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弃疾(1140-1207)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璧。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注】①此词是辛弃疾闲居铅山瓢泉时的感兴之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而自抒怀抱。②轩冕,古时指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可用来指代官员的官位极爵或功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往今来,功名究竟为何物?诗歌开篇发问,表现了对宦途功名的困惑和思考。
B.“重城愁万里”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这与高适的“玉箸应啼别离后”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词善于用典,如借司马相如与妻卓氏当垆卖酒的典故,抒发自己的失意之情。
D.“可惜蒙头雪”用暗喻手法写白发丛生,这与苏东坡“可怜白发生”写法不同。
2.有人评价本词“无处不悲”,但这一评语并不合理,请结合诗歌举例说明不合理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②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③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②贺老:指贺怀智,唐开元天宝年间琵琶高手。③沉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亭观赏牡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尾龙香拨”极言琵琶精美名贵,杨贵妃的《霓裳》曲,更标志着琵琶的“黄金时代”。开篇借唐喻宋,正面描写出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盛世,有以小见大之意。
B.“辽阳”指边防之地,“锁窗”指雕花的窗户,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女子的卧室。作者由琵琶联想到闺中少妇演奏琵琶,思念远戍辽阳征人的情景。
C.同为女子典故,写昭君十分苍凉壮阔,写思妇则婉约细腻,体现了稼轩词豪放与婉约并举、慷慨与细腻融合的艺术风格。
D.本词咏物抒怀,委婉曲折、含蓄不尽。以贺老定场和沉香亭中玄宗与贵妃玩赏的故事做结,呼应篇首,寄慨遥深,令人动容。
2.陈廷焯《云韶集》评谓“此词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心中有泪,故笔下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24-01-12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雪堂:苏轼筑室于黄州东坡,取名“雪堂”。②矶岸: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直入主题,点明苏轼才华出众却屡遭贬谪,既有对苏轼的同情,也有同命相怜的失落。
B.“千古事,泯陈迹”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皆感慨历史的变迁,而前者的表达更为直截。
C.“望中”句写景气势雄壮,赤白对照、色彩鲜明,而赤壁直插江涛,化静态为动态,力比千钧。
D.全词语言刚劲,风格沉郁顿挫,抒情却委婉含蓄,这一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类似。
2.结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简要分析苏轼和辛弃疾面对不被重视的人生际遇时情感态度的异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遭“主和派”阻挠。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透过层云如经历重重磨难,暗示了词人自身的命运。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发问,浪漫而有意趣。
C.“乘风”一句,与苏轼“我欲乘风归去”不同,辛词犹回顾山河,饱含收复中原之志。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的“把酒”“乘风”“斫桂树”等行为均有豪迈清刚之气。

(2)作者在上阕对嫦娥的发问,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试加以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赠杜鹃花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 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词人被革职闲居瓢泉之时,词人虽赋闲在家,仍存恢复之志。②海棠魂,此处指杜鹃花。海棠含苞未放之时特别红艳,与火红的杜鹃花相似。③唐人司空曙《杜鹃行》一诗中有句云:“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岂思昔日居深宫,嫔嫱左右如花红。”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
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都以“杜鹃”这一意象抒发悲伤之情,但二者感情颇不相同。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所抒感情的不同。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注】云烟畔,指诗人闲居的江西铅山乡间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词人将官场斥为“臭腐场”,“掩鼻”这一动作充分展示了词人品格高洁和对官场的厌恶。
B.一、二句的“臭腐场” “酒偏香”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污秽的官场,词人忧愤难当,唯有借酒解忧。
C.三、四句写词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喜悦之情,也暗含对当时统治者沉迷于歌舞升平生活的批判。
D.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邀老友共赏秋色,菊花却未绽放,和标题相呼应。
2.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都有“黄花”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4-01-09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瑞鹤仙·赋梅

辛弃疾

雁霜【1】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2】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注释:【1】雁霜:严霜。【2】鳞鸿:鱼雁,此处代指书信。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
B.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C.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
D.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
2.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
B.“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
C.“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
D.“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
2024-01-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摸鱼儿①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②,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时辛弃疾四十岁,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继续做转运副使。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因作此词。②长门:汉代宫殿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相如为文以悟主上。”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感叹暮春天气难以禁受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春便要真的离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恋恋不舍。“风雨”“落红”等暮春意象主要写春归的惨淡,更用来比喻朝廷江河日下、风雨飘摇,国势衰微。
B.上片中词人深情地请求春停住归去的脚步,因为听说芳草已长满天涯,阻断了春的归路。但春不语,仍悄然而去,表现诗人无法留住春天的怅惘之情。
C.作者将自己比拟为殷勤的蜘蛛,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地抽丝结网,粘惹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以此留春,其情可悯。有人评价此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此处正可看到诗人搏动着的火热的心,为国家捧出一片衷肠,符合他一贯的豪放风格。
D.作者用“蛾眉”来指自身,言自己便如遭人恶妒的女子们一般,在昏暗的朝政中,面对奸佞当权的局面,深感贤路蔽塞,无路请缨。因此他才在后面对那些通过妒忌别人来为自己邀宠的小人发出警告:得意忘形之人终将灰飞烟灭。
(2)“君莫舞”的“舞”改成“笑”好不好?为什么?
(3)赏析划线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2024-01-0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_________·题上卢桥

宋·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此为作者闲居带湖之时所做。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 ②陵谷;高山深谷。
1.在标题空格处最不可能填入的一项是(     
A.清平乐B.山坡羊C.丑奴儿D.西江月
2.下列最能概括本词主要写作特征的一项是 (     
A.因小见大B.借古喻今C.对比映衬D.托物言志
3.这首词是如何做到将情、景、理三者合一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2023-12-2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大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写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五十多岁,于闲居多年后被起用,任职福建。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妖魔。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期人,为人机敏高爽,有扶世济民之志。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闲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宋朝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此句写出了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中的“空”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意思一样。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意境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了一派和平景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