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文化常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B.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C.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D.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2.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鱼是春秋时卫大夫,正直不阿,敢于谏诤。孔子赞扬他邦有道,则忠心任职,像箭一样正直;邦无道,则忠言进谏,也像箭那样正直。后用为颂扬直臣之典。
B.领,有表示兼任官职之意,但一般表示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在曹操对立谁为太子迟疑不决时,崔琰始终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B.崔琰推举的杨训才学横溢,品德清高坚守道义,深得太祖赏识,也得到世人的认同。
C.曹操对崔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能够坚守个人操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D.崔琰个性刚直,不屈服于权势,虽然受到惩处,仍然刚直不阿,最终因此而丢了性命。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2)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2020-11-03更新 | 20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疑、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辛、李弓惠、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佞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宰,文中指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释教,即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取其第一个字作为名称,故称佛教为释教。
D.保伍,古代为了有充足的军力而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又立保相统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将邓洵仁、任熙明等人的过错逐条列出。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
(2)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
5.洪彦升从哪些方面对蔡京进行了指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