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列夫·托尔斯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俄]

庭长一早就来到法庭。他是个又高又胖的人,留着一大把花白的络腮胡子。他成了家,可是生活十分放荡。今天早晨他收到瑞士籍家庭女教师来信,说她下午三时至六时在城里的“意大利旅馆”等他。因此他希望今天早点开庭,早点结束,好赶在六点钟以前去看望那个红头发的克拉拉。去年夏天在别墅里他跟她可有过一段风流韵事啊。

他走进办公室,扣上房门,从文件柜的最下层拿出一副哑铃,向上,向前,向两边和向下各举了二十下,然后又把哑铃举过头顶,身子毫不费力地蹲下来三次。

“要锻炼身体,再没有比洗淋浴和做体操更好的办法了。”他边想边用无名指上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摸摸右臂上隆起的一大块肌肉,他还要练一套击剑动作。这时房门动了一下。有人想推门进来。庭长慌忙把哑铃放回原处,开了门。   

“对不起。”他说。

一个身材不高的法官,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耸着肩膀,脸色阴沉,走了进来。

“马特维又没有来,”那个法官不高兴地说。

“这是说还没有来,”庭长一边穿制服,一边回答,“他总是迟到。”

“真弄不懂,他怎么会不怕难为情。”法官说,生气地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

这个法官是个古板君子,今天早晨同妻子吵过嘴,因为妻子不到时候就把这个月的生活费用光了。妻子要求他预支给她一些钱,他说决不通融。结果就闹了起来。“嘿,规规矩矩过日子就落得如此下场,”他心里想,眼睛瞧着那容光焕发的庭长,庭长正宽宽地叉开两臂,用细嫩的白手理着绣花领子两边又长又密的花白络腮胡子,“他总是扬扬得意,可我却在活受罪。”

书记官走进来,拿来一份卷宗。

“多谢,”庭长说着,点上一支烟。“先审哪个案?”

“我看就审毒死人命案吧。”书记官仿佛漫不经心地说

“好,毒死人命案就毒死人命案吧,”庭长说。他估计这个案子可以在四点钟以前结束,然后他就可以走,“马特维还没有来吗?”

“还没有来。”

“那么布雷威来了吗?”

“他来了。”书记官回答。

“您要是看见他,就告诉他,我们先审毒死人命案。”

布雷威是在这个案子中负责提出公诉的副检察官。

书记官来到走廊里,遇见布雷威。布雷威耸起肩膀,敞开制服,腋下夹一个公文包,沿着走廊像跑步一般匆匆走来,鞋后跟踩得咯咯发响。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要我问一下,您准备好了没有?”书记官说。

“不用说,我总是准备好了的,”副检察官说,“先审哪个案?”

“毒死人命案。”

“太好了。”副检察官嘴里这样说,其实他一点也不觉得好,因为他通宵没有睡觉。他们给一个同事饯行,喝了许多酒,打牌一直打到半夜两点钟,又到正好是玛丝洛娃六个月前待过的那家妓院去玩女人,因此他没有来得及阅读毒死人命案的案卷,此刻想草草翻阅一遍。书记官明明知道他没有看过这案的案卷,却有意刁难,要庭长先审这个案。书记官是个自由派,布雷威却思想保守,书记官不喜欢他,但又很羡慕他这个位置。

“那么,阉割派教徒一案怎么样了?”书记官问。

“我说过我不能审理这个案子,”副检察官说,“因为缺乏证人,我也将这样向法庭声明。”

“那有什么关系……”

“我不能审理。”副检察官说完,往自己的办公室跑去了。

他借口一个证人没有传到而推迟审理阉割派教徒的案子,其实这个证人对本案无足轻重,他只是担心由受过教育的陪审员组成的法庭来审理,被告很可能被宣告无罪释放。但只要同庭长商量妥当,这个案子就可以转到县法庭去审理,那里陪审员中农民较多,判罪的机会也就大得多。他功名心很重,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他认为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件都非达到判罪的目的不可。

走廊里熙熙攘攘,越来越热闹,人群多半聚集在民事法庭附近。在审讯休息时,民事法庭里走出一位老太婆,她被人们口中的那个天才律师硬敲出一大笔钱给了被控方的生意人,而那个生意人是根本无权得到这笔钱的。这一点法官们都很清楚,原告和她的律师当然更清楚;可是那个天才律师想出来的巧计已经把案子弄到这样一种地步:那老太婆非拿出这笔钱来不可。老太婆身体肥胖,衣着讲究,帽子上插着几朵很大的鲜花。她从门里出来,摊开两条又短又粗的胳膊,嘴里不断地对她的律师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请您帮个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律师望着她帽子上的鲜花,自己想着心事,根本没有听她。

