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明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

“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伤兵因战功获得勋章,“我”获得勋章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B.文中的对话描写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极少使用连接词,简洁凝练传神,使得行文节奏更舒缓。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他对我的不耐烦。
D.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能按时上医院,这看似矛盾的叙述,正好体现了他内心对康复的期待和康复遥遥无期的绝望之间的冲突。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首段点明故事发生在秋季,下着雪,伴着冷风,一幅灰蒙蒙、凄冷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环境的冷与人物内心的冷达成一致。
B.小说延续了海明威一贯的“冰山原则”风格,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写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控诉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与痛苦。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深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却依旧淡然处之。
D.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叙述,直接而生动地记录人物的话语,从而客观地介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3.“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战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在异乡”的理解。
4.有人说海明威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硬汉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的少校身上有哪些“硬汉精神”。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暴力,但可以通过探寻伤残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战争的残酷,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3.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伏击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在公路和桥上方的山坡上,伏在一棵松树后面,看着天色亮起来。他这时看到那哨兵正站在岗亭里,他望望手表,心想,只要我们能把他们牵制在这里,就能围住这些法西斯。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

两个身穿毯子式披风、头戴钢盔的哨兵在公路上转了个弯,朝桥头走来,肩上挎着步枪。一个在桥的那一端停下来,走进岗亭不见了。另一个踏着缓慢而沉重的步子跨过桥来。他慢吞吞地走到桥的这一端,这边的哨兵跟他说了些话,就返身从桥上走回去。

刚上岗的哨兵走进岗亭坐下了。他的上了刺刀的步枪斜靠在墙上。罗伯特·乔丹掏出望远镜,对准了岗亭。

哨兵背靠墙坐着。他的头盔挂在一只木钉上,脸庞清晰可辨。他戴着那顶圆锥形绒线帽。而且他没有刮过脸。他脸颊凹陷,颧骨凸出。他长着毛茸茸的眉毛,眉宇间连在一起。他显得很困乏,打着呵欠。他接着掏出烟荷包和一张卷烟纸,卷了一支烟。他用打火机打了几下,没打上,最后把它放进衣袋,走到火盆边,弯下腰,从火盆里取出一块炭,在一只手中挥挥,一边往上面吹气,接着点燃了卷烟,把炭扔回火中。

罗伯特·乔丹收起望远镜,伏在那儿望着公路,什么也不想考虑。一只松鼠在他下面一棵松树上吱吱地叫,顺着树干往下爬,半路上停了一下,扭头朝有人在张望着的地方看看。松鼠的眼睛又小又亮,它那尾巴激动地抖动着。接着这松鼠用小小的爪子和过大的尾巴在地上一大跳一大跳地跳上另一棵树。它在树干上回头望望他,然后在树干上绕了一圈。这松鼠在松树的一根高枝上吱吱地叫,它在那里平伏在树枝上,尾巴抖动着。

罗伯特·乔丹透过棵棵松树又向下面的岗亭望去。他很想把这只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他很想有件什么东西可以触摸一下。他用胳膊肘擦擦松针地,但那是另一回事。谁也不知道在干这种事时你会有多孤独。

他这时伏在那里,不再望公路和岗亭,转而望着对面的远山。他静静地伏在那里,注视着早晨来临。他闻到了松树的香味,听到水流的声响,这时桥在晨曦中显得清楚而美丽。他伏在一棵松树后面,手提机枪横放在左前臂上,不再对那岗亭望了,以为这次攻势绝不会发生了,在这么一个可爱的五月底的早晨不可能出事。直到过了很久,才听到突如其来的密集的炸弹的砰砰声。

罗伯特·乔丹一听到炸弹声,那第一阵砰砰的爆炸声,不等山间传来隆隆的回声,就深长地吸了口气,就地提起手提机枪。

岗亭里的哨兵听到炸弹声就站起身来。罗伯特·乔丹看到他伸手去拿了步枪,从岗亭里走出来倾听。他站在公路上,阳光照在他身上,他头上斜戴着绒线帽,他抬头朝天空中飞机正在投弹的方向望着,阳光照射在他那没刮过的脸上。公路上这时没有雾,罗伯特·乔丹清楚而鲜明地看到哨兵站在公路上仰望着天空。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

罗伯特·乔丹这时觉得自己呼吸紧迫,仿佛有一圈铁丝捆住了他的胸脯,他稳住了胳膊肘,觉得有槽纹的前枪把紧顶着他的手指,就把这时已落入表尺缺口内的长方形准星对准那哨兵的胸腔中央,轻轻一扣扳机。

