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司马光(1019-108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文本二: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季昌甚重之,以为谋主,呼曰先辈。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贵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忧也。”季兴乃止。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臣光曰:孙光宪微而能谏,高从诲闻善而能徙,梁震成功而能退,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季兴A既得B三州C请D朝廷E不除F刺史G自H以I子弟J为之K不许。
2.对文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其修辞手法与《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樗蒱”不同。
B.“始有生意”中的“生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字都属于古今异义。
C.“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不同。
D.“见微而能谏”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见”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打算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B.夔州刺史潘炕罢官时,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了防守士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殷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C.高季兴的儿子高从诲承袭爵位之后,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却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
D.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一样对待,而梁震因为自己年事已高、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
(2)自古有国家者能如是,夫何亡国败家丧身之有?
5.高季昌据荆南时的治国之道与文本一贾谊所提倡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9-27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军食以充。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余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诸将咸请与宋金刚战,世民曰:“金刚军无蓄积,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宋金刚军中食尽。丁未,金刚北走,秦王世民追之。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世民引兵介休。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世民遣总管李世勣等与战,小却,为贼所乘。世民帅精骑击之,出其陈后,金刚大败,斩首三千级。金刚轻骑走,世民追之数十里。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B.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C.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D.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的“河”特指黄河,与《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的“河”含义相同。
B.“坚壁”的“壁”指军营、军营的围墙,与成语“作壁上观”的“壁”含义相同。
C.逐北,是指追逐北方的士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北”含义不同。
D.趣,通“趋”,趋向,奔向,与郦道元《三峡》中“良多趣味”的“趣”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李世民带兵与宋金刚对峙,因为军队缺少粮食,所以就休战喂马,只让非主力部队的将佐寻找时机抄掠敌人,后来宋金刚的势力日益衰落。
B.在李世民侦察敌情时,敌人从四面包围了他和一个属下,开始二人毫不知觉,后属下被蛇追老鼠惊醒,李世民用大羽箭射死敌人的骁将,迫使敌骑兵退去。
C.趁宋金刚向北逃窜之机,李世民带兵追击,在高壁岭说服了拉马劝谏的总管刘弘基,终于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八次而大胜,俘虏、斩杀了几万人。
D.李世民派李世勤出战,在交战不利、宋金刚乘机反扑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从宋金刚背后袭击,大败宋金刚,唐军杀了三千人,李世民追出几十里。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
(2)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
5.李世民打败宋金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适之既失恩,韦坚失权,益相亲密,林甫愈恶之。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而坚,又太子之妃兄也。皇甫惟明尝为忠王友,时破吐蕃,入献捷,见林甫专权,意颇不平。时因见上,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会正月夜,太子出游,与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坚、惟明下狱,林甫使慎矜与御史中丞珙、京兆府法曹吉温共鞠之。上亦疑坚与惟明有谋,而不显其罪。葵酉,下制责坚以干进不已,贬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仍别下制戒百官。夏四月,韦坚等既贬,左相李适之,自求散地。庚寅,以适之为太子少保,罢政事。其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客畏李林甫,竟日无一人敢往者。以门下侍郎、崇玄馆大学士陈希烈同平章事。希烈,宋州人,以讲《老》、《庄》得进,专用神仙符瑞取媚于上。李林甫以希烈为上所爱,且柔佞易制,故引以为相。凡政事一决于林甫,希烈但给唯诺。故事,宰相午后六刻乃出。林甫奏,今太平无事,巳时即还第,军国机务,皆决于私家,主书抱成案诣希烈书名而已。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B.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C.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D.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B.“因奏事”的“因”指乘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因”意思相同。
C.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意思相同。
D.癸酉,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我国古代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用来纪年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适之性格粗疏,思考问题不周全,在华山金矿的事上抢李林甫的功劳,惹皇帝生气。
B.李林甫当初不同意太子的册立,担心太子以后对自己不利,常有动摇太子地位的想法。
C.皇甫惟明在打败了吐蕃后,入朝廷进献捷报,看见李林甫独掌大权,心里感到很不平。
D.李林甫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策划阴谋想共同拥立太子即位,皇帝也怀疑二人结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乘间微劝上疏林甫,林甫知之,使杨慎矜密伺其所为。
(2)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
5.李适之的儿子卫尉少卿霅尝盛馔召客,为什么宾客们都不敢去?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文本二