那位名律师跟在老太太后面,敏捷地从民事法庭走出来。他敞开背心,露出浆得笔挺的雪白硬胸,脸上现出得意扬扬的神色,因为他使头上戴花的老太太倾家荡产,而那个送给他一万卢布的生意人却得到了十万以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律师身上,他也察觉到这一点。他的全身仿佛在说:“用不着对我做出什么钦佩得五体投地的表示。”他迅速地从人群旁边走过去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部分为毒死人命案(妓女玛丝洛娃被控毒死商人)审理之前法院的情形。②马特维是参与本次庭审的法官之一。③基督教的一个教派,认为生育是罪恶,因而阉割自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取庭长办公室和走廊两个场景,让庭长、法官、书记官等人在开庭前依次登场,并自然引出一起民事案。
B.庭长形象有多面性。他一早来到法院并非为了工作,体现其私心;对总是迟到的下属,他又表现出包容心。
C.从副检察官布雷威对于阉割派教徒案子的考虑可以看出,陪审员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会影响案件判决结果。
D.无论是老太婆自己的律师还是被控方的律师,他们并不在意当事人的利益,只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仅介绍了庭长、法官等的私人琐事,而且具体描述其隐秘心理。
B.小说用词讲究,画线处“仿佛”一词,写出书记官看似很不经意、实则别有用心,与下文内容形成呼应。
C.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并通过个性化语言传达人物真实的想法,符合“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原则。
D.与契诃夫“漫画式”描写人物的手法不同,托尔斯泰善于在朴素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透露出讽刺的意味。
3.作为检察官,布雷威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末写老太婆民事案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1-08-03更新 | 44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包括玛丝洛娃在内的那批犯人,走了将近五千俄里路。在到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一直同刑事犯一起坐火车,乘轮船。到了彼尔姆,聂赫留朵夫才算向有关方面疏通好,把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中。

②在到达彼尔姆以前,玛丝洛娃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感到十分痛苦。肉体上痛苦,是由于拥挤、肮脏以及虱子等小虫的骚扰。精神上痛苦,是由于跟虫子一样讨厌的男人——死乞白赖,纠缠不清,使人不得安宁。

③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她的处境各方面都有所改善。且不说政治犯的膳宿比较好,受到的待遇不那么粗暴,玛丝洛娃自从加入政治犯队伍后,不再受男人迫害,日子过得比较太平。不过,这次调动的最大好处是她认识了几个人,这几个人对她起了极好的影响,决定了她的前途。

④玛丝洛娃获准在旅途中跟政治犯同住,但她身体健康,赶路还得跟刑事犯一起。跟她一起步行的还有两名政治犯:一名是谢基尼娜,另一名是流放到雅库茨克省的名叫西蒙松的男犯,他肤色浅黑,头发蓬松,眼睛在前额下凹得很深。谢基尼娜之所以步行,是因为把座位让给一个怀孕的女刑事犯坐了。至于西蒙松步行,那是因为他觉得享受阶级特权是不合理的。

⑤这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九月早晨。天忽而落雪,忽而下雨,寒风阵阵。这批犯人总共有四百名男的和近五十名女的,都集合在旅站院子里,其中一部分围着把两天伙食费发给犯人头的押解官,一部分在向放进院子里的女贩购买食物。犯人纷纷数钱买食物,女贩们尖声说话,一片喧闹。

⑥玛丝洛娃和谢基尼娜都穿着高筒皮靴和羊皮袄,扎着头巾,从旅站房间出来,向女贩们走去。女贩都坐在北面墙脚背风的地方,嘈杂地叫卖各种东西。

⑦西蒙松穿一件橡胶短上衣,脚穿羊毛袜,外套胶鞋,用带子扎紧(他是个素食者,不穿戴皮革制品)。他也来到院子里,等待出发。他站在台阶旁,在笔记本里记着刚想到的话:“要是细菌能观察和研究人的指甲,它准会认为指甲是无机物。同样,我们观察地球外壳,也会认为地球是无机物。这是不正确的。”

⑧玛丝洛娃同女贩讲好价钱,买了几个鸡蛋、一串面包圈、几条鱼和几个新鲜小麦面包,放进袋子里;谢基尼娜在同女贩算账、付钱。这时犯人们不再说话,纷纷站好队。押解官走出来,在出发前对犯人作最后一次训话。

⑨一切都照规定办理:清点人数,检查镣铐,把犯人排成双行,一对对用手铐锁在一起。但突然响起军官的怒斥声、打人的响声和孩子的哭声。人群里顿时静了下来,接着发出低低的埋怨声。

⑩玛丝洛娃同政治犯待在一起,尽管处境艰苦,她却觉得心情舒畅。每天步行二三十俄里,伙食很好,走两天休息一天。这样,她的身体便逐渐强壮起来。再有,结交一批新朋友,使她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乐趣。她认为目前同她一起赶路的人都好得出奇,不仅以前从没见过,简直无法想象。

