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摘编自杨凤《从纸读”“屏读听读: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闹、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A.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太平御览》
B.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学校决定开展以“数字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2024-03-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回顾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文教昌明、文艺繁荣,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当前,以文艺事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新一轮大国综合国力博弈的标配。美国2017年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美国影响力”“捍卫美国价值观,面对西方文化大国的文化输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国文艺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创造能够生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进程、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文艺作品,是中国式文艺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人世间》等文学作品书写了新时代的恢宏史诗;《觉醒年代》《大决战》等优秀影视作品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国家宝藏》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引发国学热潮。以上文艺实践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根基。

就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而言,新时代呼唤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文艺作品,也急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的文艺批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是否涌现了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好作品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文艺批评。

就文艺教育和文艺普及而言,新时代呼唤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也需要全社会文明程度、审美能力的提升。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相较于以色列(人均60本)、美国(人均40本)等文化强国的人均阅读量,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养成仍然任重道远。

就文艺工作队伍而言,一支创作力旺盛、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国家经典文艺形象的保证。毋庸讳言,当前一些文艺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文艺协会脱离群众、争名夺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俗乱象、饭圈文化失德艺人影响了文艺工作队伍的整体形象,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力戒浮躁、媚俗和急功近利思想。

(摘编自冯海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维度》)

材料二: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古已有之的历史规律。新时代的文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个是历史的维度。在寻找中国崛起背后支撑因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得到重新认识,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中国人重新验证了中华优秀传统带来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新时代的文艺在面对过去的时候应如何延续我们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底色和背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而面向未来,新时代的文艺需要把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传统优势转化为当下推陈出新的创作动力,让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创造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思想穿透力。

第二个是现实的维度。新时代的文艺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就必须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息,发现时代进步的趋势。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应当聆听时代前行的声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体味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

第三个是世界的维度。人类正处在全球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播,决定了任何国家的文化艺术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中国文艺必须融入人类共同审美创造的洪流,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追求。面向世界的中国文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去表达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另一方面是如何让中国文艺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来了解中国。

第四个是自我的维度。文艺要遵从创作者自身的感受,要张扬个性、尊重个性,追求独特的个性化表达。伟大的艺术总是来自伟大的灵魂,削平个性的文化永远都是平庸而苍白的。只有个性化的、有表现力的、独特的文艺创造,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走进大众的内心。

这样的四个维度,可以把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下生活的鲜活质感、把国际的视野和我们内心的感悟融为一体,有助于当代文艺创作走出简单的模拟古人或抄袭洋人的老路,闯出一条真诚而扎实地融入时代、表达时代的新路。

(摘编自云德《新时代文艺的四个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B.材料一中引用诗句“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形象地阐明了文艺实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的道理。
C.从历史维度看,新时代的文艺应当延续我们的优秀传统,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
D.真正的文艺要遵从创作者自身的感受,体现个性化表达,这样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走进大众的内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标配”。
B.文艺批评要激浊扬清,要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这对创作优秀的时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C.一支优秀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经典文艺的保证,而一些人的“失德”行为,会影响队伍的整体形象。
D.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艺必须融入人类共同审美创造的洪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唯一标准。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影响力”的一项是(     
A.据统计,2020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202部7476集,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生产电影650部,排名世界第二。
B.唐代文化在兴盛后日渐东传,其中包括亚非与部分欧洲国家,传播内容涉及宗教、建筑、科教等各个领域,其制度思想也给西方各国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C.数据显示,我国某短视频社交平台目前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2022年3月份,其下载量超过6300万。
D.浙江中医药大学编排的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首次公演,展现了新一代中医药学子对“大医精诚”精神的探寻、传承和弘扬。
4.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艺的要求,材料一提出了哪些观点?请予以概括。
5.从材料二的现实维度角度分析小说《哦,香雪》创作的成功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