希旨,多言宫中夜见鬼物,相惊恐,庄宗问所以禳之者,因曰:“故唐时,后宫万人,今空宫多怪,当实以人乃息。”庄宗欣然。其后邺,乃遣进等采邺美女千人,以充后宫。而进等缘以为奸,军士妻女因而逃逸者数千人。庄宗还洛,进载邺女千人以从,道路相,男女无别。魏王继岌已破蜀,刘皇后听宦者谗言,遣继岌贼杀郭崇韬。崇韬素嫉伶人,常裁抑之,伶人由此皆乐其死。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B.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C.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D.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部分少数民族。古代有“北蛮南胡西夷东狄”的说法。
C.属,意为“连接”,和《屈原列传》中的“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意义相同。
D.幸,常指帝王亲临某地,也可指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妇女无所幸”中“幸”意为后者。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B.文本一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一盛一衰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人深思。
C.文本二中庄宗对于新磨将殿上恶犬喻为庄宗儿女的讥讽言行,大怒欲除之,新磨巧用文字谐音转危为安。
D.文本二中写庄宗刚进入洛阳时,宫女嫔妃不全,他立刻派遣宦官景进等人挑选邺都的美女来充实后宫。
2023-05-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高二下】【阶段测1】【杭师大附】【高中语文】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乙)

帝在朝城,召诸将会议。李绍宏等皆以为郓州城门之外皆为寇境,东远难守,有之不如无之,请以易卫州及黎阳于栗,与之约和,以河为境。帝不悦,独召郭崇韬问之。对曰:“陛下不栉沐,不解甲,十五余年,其志欲以雪家国之仇耻也。今已正尊号,始得郓州尺寸之地,不能守而弃之,安能尽有中原乎!臣恐将士解体,将来食尽众散,虽画河为境,谁为陛下守之!臣度已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帝王应运,必有天命,在陛下勿疑耳。”帝曰:“此正合朕志。丈夫得则为王,失则为虏,吾行决矣!”冬,十月,辛未,遣魏国夫人刘氏、皇子继岌归兴唐,与之诀曰:“事之成败,在此一决。若其不济,当聚吾家于魏宫而焚之!”

壬申,帝以大军自杨刘济河,癸酉,至耶州,中夜,进军逾汶,以李嗣源为前锋,甲戌旦,遇梁兵,一战败之,追至中都,围其城。少顷,梁兵溃围出,追击,破之。于是诸将称贺,帝谓诸将曰:“段凝犹在河上,进退之计,宜何向而可?”康延孝固请亟取大梁。李嗣源曰:“兵责神速。延孝之言是也,请陛下以大军徐进,臣愿以千骑前驱。”帝从之。是夕,嗣源帅前军倍道趣大梁。乙亥,帝发中都。丁丑,至曹州,梁守将降。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麟逆弑梁主,因自杀。已卯旦,李嗣源军至大梁,攻封丘门,王瓒开门出降。是日,帝入自梁门,手引嗣源衣,以头触之曰:“吾有天下,卿父子之功也,天下与尔共之。”命求梁主,顷之,或以其首献。庚辰,梁百官复待罪于朝堂。辛已,诏王瓒收未友贞尸,殡于佛寺,漆其首,之,藏于太社。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B.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C.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D.戊寅/梁主谓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难降首/不可俟彼刀锯吾/不能自裁/卿可断吾首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在文中则是指一般属官。
B.“少牢”的“牢”,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C.“朔”,采用的是古代纪日中的“月相纪日”法;除“月相纪日”之外,古代还有干支纪日,如文中的“壬申”“癸酉”等。
D.“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用匣子装”,《苏武传》“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檠”的活用情况与此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先以蕴含深沉历史感慨的“呜呼”二字发端,奠定了叹惋的基调;紧接着提出国家盛衰兴亡和“天命”相关,但更与“人事”相关的观点。
B.甲文中,对庄宗“得天下”的叙述和评议,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而乙文对庄宗“灭后梁”的叙述则表现出史传文的客观冷静。
C.乙文中,郭崇韬和李嗣源都建议庄宗进击后梁,庄宗一一加以采纳,并亲率大军,最终取得郓州和曹州战争的胜利。
D.在后唐的步步进击之下,后梁守城将领纷纷投降,而在庄宗下令访求梁主的下落后,梁主也被人杀害,头被割下献给庄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臣度己料彼,成败之机决在今岁。若非陛下决志,大功何由可成!
5.请依据甲、乙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庄宗在灭梁过程中展现的优良品质。
2023-04-2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注释】①唐昭宗:即李晔。晚唐时期宦官专政,对皇帝有废立大权。昭宗是僖宗之弟,即由宦官拥立为帝的。后来昭宗与宰相崔胤谋诛宦官,反被宦官刘季述等幽禁,后虽得神策军解救,重新复帝位,但却招致梁王朱全忠乘机领兵入京,唐朝因之覆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文中指祭祀用羊、猪各一头。一般是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
B.“伶人”,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伶官,是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C.“端”,文中指萌芽、发端,与《孟子》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端”含义相同。
D.“中”,文中指符合、合乎,与《劝学》中“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中”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论点,用庄宗得失天下事为全文立论的根据;文二开头说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
B.文一安闲享乐的庄宗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文二宦官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
C.文一第二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收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文二当祸患已深,皇帝想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亲随,但快慢难把握。
D.文一篇末引出历史教训,总结全文,阐述的事理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文二宦官造成的祸患,只要君王有所悔悟,就可以有办法把他们除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5.宦官得以乱国的原因是什么?欧阳修为伶官和宦者立传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023-04-19更新 | 18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题沙溪宝锡院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

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注】①本诗是一首寄题诗,所谓寄题,即诗人并没有亲到寺院,而是从异地写诗题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第二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
C.“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D.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2.有人在阅读本诗后,对尾联为什么会出现“野僧”而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2023-04-14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高一下】【期中】【浙大附丁兰】【高中语文】
22-23高三下·湖北武汉·期中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于乡有,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S疾T之U在V体W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与“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意思相同。
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2)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5.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3-03-25更新 | 51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浙南三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