玛丝洛娃毫不费力就懂得了这些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动机。她明白,这些人站在老百姓一边,反对老爷太太们;这些人原来也是老爷太太,但他们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这就使她格外敬重他们,钦佩他们。

她钦佩所有的新朋友,但最钦佩谢基尼娜。她不仅钦佩她,而且怀着特殊的敬意热爱她。这个富裕将军家庭出身的美丽姑娘,能讲三种外语,却过着最普通的工人生活,把有钱的哥哥寄给她的东西全都分赠给人家,自己穿戴得不仅很朴素,甚至可以说很粗陋。谢基尼娜从不卖弄风情,这使玛丝洛娃对她格外钦佩。那些不熟悉她的男人,往往对她纠缠不清,但据她自己说,全靠她力气大才把他们摆脱掉:“有一次,有个老爷在街上缠住我不放,我就抓住他使劲摇晃了几下,把他吓得拔脚就跑。”

她之所以成为革命家,据她自己说,是因为从小就厌恶贵族生活,而喜欢平民生活。“我跟厨娘和车夫在一起,总是很快活,可是跟我们那些老爷太太在一起却觉得无聊,”谢基尼娜讲道,“后来我懂事了,看出我们的生活真是糟透了。我没有母亲,我不喜欢父亲。十九岁那年我就离开家,跟一个女朋友一起到厂里做工。”

谢基尼娜离开工厂就住到乡下去。后来又回到城里,住在一处设有秘密印刷所的房子里,终于被捕,判处苦役。这些事她自己从没讲过,但玛丝洛娃从别人嘴里知道,她被判苦役,是因为那所房子被搜查时,有个革命者在黑暗中开了一枪,她却把开枪的罪名揽到自己头上。

玛丝洛娃自从认识她以来就看出,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谢基尼娜从来不顾自己,遇到大小事情,总是只考虑怎样帮助别人,为别人出力。她现在的同志中有个叫诺伏德伏罗夫的,讲到她时总是戏称她为慈善迷。

玛丝洛娃刚加入政治犯的队伍时,谢基尼娜有点嫌恶她。玛丝洛娃注意到这一点,但后来又发现谢基尼娜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待她特别和蔼可亲。这样一位不平凡的人物竟如此和蔼可亲,这使玛丝洛娃深为感动,她就把整颗心都交给她,并且不知不觉接受她的观点,情不自禁地处处模仿她。玛丝洛娃的一片赤忱感动了谢基尼娜,她也就真心喜欢玛丝洛娃了。

(有删改)

注释①〔阶级特权〕指俄国民粹派因出身贵族,享有坐车赶路的特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不仅身体变强壮了,精神也变得开朗积极了,她的身心都开始“复活”。
B.西蒙松在等待出发时还在记笔记,反思人类的认知,可见他是个勤于思考的人。
C.军官的怒斥声、打人的响声,与人群中顿时的安静形成对比,突出押解者的残暴。
D.谢基尼娜一开始嫌恶玛丝洛娃是因为她太平凡,但能和蔼待人反映了其革命者的胸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描写玛丝洛娃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痛苦,衬托出她被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处境的改善,从而引出玛丝洛娃的改变。
B.第⑤~⑨段属于场面描写,对犯人们买食物、等待出发、受训诫等场景的描写,旨在反映押解犯人时混乱的状态。
C.第⑨段划线句子连用四个短句,语言简洁,写出了流放之路程序的枯燥与一成不变,也反映出押解者的冰冷无情。
D.本文对西蒙松穿着的详细描写,既体现出他的身份、处境,也表现出他不同于玛丝洛娃等人的思想意识。
3.第~段描写了谢基尼娜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文中通过玛丝洛娃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谢基尼娜的所作所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25更新 | 164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小说阅读(1)(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死亡和疾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单质朴,情节多有起伏,层层推进,揭示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B.对比、反语手法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集中体现,本文也多处运用这两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和批判力度。
C.“上帝心想”“上帝认为”等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上帝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构思巧妙。
D.本文看似虚构,实则有很强的现实性,是现实生活中人性及社会性的缩影,这很好地诠释了“文学是生活的浓缩’’这一观点。
2.有人认为,本文尾段显得赘余,你认为呢?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3.本文作为寓言体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鲜明,试简析其中特色。
2021-03-13更新 | 430次组卷 | 7卷引用:湘豫2020-2021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

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如今这种心情已一去不返,代替它的是最近一次会面后产生的恐惧。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道口工拿着一只袜子,一面手指灵敏地不断编织着,一面走到玛丝洛娃跟前。

“嗯,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

“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

“怎么,是不是他变卦了,不想同你结婚了?”柯拉勃列娃问。

“不,他没有变卦,是我不愿意,”玛丝洛娃说,“我就这样对他说了。”

“瞧你这个傻瓜!”柯拉勃列娃声音沙哑地说。

“他说:‘不论你被发送到哪里,我都跟你到哪里。’”玛丝洛娃说:“他去就去,不去就不去。我可不求他。现在他上彼得堡奔走去了。那边的大臣全是他的亲戚,”她继续说,“不过我还是不需要他。”