他感到枪托迅速、滑溜、痉挛地撞在自己的肩上,公路上那哨兵显得吃惊而痛苦,双膝一软,身子向前溜,前额弯向路面。他的目光从这弯着头躺在公路上的哨兵身上转向桥和另一端的岗亭。他看不到另外的那个哨兵,就顺着右下方的山坡望去,知道安塞尔莫就埋伏在那里。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开枪了,枪声砰的一响,在河谷里激起回声。接着他听到安塞尔莫又开了一枪。

随着第二声枪响,桥下另一端公路拐角处传来了砰砰的手榴弹爆炸声。接着这边公路左方远处传来手榴弹爆炸声。接着他听到这边公路上的步枪声,而下边公路上传来巴勃罗那支骑兵用的自动步枪的枪声,哒哒哒哒,穿插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他看到安塞尔莫正沿着陡峭的通道爬下,朝桥的那一端冲来,就把手提机枪挎上肩,顺着陡峭的山坡奔上公路。

他一边奔跑,一边听到安塞尔莫在叫喊:“干得好,英国人。干得好啊!”他越过躺在地上的哨兵晃着背包奔上桥面。

老头儿一手提着卡宾枪,向他跑来。“平安无事,”他喊着,“没出差错。我不得不补了一枪。必须结果他啊。”

罗伯特·乔丹看到泪水从安塞尔莫这位普通老人脸颊上的花白胡茬上淌下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瞧,那儿有什么人来了”这句话表明乔丹由内心活动转向对远处的观察,引出下文对法西斯哨兵的叙写。
B.活泼灵动的松鼠引起了乔丹的注意,他想把松鼠放在衣袋里随身带着,这表现了乔丹孤独的处境与不安的心理。
C.小说中详细描写换岗后法西斯哨兵的衣着、神态和动作,说明乔丹观察得仔细,也暗示了法西斯哨兵的警觉状态。
D.小说的最后,安塞尔莫说“必须结果他啊”,说明了反法西斯战争是无奈的,但又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正义之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间对周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以此反衬之后突如其来的伏击,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震撼。
B.小说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罗伯特·乔丹击杀法西斯哨兵时的形象,突出他的动作敏捷,从容镇定,毫不紧张。
C.小说写哨兵走出岗亭、“阳光透过树丛照亮了他的身子”等细节为下文罗伯特·乔丹的成功伏击做铺垫。
D.小说写伏击哨兵的情节扣人心弦,通过对交织着的各种武器声音以及人物简洁语言的描写,来渲染战争的残酷。
3.从听到炸弹声到击毙哨兵,罗伯特•乔丹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中安塞尔莫的泪水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①

(美国)海明威

时间很晚了,大家都离开了这咖啡馆,只有一个老人还坐在树叶挡住灯光的阴影里。白天里,街上尽是尘埃,到得晚上,露水压住了尘埃,这老人就喜欢坐得很晚,因为他是个聋子,现在是夜里,十分寂静,他感觉得到跟白天有所不同。咖啡馆内的两个侍者知道老人有点儿醉了,虽然他是个好主顾,他们可知道如果他喝得太醉了,会不付账就走,所以他们一直在留神他。上星期他想自杀来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干吗绝望?”“没来由。”“你怎么知道没来由?”“他有很多钱。

他们一起坐在咖啡馆大门边墙根里的一张桌子旁,眼睛望着露台,那儿的桌子全都空无一人,只有那老人坐在随风轻轻飘拂的树叶的阴影里。

老人坐在阴影里,用杯子敲茶托。那个年纪较轻的侍者走到他身边。你要什么?

老人朝他看看。再来杯白兰地。他说。你会喝醉的。侍者说。老人朝他看了一眼。侍者走开了。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现在很困。我从没在三点前上床过。他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侍者从咖啡馆内的柜台上拿了一瓶白兰地和一个茶托,大步走出咖啡馆,来到老人桌边。他放下茶托,把杯子倒满了白兰地。你该在上星期就自杀算了。他对这聋子说。老人抬起一指示意。加一点儿。他说。侍者又往杯子里倒白兰地,弄得溢出来,顺着酒杯的高脚淌进下面一叠茶托的第一只。谢谢你。老人说。侍者拿着酒瓶回进咖啡馆。他又同他的同事在桌旁坐下。他这会儿喝醉了。他说。

他每天晚上都喝醉。”“他干嘛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他上次是怎么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他侄女。”“干吗要把他放下来?”“为他的灵魂安宁担忧。”“他有多少钱?”“他有很多钱。”“他该有八十岁了吧。