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知伯入南里,门于桔帙之门。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太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注】①安、平阳:分别为魏国、韩国都城。②荀瑶:即智伯。③赵孟:即赵襄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B.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C.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D.悼公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地:即要求割地。此处“请地”与下文的“求地”意思相同,都有强行讨要的意思。
B.邑:此指城市,都城,与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邑”意思一样。
C.三版:“版”,本义为筑墙的夹板,引申为古代墙计量单位。文中“三版”取引申义。
D.骖乘:又作“参乘”。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参(一般为武士)在右侍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向韩、魏请地成功,而向赵襄子请地遭却到拒绝,故纠集韩、魏攻打赵氏,但韩、魏和赵氏并没有直接矛盾。
B.张孟谈以“唇亡齿寒”离间韩、魏和智氏,而从前文肘击和踩脚看,韩、魏也早知如灭赵成功,将重蹈赵氏覆辙。
C.韩、魏、赵三家配合,张孟谈密谋厥功至伟,他不仅趁夜派人掘堤水淹,又让韩、魏出兵攻其两翼,终至全歼智伯。
D.据《左传》记载,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曾因侮辱他丑恶胆小而交恶,这也是后来赵襄子想灭掉智伯的原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
(2)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
5.上述两则历史材料中,司马光和《左传》都对智伯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问两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侵缘边九郡。帝以京兆尹陈龟为度辽将军,龟临行上疏曰:“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民数更敌兵,室家残破。虽含生气,实同枯朽。往岁并州水雨,灾蝗互生,稼穑荒耗,租赋空阙。陛下以百姓为子,焉可不垂抚循之防哉?古公、西伯,天下归仁,岂复与金辇宝以为民患乎?陛下继中兴之统,承光武之业,临朝听政而未留圣意。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惧逆上,防取过目前。呼嗟之声,招致灾害。胡人凶悍,因衰缘隙,而令仓库单于豺狼之口,功业无铢两之效,皆由将帅不忠,聚奸所致。前凉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纠罚。太守令长,贬黜将半,政未逾,时功效卓然,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又宜更简练文武,授之法令,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帝乃更选幽、并刺史,自营、郡太守、都尉以下多所革易。下诏:“为陈将军除并、凉一年租赋,以赐吏民。”龟到职,州郡重足震栗,省息经用,岁以亿计。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以讨匈奴、乌桓等。匈奴、乌桓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阬,烟火相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匈奴、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奂以南单于车儿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为单于。诏曰:“春秋大居正;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B.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C.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D.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熹,汉桓帝的年号,以皇帝即位为元年,只有新帝即位时才会改变年号。
B.中官,本为古官名,后用来指宫内、朝内的官员,有时也可以用来指宦官。
C.州郡,代指地方行政区域,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规划。
D.单于,文中为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创立于匈奴著名的头曼单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桓帝为平定边境反叛的祸乱,决定任命陈龟为度辽将军,而陈龟此行敌人不仅有南匈奴诸部,还需要应对乌桓、鲜卑两族的侵扰。
B.谈及治国理政的方针时,陈龟认为西州边鄙等地饱经战火和自然灾害的侵扰,导致当地人民生活困苦,故谏劝汉桓帝要垂抚循之恩。
C.对于前凉州刺史祝良,陈龟毫不避讳地称赞他政绩卓然,请求汉桓帝对他进行额外封赏,将他任命为牧守以整顿吏治,并去斥佞臣。
D.张奂在匈奴、乌桓火烧度辽将军门同时以重兵相威慑时,始终保持着淡定自若的大将姿态,在他的影响下,将士们也逐渐安定下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往岁并州水雨,灾蝗互生,稼穑荒耗,租赋空阙。
(2) 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
5.请结合选文,简析张奂的人物形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顺阳侯马廖,谨笃自守,而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弟,皆骄奢不谨。校书郎杨终与廖书,戒之曰:“君位地尊重,海内所望。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纵而莫诲,视成任性,览念前往,可为寒心!”廖不能从。防、光兄弟资产巨亿,大起第观,弥恒街路,食客常数百人。防又多牧马畜,赋敛羌、胡。帝不喜之,数加谴敕,所以禁遏甚备。由是权势稍损,宾客亦衰。

廖子豫为步兵校尉,投书怨诽。于是有司并奏防、光兄弟奢侈逾僭,浊乱圣化,悉免就国。临上路,诏曰:“舅氏一门俱就国封,四时陵庙无助祭先后者,朕甚伤之。今令许侯思愆田庐,有司勿复请,以慰朕渭阳之情。”光比防稍为谨密,故帝特留之,后复位特进。豫随廖归国。考击物故,后复有诏还廖京师。

诸马既得罪,窦氏益贵盛。皇后兄宪为侍中、虎贲中郎将,弟笃为黄门侍郎,并侍宫省,赏赐累积;喜交通宾客。司空第五伦上疏曰:“臣伏见虎贲中郎将窦宪,椒房之亲,典司禁兵,出入省闼,年盛志美,卑让乐善,此诚其好士交结之方。然诸出入贵戚者,类多瑕衅禁锢之人,尤少守约安贫之节;士大夫无志之徒,更相贩卖,云集其门,盖骄佚所从生也。三辅论议者至云:‘以贵戚废锢,当复以贵戚浣濯之,犹解酲当以酒也。’诐险趣势之徒,诚不可亲近。