“这个当然!”柯拉勃列娃忽然同意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

“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

(草婴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狱长虽然准许聂赫留朵夫同玛丝洛娃会面,但态度不如上次热情,是因为聂赫留朵夫来探望玛丝洛娃产生了不良后果,而且没有给他钱。
B.玛丝洛娃宁可上吊也不接受聂赫留朵夫,并多次强调她说的是“实话”,这说明她还不能饶恕聂赫留朵夫给她造成的伤害,表现了她的倔强。
C.聂赫留朵夫探望玛丝洛娃在心情上经历了第一次探望后的欢乐,到最近一次会面后的恐惧,再到这一次探看后的消除疑虑后崭新感觉的过程。
D.柯拉勃列娃叫玛丝洛娃一起喝酒,玛丝洛娃说“我不喝了”,这在结构上照应前文,同时也说明玛丝洛娃已转变,表明玛丝洛娃人性的复苏。
2.小说开头写“河”,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眼睛,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会之后

【俄】列夫·托尔斯泰

“你们是说,一个人本身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问题全在环境,是环境坑害人。我却认为问题全在机缘。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人人敬重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就这样说起来了。

“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整个生活一夜之间,或者不如说在一个早晨,就起了变化。

“当时我正在热烈地恋爱。她叫瓦莲卡,十八岁的时候,她简直能叫人入迷。那时候我是一所外省大学的学生,我的主要乐趣在参加晚会和舞会。正当我狂热地爱着她的期间,我在谢肉节的最后一天参加了本省贵族长家的舞会,他是一位忠厚的长者,豪富好客的侍从官。这次舞会好极了,我又跳华尔兹舞,又跳波尔卡舞,自然是尽可能跟瓦莲卡跳。

“您看,他们在请爸爸跳舞。瓦莲卡一边对我说,一边指着她那身材魁梧端正、戴着银色肩章的上校父亲,他正跟女主人和其他的太太们站在门口。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很漂亮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我们走近门口的时候,上校笑眯眯地把手伸到左边,从刀剑带上取下佩剑,交给一个殷勤的青年人,右手戴上了麂皮手套。‘一切都要合乎规矩。’他含笑说,然后握住女儿的一只手,微微转过身来,等待着拍子。

“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使我格外感动的是他那用裤脚带箍得紧紧的靴子,那是一双上好的小牛皮靴,但不是时兴的尖头靴,而是老式的、没有后跟的方头靴。这双靴子分明是部队里的靴匠做的。‘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

“我离开舞会是四点多钟,等我到家,在家里坐了一坐,再出门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走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看见靠近游戏场所的一头有一团巨大的、黑乎乎的东西,而且听到了从那里传来的笛声和鼓声。我的心情一直很畅快,玛祖卡曲还不时在我耳边萦绕。而这一次却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

“走了一百来步,我才从雾霭中看出那里有许多黑色的人影。这显然是一群士兵。士兵们穿着黑军服,面对面分两行持枪立定,一动也不动。鼓手和吹笛子的站在他们背后,不停地重复那支令人不快的、刺耳的老调子。

“‘他们这是干什么?’我问那个站在我身边的铁匠。

“‘对一个鞑靼逃兵用夹鞭刑。’铁匠望着远处的行列尽头,愤愤地说。

“我也朝那边望去,看见两个行列中间有个可怕的东西正在向我逼近。向我逼近的是一个光着上身的人,他的双手被捆在枪杆上面,两名军士用这枪牵着他。他的身旁有个穿大衣、戴制帽的魁梧的军官,我觉得很面熟。罪犯浑身痉挛着,两只脚噗嚓噗嚓踏着融化中的积雪,向我走来,棍子从两边往他身上纷纷打下,他一会儿朝后倒,于是两名用枪牵着他的军士便把他往前一拉,一会儿他又向前栽,于是军士便把他往后一推,不让他栽倒。

“那魁梧的军官迈着坚定的步子,大摇大摆地,始终跟他并行着。他就是瓦莲卡的脸色红润、留着雪白的唇髭和络腮胡子的父亲。

“罪犯每挨一棍子,总是像吃了一惊似的,把他痛苦得皱了起来的脸转向棍子落下的一边,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重复着两句同样的话。直到他离我很近的时候,我才听清这两句话。他不是说话,而是呜咽道:‘好兄弟,发发慈悲吧。好兄弟,发发慈悲吧。’但是他的好兄弟不发慈悲,当这一行人走到我的跟前时,我看见站在我对面的一名士兵坚决地向前跨出一步,呼呼地挥动着棍子,使劲朝鞑靼人背上打下去。鞑靼人往前扑去,可是军士们挡住了他,接着,同样的一棍子又从另一边落到他的身上。这一行人经过我站立的地方的时候,我向夹在两个行列中间的罪犯的背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斑驳的、湿淋淋的、紫红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人的躯体。