老人从酒杯上抬起头来眺望广场,然后望望这两个侍者。再来杯白兰地。他指指杯子说。那个在着急的侍者跑了过去。结了。他不顾什么句法,简短地说,这是蠢汉在对醉汉或外国人说话时会用的说法。今晚上没啦。打烊啦。

再来一杯。老人说。不。结了。侍者拿块毛巾擦擦桌沿,一边摇摇头。老人站起来,慢慢地数着茶托,打口袋里摸出一只装硬币的小皮袋,付了酒账,还放下半个比塞塔作小费。那侍者瞅着他顺着大街走去,只见这老迈年高的人脚步不稳地走着,却是神气十足。你干吗不让他待下来喝酒呢?那个不着急的侍者问。他们这会儿正在上铺板。还不到两点半呢。”“我要回家上床了。”“晚一个钟头算啥?”“得啦。别讲废话了,把门锁上吧。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在咖啡馆待得很晚的人,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我要回家上床睡觉去了。”“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青春和信心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需要咖啡馆。”“老兄,通宵营业的酒店有的是。”“你不懂。这是家干净愉快的咖啡馆,十分明亮,灯光很美妙,这会儿还有树叶的阴影。”“再见啦。那个年轻的侍者说。再见。另一个侍者说。他关了电灯,继续自言自语。灯光固然重要,但这地方必须干净愉快。你不需要音乐。你当然不需要音乐。你也没法怀着尊严站在酒吧台前,尽管时间这么晚了,这里能提供的也只有这份尊严了。他害怕什么?那不是害怕,也不是发慌。那是他深深体会到的一场空的感觉。全都是一场空,一个男人也只落得一场空。只是这一场空,而少不了的只是灯光,还得有一点干净和有序。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感觉不到,但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我们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愿人都尊你的名为虚无缥缈,愿你的国虚无缥缈,愿你的旨意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如同行在虚无缥缈。赐给我们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如同我们行在虚无缥缈。人的虚无缥缈不虚无缥缈,我们遇见虚无缥缈,拯救我们脱离虚无缥缈,因而是虚无缥缈。欢呼一场空,满是一场空,一场空与你同在。

他含笑站在一个吧台前,台上有架亮光光的气压煮咖啡机。你要什么?酒吧招待问。

虚无缥缈。”“又是个神经病。酒吧招待说,便转过头去。

来一小杯。那个侍者说。

酒吧招待倒了一杯给他。灯光十分明亮,也很愉快,可惜这只吧台没有擦得很光洁,侍者说。酒吧招待看看他,但是没有答腔。夜深了,不谈。要再来一小杯吗?酒吧招待问。

不,谢谢你。侍者说罢,便走出去。他不喜欢酒吧和酒店。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可是个天差地远的去处。现在他不再去想什么了,他要回家,到自己屋里去。他要去躺在床上,等天亮了,他终于会入睡的。到头来,他对自己说,也许只是失眠吧。好多人都免不了害这个毛病呢。

(选文有删改)


【注】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前,美国宣扬高尚人性和上帝的存在,美国人民有理想,有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战后,不少人对美国社会失望,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经济危机、失业成灾的社会,加重了他们的失望和幻灭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两位侍者围绕老人自杀的事情一问一答,用非常随意的方式交谈,说明他们两人关系密切,心情轻松惬意。
B.年轻的侍者不能理解老人的处境及心灵的需求,面对老人的请求,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表现了他对生命的漠视。
C.“树叶的阴影”出现了多次,阴影遮挡了刺眼的光线,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庇护所,使人暂离孤寂,寻得一份淡泊与宁静。
D.“愿你的国虚无缥缈……”第二人称的使用,把读者拉进故事中,虽是个虚拟的读者,却形成了一种“读者在场”的阅读体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使用第三人称。在两位侍者的对话中,省略了类似“谁说”和“谁问”的字样,加快文章节奏,使情节紧凑。
B.小说将年轻侍者的麻木冷漠、年老侍者的忙碌充实进行对比,还将酒馆和咖啡馆的环境进行对比,凸显小说主题。
C.小说用景物烘托、象征,语言凝练含蓄,对话中大量使用短句、散句,极少使用连接词。
D.小说场景描写简洁生动,对话简短而真实,心理独白独特,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却较为丰富,引人思考。
3.请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
4.文中反复提及“干净”“明亮”,年长侍者内心独白重复了十几次“虚无缥缈”,请结合这些文字,概括出文中“迷惘的一代”精神世界的特点,并予以简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1)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2)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3)“不错,踢足球。”我说。

(4)“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5)我的膝关节有病,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6)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7)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8)“工伤。”医生回答。

(9)“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10)“你该有信心了吧?”

