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经典翻拍,就是以曾在一段时期内较为盛行,流传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影视作品、文学名著等作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的影视作品。然而,近年来的翻拍之作却“十拍九翻车”。随着剧集新《白蛇传》、新《天龙八部》以及电影《第一炉香》等播出上映,经典翻拍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焦点。这些作品大多口碑一般,有评论者直言“翻拍毁经典”。为什么现在翻拍经典常常会获得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丢掉了经典的“精气神”。

20世纪80年代至今,四大名著、金庸武侠小说不断被翻拍。其中大部分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收视,但也有些作品没那么幸运。比如,2019年版电视剧《封神演义》被观众吐槽“魔改”原著、毁经典,播出不久后就被强制“收官”;2020年上线的《鹿鼎记》中演员演技过于夸张,豆瓣评分仅3.2分。这些翻拍影视剧以经典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又融合现代制作技术和先进的影视拍摄理念,完全有条件成就好作品。可为什么呈现出的作品丢掉了经典的“精气神”,在广遭吐槽的情况下仍“屡败屡拍”呢?有的创作者出于致敬经典的情怀投入创作,意在重新诠释经典,又或是用现代摄影技术弥补早年拍摄时的缺憾。也有的创作者受利益驱动,希望挖掘经典背后蕴藏的商业价值。翻拍往往能未播先火,也能在播出上映期间引发公众对比不同版本经典改编之作的各种讨论。关注度往往能带来流量,有了流量就意味着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于是,创作者充分发挥经典“情感文化”的“吸睛”和“吸金”效应,并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添油加醋”,肆意改动。

从受众的角度看,观众之所以在吐槽经典翻拍作品的同时,还在不断贡献票房、收视率,主要是基于品牌认知和评判心理。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受众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经典翻拍作品观看。与此同时,观众在观看时自然带着一定的期待,将经典翻拍与原作进行比较、评价,也获得了茶余饭后的丰富谈资。

经典翻拍本身并没有错,但如何解决“屡拍屡翻”的问题,既传承经典,又不断创新;既赢得票房收视,又收获口碑呢?首先,创作时必须守正。改编不是乱编,今人无论如何创新翻拍,经典原著的主题思想、价值内核都不能丢。其次,创作还要有所创新。对创作者而言,翻拍经典的关键不是如何颠覆,而是要在如何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上下功夫。比如,2017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把主要精力放在忠实还原金庸原著上,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同时,又突破经典版技术局限,且主打“视觉舒服”,将特效适当融入剧集,不夸张、不做作,充分展现出“武”的内核,不失为经典翻拍的一次有益尝试。最后,创作者要有匠心。好的经典翻拍不是贴合不同时代语境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在延续经典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因此,创作者应以工匠精神吃透原作内涵,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既尊重经典又超越经典的新经典。这也是翻拍经典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魏风云《应对经典改编怀有敬畏之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白蛇传》等几部经典翻拍影视剧播映,这些翻拍作品丢掉了经典作品的“精气神”,口碑大多一般。
B.古典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侠小说多次被翻拍,其中大部分翻拍的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收视。
C.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知名度较高的经典翻拍作品相较于全新的陌生作品,更易得到观众的观看。
D.翻拍经典要创新,创新就是在翻拍经典作品时要结合时代精神和技术手段对经典主题进行全新诠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列举新版的《封神演义》和《鹿鼎记》意在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仅有优越的外在条件不一定能翻拍出好作品。
B.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创作者和受众的角度分析造成当前影视业经典翻拍乱象的原因,思路清晰,论证很有说服力。
C.文章第四段论证如何翻拍经典作品时,从守正、创新、匠心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层次分明,最后运用因果论证方法,得出结论。
D.文章就影视行业经典翻拍这一社会热点展开议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吸引力,弘扬了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版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没有颠覆原著,而是挖掘原著的精神,并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这个翻拍值得肯定。
B.粗制滥造的翻拍影视作品面对观众的不断批判,不会得到大多数观众的关注,也无法收获票房和收视率。
C.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当前翻拍影视剧泛滥的主要原因,翻拍经典作品能带来流量,从而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D.一些失败的翻拍剧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倾向对经典肆意改动,所以要想成为经典就不能迎合大众审美倾向。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在民族遭遇危机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撑。提倡文化自信决不是搞文化民粹主义,它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条长河。这个整体的构成是可变的,否则就不是有机整体;长河是流动的,有河源有河流,有源无流就会干涸。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时,应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否定传统和凝固传统都是错误的。没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就会干涸断流。

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能全盘继承,正是由于文化自身的有机性。例如,在传统文化中,应区分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它们在文化整体中的可变性是各不相同的。智慧力量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性和传世性。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都具有超越性,可以反复为后人提供智慧力量。而生活方式会随着生产方式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文化中,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也是多变的。没有不变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但在变化中又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节日,沉迷于西方的节日是不可取的,因为节日是民族特性的象征。比如,水是人的生命之源,因而才有泼水节,云南的傣族和缅甸的傣族都有泼水节。又如,火是相当重要的,不仅西方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都有火把节。体现民族特性和民族认同的节日,应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留和爱护;但不能提倡陈风陋俗,如古代的葬礼、婚礼以及相关观念都需要除旧布新。

提倡文化自信应重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今世界,文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精神黏合剂,没有文化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国家和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载体,没有优秀文化支撑,就不可能具备由优秀文化传统所凝聚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然走向没落。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视自己的民族精神并以优秀文化传统来培育自己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人,就是强化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历史一再证明,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往往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保持民族和国家团结,不容易被外来势力分裂。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团结统一,靠的就是由文化认同而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即使有分裂也是暂时的。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也是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信是对民族生命力的自信,可以作为民族遭遇危机时的精神支撑。
B.传统文化中智慧力量、生活方式、道德与风俗习惯都是多变的,继承时要有辩证态度。
C.想要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应先有国家和民族认同,再有文化认同,文化问题必须重视。
D.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拥有民族精神的国家就不会被分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文化自信的立足点是促进中华民族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意高远。
B.文章从文化的整体可变性的特征入手,探讨该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继承传统文化。
C.第四段列举泼水节、古代的葬礼等例子是为了论述继承传统文化应提倡中国的传统习俗。
D.文章末尾一段用历史事实为论据,论证了文化认同感强的民族能够长期维持团结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中国文化时,要重视处理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辩证关系。
B.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经典著作中的智慧具有超越性,今天我们仍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力量。
C.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想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文化话语权。
D.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精神能维护团结统一,也能让华人华侨心向祖国、热爱中华民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