“突然间,上校停下来,快步走到一名士兵面前。

“我看见他举起戴麂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上打下棍子。

“‘来几条新的军棍!’军官一边吼叫,一边环顾左右,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连忙转过脸去。我垂下眼睛,匆匆回家去了。

“我再不能像原先希望的那样去服兵役,我不但没有担任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供职,所以正像你们看到的,我成了一个废物。”

“那么,爱情呢?”我们问。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爱情便消失了。”他结束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为了把他的爱女带进社交界和给她穿戴打扮,他不买时兴的靴子,只穿自制的靴子’我想”表现了“我”在看到上校的靴子后对他俭朴的生活、朴实的作风的感动。
B.作者开篇渲染了一个充满诗意、浪漫的舞会。舞会结束后,“我”在家坐了一坐,天色微明,就出门来到瓦莲卡家附近的空地,是因为漂亮迷人的贵族小姐让“我”倾心,沉醉在爱河中的“我”与她约定再次相见。
C.在瓦莲卡附近的空地上,上校看见了“我”,却假装不认识,并且连忙转过脸去,因为让“我”看到他粗暴地对待鞑靼逃兵而感到愧疚。因为职业特点,上校需要裁决、纠正他人,但他不希望熟人看到这样的场景。
D.小说的结尾人们向伊凡问到“那么,爱情呢?”“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爱情便消失了。”这个结局说明在伊凡心中曾经燃烧起来的炽热爱情已经化为风中残烛,渐熄渐灭。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叙述极有特点,主人公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回忆了一次平常的贵族舞会,伊凡的抉择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主义——“不以暴力抗恶”“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B.本文擅长使用对比的手法,托尔斯泰别出心裁,巧妙地让舞会和刑场这两个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艺术对比中饱含着作者深沉的思想和鲜明的倾向。
C.小说中写“笛声和鼓声”是“另一种音乐,一种生硬的、不悦耳的音乐”,与舞会中的华尔兹、波尔卡等舞曲形成对比,暗示了伊凡和瓦莲卡爱情的悲伤结局。
D.作者出色地运用了讽刺技巧,作品中主要体现为比照。强烈的反差既产生了戏剧性,又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含蓄委婉的讥嘲,展示了作品讽刺艺术的独特和高明。
3.上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她尽管非常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此刻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他只能作为翻译陪同一位英国人去监狱采访,才被许可前往探监。②西蒙松,因为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而被捕,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西伯利亚而相识,真心希望拯救玛斯洛娃的厄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心不在焉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期盼又忐忑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不仅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也是因为她希望让聂赫留朵夫恢复自由。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所爱之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部分“古怪地微微一笑”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点转变自然灵活,读者可以了解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入各个人物心灵洞悉他们的想法、愿望。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灯火通明的窗户”正面衬托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颇具匠心,有助于作者从侧面介绍和揭露沙俄监狱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3.列夫·托尔斯泰擅长描写人物细微的、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请分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心理。
4.《复活》的创作历经10年,初稿中作者给男女主人公安排了结婚并移居国外的幸福结局,定稿改成了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种结局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当卡秋莎没有抬起眼睛,快步走进房间里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了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的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一会儿对他望望,一会儿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高兴住哪里去就可以住哪里去了。让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里,我就跟他到哪里。”

她尽管十分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楚,仿佛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住口,然后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指望呢?我应该认为这是我的福气。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早已丢掉了。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做的不合您的心意,那您就原谅我吧,”她用她那斜睨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说,“嗯,看来只好这样办了。您自己也得生活呀。”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此刻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再待在这儿受罪呢?您受罪也受得够了。”她说,怪样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罪,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的微笑使她容光焕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向卡秋莎打听克雷里卓夫的情况。

她强自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要求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说。

“我现在不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眼神里,从她说“请您原谅”而不说“那么我们分手了”时伤感的微笑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她作出决定的原因是后一种。她爱他,认为自己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开,就可以使他恢复自由。现在她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感到高兴,同时又由于要跟他分手而觉得惆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后提议“让我们考虑一下……”,既能看出他为玛丝洛娃获得减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憧憬着能和玛丝洛娃一起生活的美好未来。
B.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时,发现说溜了嘴,而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能看出玛丝洛娃对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两人的感情深度是不一样的。
C.因为恨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和因为爱而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体现了玛丝洛娃的精神上天翻地覆的变化。
D.当聂赫留朵夫赞美玛丝洛娃“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时,玛丝洛娃露出凄苦的微笑,表示她完全不认同他说的话,本质上她自认为并不是个好女人。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口点着风灯”“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等环境描写,反衬了监狱的阴森,与聂赫留多夫的内心世界相互映衬,表现了他当时内心的紧张与不知所措。
B.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C.“古怪的斜睨的眼神”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了玛丝洛娃出于对聂赫留多夫的爱和保护,而选择了西蒙松之后的一种既高兴又惆怅的复杂心理。
D.小说构思不落俗套,结尾部分耐人寻味,作者最终没有告诉我们聂赫留多夫将走到什么样的路上去,引发读者思考,推想人物的未来命运。
3.在这场最后的道别中,玛丝洛娃的内心是丰富而复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一开始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后来改成玛斯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一种好,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与和平》节选