宪恃宫掖声势,以贱直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帝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故诸豪戚莫敢犯法者。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民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虽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臣光曰: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是以明君疾之。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何以言之?彼或为奸而上不之知,犹有所畏;既知而不能讨,彼知其不足畏也,则放纵而无所顾矣!是故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注】①黄门郎:黄门侍郎,指马廖的弟弟颍阳侯马防、许侯马光。②长君:即窦长君,汉文帝窦皇后的哥哥。③酲:文中指醉酒。④诐:邪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B.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C.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D.孝章谓窦宪/何异指鹿为马/善矣/然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后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B.就国,指一个人受到君主的册封获得领地后,前往该地进行管理统治。这种前往领地执行管理并久住的情况便称为“就国”。
C.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D.《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廖没有管束好自己的儿子兄弟,也没有听从他人的劝诫,以致他的弟弟敛财无数,惹得皇上不高兴,招来多次责备。
B.外戚马家获罪后,窦宪日益显贵,掌管了保卫皇宫的军队,结交一些不法之徒。
C.窦宪有皇后做靠山,那些志趣低下的士大夫互相吹捧推荐,聚集到其门下,这是骄傲放纵产生的根源。
D.针对窦宪的所作所为,三位辅佐的大臣议论,以为那些邪僻阴险、趋炎附势之辈,实在不能亲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令许侯思愆田庐,有司勿复请,以慰朕渭阳之情。
(2)宪恃宫掖声势,以贱直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知恶而不能去”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知恶而不能去”的危害是什么?
2022-03-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高平金海高级中学等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未,上[注]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上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日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前言往行,商榷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取三品已上子孙充弘文馆学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曾受封为秦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B.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C.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D.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之士,指在宫廷中值宿警卫,保护皇宫与皇帝安全的人员。
B.义旗,本指起义军的旗帜,后泛指起义的军队。文中指起义的军队。
C.四部书,古代图书所分的四类,通常指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书。
D.三品,唐代官阶之一。唐代将官阶分成九品,数字越大,官阶越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带领众位宫中将士在显德殿庭院练习射箭,并且对他们以诚相待,推心置腹,这些宫中将士自强自励,几年后都成为精兵强将。
B.唐太宗在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田邑后,让大家畅所欲言,淮安王李神通表示对那些专弄刀笔的人功劳反而在自己之上不服。
C.房玄龄认为自己是秦王府时的旧人,不甘心授官在前宫、齐府人之后,唐太宗以授官理应选择贤才加以任用的理由来说服他。
D.唐太宗在殿旁设置弘文馆,遴选了一批国内精通学术之人,让他们轮流值宿,在听政空闲时与他们讲论先哲言行,商榷当朝大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
(2)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5.唐太宗为什么不给叔父李神通授更高的爵邑?请简要说明。
2022-02-2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船山英文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中山王英等众数十万攻钟离。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旬日至邵阳。上豫曹景宗曰:“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景宗与睿进顿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 ”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

明旦,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上命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睿使斗舰竞发,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诸相次土崩,魏军大溃。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睿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

附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节选):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节选):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 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B.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C.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D.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文中是一个官名, 指地方军政长官。古代受此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
B.敕,皇帝的诏令,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义相同。
C.如意,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
D.垒,古代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皇帝说到韦睿是曹景宗的同乡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礼节上待韦睿很恭谨。
B.曹景宗命人将圣旨送入钟离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达,因而勇气倍增。
C.韦睿趁淮水暴涨,派战船出击,纵火烧桥,军队奋勇争先,魏军因而大败。
D.北魏军队溃败后,曹景宗等人争抢功劳,韦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称赞他。
4.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
(2)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
5.两段附加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文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022-01-18更新 | 52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1-2022学年高三新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

冬十月丁酉,下制来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慢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日:“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日:“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日:“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而遣之。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

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速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器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飐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飐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日:“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诸将出战,项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日“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曰:“马中箭,非敢退也。"使者驰报,光弼令易马。遣之。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乃遁。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B.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C.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D.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酉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丁西日,其前一天是丙申日,后一天是戊戌日。
B.垒门,垒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故“垒门”指军营中的正门。
C.三公,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隋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
D.使者,是指受命出使的人或奉命办事的人。此处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自己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虽然不如韦陟。但在安排军旅事务作战方面韦陟却不如自己。
B.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停止了亲征,另一方面,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挑战河阳驻军。
C.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了五十名骑兵为孝德殿后,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
D.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斩杀廷玉以示众,廷玉解释说自己的马中箭,才幸免于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
(2)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
5.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的请求?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魏文侯,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久之,魏相公叔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
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
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
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
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
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
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
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5.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