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态势。非法AI变脸生产出的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内容,经由不同平台的传播,以场景再现的技术优势,颠覆受众的已有认知,对伦理与道德提出挑战。AI变脸技术以数字嫁接创造、加工出高仿真虚拟场景,民众生活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导致真实自我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迷失。AI变脸技术通过深度伪造,以混淆视听的虚假叙事,冲击民众心理,侵蚀社会信任,扰乱政治舆论生态。AI变脸技术既可突破对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体系,窃取情报信息,又可伪造突发事件,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恐慌。

如何规避AI变脸技术所引起的风险呢?AI变脸技术风险的规制涉及范围广、领域宽、内容多,蕴含活力与秩序、自由与安全、责任与信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数据算法、合作共治、信息保护、法律法规等维度同向发力,良性互动,聚力推进AI变脸技术异化治理体系的构建创新,有效管控风险,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以数据算法为基石,深化源头治理。规避AI变脸技术的风险,要强化算法治理。强化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引导算法设计者、信息分发者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引导算法应用向上向善。构建算法数据库,收录AI变脸技术的生成算法、识别算法和检测算法等模型,以溯源防伪、反向破解辅助识别判定AI变脸作品,并将其同步收录数据库,通过样本的累积迭代,提升比对判定能力。优化传播媒介平台内部算法,强化外部算法治理,协同优化算法的准入、监督、投诉和评估等配套制度体系。

以合作共治为架构,推进协同治理。要秉持合作精神,培育共治价值,优化完善合作治理、共同治理机制。要以主体跨域协同、路径集成协同、信息交互协同为路径,优化协同治理界面。强化政府部门、社交平台、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厘清权责关系,共同开发检测审查AI变脸的技术算法,画好协同治理的同心圆,共同应对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以信息保护为支撑,构筑立体屏障。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人身表征性、不可替代性特点,既是AI变脸的原始材料,也是基础根基。AI变脸技术异化的风险规避应以隐私控制为原则,构建从收集到存储再到应用的多维立体保护体系。细化采集入库规则,建立媒介平台动态征询和信息披露机制,基于适度透明、隐私侵犯最小化原则收集信息。完善保管存储规则,媒介平台应采取加密技术,隐名化、匿名化储存用户生物识别信息,严格限定储存期限和敏感应用场景。丰富加工利用规则,制作者、上传者对原始视频采用语音标识、数字水印等方式进行信源标注,优化信息公开、转让,确保检测核查有据可循。

以法律框定为红线,厘清技本边界。秉持技术—经济—社会的模式,平衡调和公共利益和个人叙益之间的张力。持续完善行政与民事相结合的法律规制体系构造,健全法律规制体系的层次性和梯度性。厘清AI变脸源头制作者的法律责任,细化AI变脸可能带来的侵权行为,做好追踪溯源。构建要素上贯通生产、使用、维护、监管等节点,内容上统合审查、商议、监督、互动机制的法律规范框架体系。加大平台处罚力度,以疏堵结合的策略,细化不同场景应用的法律规制,以法律为AI变脸框定红线。

(摘编自陈磊《规避AI变脸的技术风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I变脸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产生的风险对伦理与道德提出挑战,不容忽视。
B.强化算法治理,多方合作共治,保护生物信息,就能彻底规避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C.政府部门、社交平台和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共同应对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
D.生物识别信息是AI变脸原始材料,收集信息时应遵守适度透明、隐私侵犯最小化原则。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首先阐释了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然后针对风险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材料按照主次顺序依次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明确。
C.材料在阐述观点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画好协同治理的‘同心圆’”。
D.AI变脸技术产生的风险涉及诸多方面,且后果严重,可见AI变脸技术弊大于利。
3.某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局发布一起使用智能AI技术进行电信诈骗的案件,不法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制作虚假的视频或图片,以此进行诈骗活动,请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此现象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进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人口和单身青年数逐年增多,对陪伴的需求将进一步刺激宠物数量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宠物保健类产品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中以猫的化毛球类的产品以及益生菌类的产品为主。随着电商购物在国内的渗透率提高,宠物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受电商影响较大。国内宠物企业也要抓住电商风口实现逆袭突围,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提高用户黏性,实现精准营销,做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抓住国内快速发展机遇,实现品牌价值。

图1宠物保健品交易金额一天猫(数据来源:生意参谋)

图2宠物保健品品类占比[数据来源:阿里指数(2020年)]

图3宠物保健品品类成交金额[数据来源:阿里指数(2020年)]

(摘编自赵海洋《宠物功能型产品市场规模分析报告》)

材料二:

在宠物的消费中,食品和医疗所占的份额最大。除了宠物的主粮,一些营养品和零食也逐渐走进了宠物的生活。另外,除了关心宠物的饮食,人们开始关心宠物的健康,舍得花钱为宠物看病,这也带动了宠物医院的发展。年轻人还乐于尝试宠物的美容、摄影、寄养、保险、训练等多种消费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宠物市场,推动了宠物服务市场的发展。