[俄]托尔斯泰

战场上尸横遍野、伤员累累的惨象,自己头脑里沉重的感觉,二十名熟识将军伤亡的消息,以及自己原来强有力的手臂变得软弱无力的意识,这一切对拿破仑起了意料不到的作用。拿破仑一向爱看伤亡的景象,以为这可以考验自己的意志。这天战场上的可怕景象却压倒了他的精神力量,他自以为具有这种力量,因而高人一等。他匆匆骑马离开战场,回到舍瓦尔季诺土岗。他脸色枯黄、浮肿、阴郁,眼睛模糊,鼻子发红,声音嘶哑,坐在折椅上,情不自禁地听着炮轰,没有抬起眼睛。他怀着病态的忧郁指望结束这场由他挑起而无法制止的战争。人类感情刹那间胜过了他长期追求的生活幻象。他亲身体验到他在战场上看到的苦难和死亡。他头脑沉重,精神压抑,想到他也可能遭到这样的痛苦和死亡。在这一刹那,他既不要莫斯科,也不再要胜利和荣誉。他还需要什么荣誉呢?他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休息、安静和自由。不过,当他来到谢苗诺夫高地时,炮兵指挥官要求他再调几个炮兵连到高地,以加强火力对付聚集在克尼亚兹科伏的俄军。他同意了,并命令向他报告这些炮兵连发挥了什么作用。

副官骑马跑来说,奉皇帝圣旨,调来两百门炮轰击俄军,但俄军仍坚守阵地。

我们向他们开排炮,但他们仍没有动。副官说。

他们还嫌不够!……拿破仑哑着嗓子说。

陛下,您是说?……副官没有听清楚,问道。

他们还嫌不够,拿破仑皱起眉头,声嘶力竭地说,那就再给他们一些。

这个人应负的责任比谁都多。他的理智和良心不仅在这一天、这一小时变得暗淡无光,直到生命的末日,他永远无法理解真、善、美,无法理解自己倒行逆施、灭绝人性的行为的意义。他不能放弃自己受半个世界歌功颂德的行为,因此他也就不得不放弃真和善,放弃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

不仅这一天,他骑马巡视尸横遍野、伤员成堆的战场,他知道这是由他的意志造成的。他瞧着这些伤亡的官兵,计算着几个俄国人抵一个法国人。他自欺欺人,认为一个法国人要抵五个俄国人,并因此而陶醉。不仅这一天,他写信到巴黎,说战场十分壮观,因为上面横着五万具尸体。但后来在圣赫勒拿岛上,在与世隔离的宁静中,他说他要写回忆录,他要利用空暇来叙述他做过的伟大事业,他写道:

对俄战争是当代最得人心的战争:这是一场明智和有益的战争,是保障人类平静和安全的战争,这场战争完全是爱好和平的,保守的。

这场战争是为了实现伟大目的,结束意外事件,开创太平局面。新的天地、新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大家就能丰衣足食,幸福安康。新的欧洲秩序就能确立,只要加以组织就行。

只要这些重大问题得到解决,到处都安定下来,那么,我也就有自己的国会和自己的神圣同盟。在这次各国伟大君主的聚会上,我们可以像一家人那样讨论我们的利益,并像账房向东家交账那样向人民交账。

这样,欧洲很快就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不论谁到哪里旅行,都会觉得像在共同的祖国。

我愿宣布,所有的河流都对一切人开放,海洋是公有的,庞大的常备军要缩编成为各国君王的近卫军,等等。

我要是回到法国,回到我那伟大、强盛、壮丽、太平、光荣的祖国,我将宣布它的国界永不变更,未来的任何战争都是防御性的,一切扩张都是反民族的,我要率领我的儿子一起管理帝国, 我的独裁要宣告结束,宪政将要开始……

巴黎将成为世界的京都,法国人将为各国人民所羡慕!……

然后,我将在皇后帮助下,在我儿子受皇室教育时期,利用闲暇和晚年,像一对乡村夫妇那样,悠闲地巡视全国各地,接受诉状,平反冤欲,在各处兴建大厦,造福民众。

他命定要担任各国人民刽子手的可悲角色,却自欺欺人地说,他行动的目的是为各国人民谋福利,他能支配千百万人的命运。并能依靠权力造福于民!