(11)“不!”少校答道。

(12)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一个想当律师,一个要做画家,另一个立志当兵。有时,一天的疗程完毕,我们一起步行回去,到斯卡拉(米兰著名的歌剧院)隔壁的柯华咖啡馆去。因为四人结伴同行,就敢于抄捷径,经过共产党人聚居区。那里的人恨我们这些军官。我们走过时,一家酒店里有人喊叫:“打倒军官!”我们谁都不知道战事将如何发展,只知道仗还在打,一直在打,不过,我们再也不用上前线了。

(13)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14)“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

(15)“回美国。”

(16)“结婚了吗?”

(17)“没有,但很想。”

(18)“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19)“为什么,少校先生?”

(20)“别叫我少校先生。”

(21)“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22)“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23)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24)“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25)“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哇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26)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后来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胯,“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27)“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28)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29)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30)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有类似少校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前线撤退下来的伤残军人在意大利米兰一家医院进行器械康复治疗时发生的故事。
B.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无名的美国士兵。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可以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读者的距离,也显得真实可信。
C.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表达了战争还在继续而“我们”再也不用参战了的意思,说明了“我们”伤残严重,同时也包含着不能再上战场杀敌的遗憾。
D.小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叙述,叙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饰和改变地把人物对话原原本本记录下来,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叙述中介的存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景色虽然寒冷,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使景色充满着新奇有趣的地方风情,让刚脱离战争的我们心情愉悦。
B.第(12)段“在打”“一直在打”用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战争仍在继续,而“再也不用上前线了”则体现了他们离开前线如释重负的心情。
C.本文对话简洁凝练,用了大量的短句对对话场景做了直观描摹,不但加快了行文的节奏,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小说在上校的眼神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读者透过上校的眼神思考上校的精神世界,使作品的主题含蓄隽永。
3.海明威的小说在简洁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6)-(11)段的内容,分析少校说的“很有意思,很有意思”这句话的丰富意蕴。
4.如何理解小说的题目“在异乡”?请从作品角度和读者角度分析说明。
6 . 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兵卫与葫芦》出自志贺直哉之手,他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B.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C.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丹柯》充满了“有价值东西被毁坏”的悲剧性,而情节设置上一波三折又进一步凸显了主题的悲剧意味,丹柯这一英雄形象也因此显得丰厚饱满。从审美效果来说,结尾崇高的悲剧色彩更能使作品获得成功。
D.《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而《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他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要表达的思想——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必须具有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2016-11-18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
2014高三·湖北·专题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7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黛玉见风吹残红飘落满地,不禁勾起身世飘零的孤独伤感,遂惜花而葬。这反映了黛玉因对宝玉一往情深而不为宝玉理解的苦恼。
B.《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这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
C.《家》中的觉民面对家族的婚姻安排,在反对无效后逃婚,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做出让步。这说明他讲究反抗策略,更重视行动后的效果。
D.《老人与海》中老人看到星鲨时,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极富象征意味,暗示基督精神的死亡,表达了对现实的悲观情绪。
2016-11-18更新 | 8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14湖北高三语文二轮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16练习卷
13-14高二上·湖北孝感·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8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B.加西亚·马尔克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C.《桥边的老人》《在桥边》分别是[德国]伯尔、[美国]海明威的作品。这两位作家均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D.《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2016-11-18更新 | 54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2013学年湖北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11-12高一下·湖北武汉·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容易(0.94) |
9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B.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其本人也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C.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
D.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之所以以“高老头”命名,是由高老头悲剧在文中的深刻意义所决定的。高老头的悲剧是伏脱冷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远比表姐鲍赛昂夫人和在逃苦役犯拉斯蒂涅给他上的那两课深刻得多,是伏脱冷野心家性格形成过程中所受的最有力的一鞭。
2016-11-18更新 | 68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1-2012学年湖北武汉重点中学(五校)高一下期期中统考语文卷
2012·湖北·二模
10 . 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失去了常态,而又错综复杂,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作品
因此有了深厚的意蕴。
A.《红楼梦》展现了高超的写人技巧,除主要人物,作者还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B.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和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分别为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长篇小说《百年孤独》。
C.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杂剧体制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传奇称“折”为“出”;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角色都可以唱;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D.戏剧离不开矛盾冲突,如曹禺创作的《雷雨》中,夫妻、父子、兄弟成仇,兄妹乱伦,
2012-06-19更新 | 375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届湖北省八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