他认为,对俄战争是凭他的意志发动的,但可怕的结局并未使他胆战心惊。他狂妄地承担这事的全部责任,而他那丧失理智的头脑还在替自己辩解,说什么几十万阵亡的人中,法国人少于黑森人和巴伐利亚人。

(草婴译)

[注]本章节选自《战争与和平》第三卷第二部第38节。内容为:1812 年,拿破仑撕毁俄法双方的和平约定,公然入侵俄国。1812年9月7日,俄法鲍罗金诺会战发生了,这一天被称为人类战争史上最为血腥的一天,俄方由库图佐夫将军带领,法方由拿破仑一世统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向爱看伤亡的景象”的拿破仑,都被这天战场上的可怕景象所触动,从侧面写出战斗场面的惨烈。
B.“脸色枯黄、浮肿、阴郁……声音嘶哑”等描写,形象地塑造了拿破仑看到战斗惨象后的衰颓形象。
C.拿破仑在后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时,仍然憧憬未来的伟大事业,表明他为民造福的想法一直没变。
D.拿破仑与其副官的对话,一方面交代了法俄双方战斗的僵持状况,另一方面写出俄军的勇敢与顽强。
2.关于文中拿破仑回忆录部分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拿破仑认为他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欧洲新秩序,是为了和平。
B.拿破仑声称,“只要这些重大问题得到解决”,就结束独裁统治,就能像一家人一样讨论各自利益。
C.拿破仑宣布,在结束战争以后,要开放所有的河流和海洋,各国军队也只保留各国君王近卫军。
D.拿破仑声称,要把皇位传给儿子,然后,利用闲暇和晚年巡视全国各地,平反冤狱,造福百姓。
3.战争中的“这一天”拿破仑的心态是跌宕起伏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作者直接站出来评论拿破仑,表明了作者的写作倾向。有人认为,这损害了小说的艺术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挺起胸部,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还是,但随即决定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在说些什么,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声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也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   ……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人留在家里呢?她们一旦发现这事,就会把我赶出来。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不,没有完。我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我也要赎我的罪。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   ……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

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

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等副典狱长一转过身去,聂赫留朵夫就掏出皮夹子,但他还没来得及把十卢布钞票递给她,副典狱长又转过身来,脸对着他们。他把钞票团在手心里。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么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

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卡秋莎!②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节选自《复活》,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也暗示着男女主人公激烈的矛盾冲突。
B.聂赫留朵夫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他和《大卫·科波菲尔》里的大卫·科波菲尔、《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一样,都是“圆形人物”。
C.聂赫留朵夫先用“您”来称呼玛丝洛娃,既表明他是“严肃、庄重”地来请求玛丝洛娃饶恕的,也表明两人关系的疏离。后来他又用“你”“卡秋莎”来称呼玛丝洛娃,希望讨好玛丝洛娃。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描述人物此时的所思所想。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突破了第一人称“我”的局限,也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2.小说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请结合文本分析“笑”的含义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文中画线的“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和“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语意相同,但内含不同,试作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走到门口,她的脸红红的。她很带劲儿地在看守后面走着,并且不住地笑着,摇晃着脑袋。她一看到典狱长,就带着惊恐的神气盯住他,但立即就恢复常态,并且又快活又带劲儿地同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拉长了声音说,并且笑盈盈地使劲握了握他的手,不像上一次那样了。

我是带了状子来让您签名的。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看着她迎接他的那种带劲儿的样子,感到有点儿奇怪。

好的,签名也可以。什么都可以。她笑盈盈地眯着一只眼睛说。

他告诉她怎样签名,签在什么地方。

她很用心地拿笔蘸了蘸墨水,轻轻抖了抖,便写上自己的名字。

再没有别的什么了吧?她忽而看看聂赫留朵夫,忽而看看典狱长,忽而把笔放在墨水缸上,忽而放在纸上,一面问道。

我有些话要对您说说。聂赫留朵夫说着,接过她手上的笔。

好,请您说吧。她说过这话,忽然好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于是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了。

她坐在桌子的一边,聂赫留朵夫坐在她对面的另一边。这间屋里很亮,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在近距离内看清了她的脸,看到了她眼角和嘴边的皱纹和浮肿的眼皮。他比以前更怜惜起她来。

他开口说:要是这状子不顶事,那咱们就告御状。凡是能做的,咱们都要做到。

是啊,要是以前有个好律师就行了……她打断他的话说。她笑了起来。那时候要是大家知道我跟您认识,就大不一样了。可结果怎样呢?都把我当成小偷了。

她今天多么怪呀。聂赫留朵夫想道。他正要说说心里话,可是她又说起来。

我有一件事要对您说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很好的老婆子,说真的,大家简直都感到吃惊。这样好的老婆子,可是平白无故坐起牢来,她坐牢,儿子也坐牢。大家都知道他们没有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所以就坐了牢。她听说我认识您,玛丝洛娃转动着脑袋,看着聂赫留朵夫说,她就说:‘你对他说说,让他把我儿子叫出来,我儿子会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她儿子姓敏绍夫。怎么样,您能办一办吗?说真的,她可是一个好得不得了的老婆子呀,很明显是冤枉的。您就行行好,帮她操操心吧。她说着,一会儿看看他,一会儿垂下眼睛笑笑。

好的,我去办,问问是怎么一回事儿。聂赫留朵夫说着,看着她那种大大咧咧的样子,心中觉得诧异。不过我想和您谈谈自己的事。您记得上次我对您说的话吧?他说。

您说了很多呀。上次您说什么来着?她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笑,转悠着脑袋,一会儿转到这边,一会儿转到那边。

我说过,我来请求您饶恕我。他说。

哎,怎么啦,老是饶恕呀,饶恕,一点儿也用不着……您最好是……

我说过我要弥补我的过错,聂赫留朵夫继续说,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用行动来弥补。我决定和您结婚。

她脸上流露出惊骇的神气。她那斜视的眼睛呆住了,像是在看他,又像不是在看他。

这又是为什么呀?她恶狠狠地皱着眉头说。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才对得起上帝。

怎么又把什么上帝搬出来啦?您说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上帝?什么上帝?当初您要是记着上帝就好啦。她说过这话,就张大了嘴,不说了。

聂赫留朵夫这时才闻到她嘴里有一股浓烈的酒气,于是明白了她兴奋的原因。

您安静一点儿。他说。

我没有什么安静不安静的。你以为我醉了吗?我就是醉了,也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她忽然很快地说起来,并且满脸涨得通红,我是苦役犯,原来是……您是老爷,是公爵,用不着来沾我,弄一身脏。你去找你们那些公爵小姐好啦,我的身价是一张十卢布的红票子。

不论你说得多么难听,也说不出我心里是什么滋味,聂赫留朵夫浑身哆嗦着,小声说,你想象不出,我觉得对不起你,心里有多么难受……

‘我觉得对不起你……’她恶狠狠地学着他的腔调说,那时候你倒不觉得,却塞给我一百卢布。那就是你出的价钱……"

我知道,知道,可是现在究竟该怎么办呢?聂赫留朵夫说,现在我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他又说了一遍。

我说到做到。

可是我说,你做不到!她说着,大声笑了起来

卡秋莎!他说着,就去摸她的手。

你走开,别摸我。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她气得一张脸变了颜色,叫了起来,一面把手从他手里往外抽。你是想拿我来拯救你自己。她继续说着,急不可待地要把心中一股怨气全吐出来。你今生拿我寻欢作乐,来世还要拿我来拯救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一副又肥又丑的嘴脸。你走川,走开!地站起来,嚷道。

玛丝洛娃又坐了下来,垂下眼睛,两只小手交叉着手指头紧紧攥在一起。聂赫留朵夫站在她旁边,不知如何是好。

你不相信我。他说。

您说要和我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就这样。

我反正还是要为你出力。

哼,那就是您的事了。不过我一点也用不着您。我这是对您说老实话。她说,可我当初为什么没有死掉呀?她又说了一句,并且像诉苦似的哭了起来。

聂赫留朵夫说不出话来了,因为她的泪水挑动了他的泪水。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他,就好像感到吃惊似的,并且用头巾擦起脸上流着的泪水。

这时看守又走过来,提醒说,分手的时间到了。玛丝洛娃站起身来。

您现在很激动。要是能行的话,我明天再来。您考虑考虑吧。聂赫留朵夫说。

她什么也没有说,也没有看他,就跟着看守走出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反复写玛丝洛娃“带劲儿”的举止,是因为聂赫留朵夫信守承诺帮助她上诉,使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B.玛丝洛娃不顾自身处境,为同监狱的老婆子求助聂赫留朵夫,从中可见她善良的本性,这也为她的“复活”提供了可能性。
C.玛丝洛娃的经历和同监狱的老婆子被控纵火都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底层人民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D.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提出要与她结婚时,她十分愤怒,并当场发泄着自己心底的痛苦,这是她精神转变的征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眯着一只眼睛”,为讨好聂赫留朵夫而故作妩媚,说明她此时并不相信他上一次探监时所表达的愧疚。
B.在两人激烈冲突前,玛丝洛娃为监狱老婆子向聂赫留朵夫请求帮忙的情节,舒缓了小说的节奏,使叙述张弛有度。
C.玛丝洛娃的强烈不屑与聂赫留朵夫的态度形成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出玛丝洛娃得过且过、安于堕落的心理。
D.作者多次用“笑”刻画玛丝洛娃的心理,如写她“大声笑了起来”,表现她对聂赫留朵夫承诺的不信、不屑以及内心的痛苦。
3.聂赫留朵夫在与玛丝洛娃的交谈中,称呼由“您”转到“你”,再转换到“您”。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试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的理念——“道德的自我完善”。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