除了常规的市场形态,宠物经济还搭乘互联网的便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动物表情包、宠物头像等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朋友圈晒萌宠也成为一种潮流。在短视频软件上有很多网红宠物,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很高。以宠物为主题的咖啡馆、宠物旅游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面对一些诸如大学生这样的群体,喜欢宠物但又没有条件养。在娱乐场所撸猫、撸狗等活动满足了他们喜爱宠物的需求。

宠物经济以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各种相关生产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是情感上的需求是相对欠缺的。一些人背井离乡一人漂泊;一些人忙于工作,无暇陪伴家庭、一些人压力巨大,无人倾诉;一些人观念改变,晚婚晚育或不要子女。而宠物,可以为这些人填补情感上的空缺,使他们得到快乐和满足,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摘编自杨燕霄、陈亚宁等《浅析宠物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趋势及利弊影响》)

材料三:

宠托师,是伴随宠物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新职业,全称宠物托管师,专门为宠物提供上门喂养、清洁、陪玩等服务,春节假期正是需求旺盛的时候。撸猫赚钱,宠托师似乎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作的传统定义。但实际上,这份工作不是没有门槛的。宠托师的工作节奏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悠闲。

就像宠托师一样,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涌现。新职业蕴含着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它切实地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就业者提供着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它们的发展同样依赖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因此,面对这些萌芽的新兴职业,我们不要简单地下定义,说它们不正规”“没前景;面对选择这一行的年轻人,我们也不必认为他们就是一时兴起”“图好玩。相反,更值得考虑的是,应该怎样提供更包容的环境,呵护这份活力,保障它的健康发展。

就以宠托师为例,很多情况下,它并不是人们有相关需求时的第一选择。很多人觉得,放朋友家、宠物医院、宠物店更放心更安心一些。对于宠托师,人们可能会有顾虑:通过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下单,是否有保障?上门服务是不是会忘记关门、乱动家里物品?会不会应付了事?这样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这些乱象恰恰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宠托师要想撬动庞大的市场,需要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在这条路上,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监管必不可少。

(摘编自张永群《宠托师春节收入上万元,新职业折射新需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2月到2020年6月之间,天猫宠物保健品交易金额持续上升,可见人们对于宠物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度在提升。
B.在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对陪伴的需求会促进宠物数量的增长,而宠物数量的增长则会推动宠物保健类产品的发展。
C.宠物保健品成交金额最高的品类为化毛片产品,可见宠主们在化毛类产品上投入较多。
D.益生菌粉比益生菌片品类占比少却成交金额高,品类占比第一的奶粉类产品,成交金额仅排第五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推动宠物经济的发展,如软件上和宠物相关的短视频点击量高,在社交平台个人账号上下单就可以聘请宠托师服务。
B.宠托师为宠物提供上门喂养、清洁等服务,这份工作打破了人们关于工作的传统定义,不仅没有门槛,而且很悠闲。
C.新职业蕴含着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D.宠托行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既需要人们用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又需要相关部门的人性化监管。
3.宠物经济的发展有何益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成为阅读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情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随时随地拿起就能读的数字阅读,可以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5亿。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数字阅读正在为全民阅读带来新的增量与新的体验,实现各类新型文化业态的深度对接融合聚变。数字阅读带来新的阅读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场景与内容的无限性。数字时代,无论身在何处,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无限量的书籍触手可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阅读场景也更加不受限制,随之丰富起来。

阅读方式与感官的多样化。眼睛不再是唯一的阅读感官,以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为代表的音频平台让听书走进千家万户,耳朵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读书姿态,不仅解放了人的双手、双眼,而且优质的声音和表达,也有助于听众对内容的认知。

智能化沉浸式阅读正在逐步实现。元宇宙概念、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立体,使得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场景阅读成为可能。书本内容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展现:书中的人物动起来,演绎精彩故事情节;书中的植物、动物、建筑惟妙惟肖,阅读变成了身临其境的非凡体验。在未来,读者甚至可以参与到书中故事的创作,在虚拟现实里体验各个角色,或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身份,获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尽管数字阅读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与担忧,但无论读书、听书、视频看书,重要的是摄取知识和信息后的思考与消化,并沉淀为人生的养分。或许,我们无须拘泥于阅读的方式,而是始终保持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温润生活,滋养心灵。

(摘编自康岩《让数字阅读更好赋能书香社会》)

材料二:

近年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有声阅读快速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有声行业市场活跃用户规模已达8亿人次,相比于2020年的5.7亿人次,其增长速度、增长规模令人惊叹。数字阅读形态催生的有声阅读,已经让我们从纸读历经屏读,走进了最新的听读模式。

通过文字语言获取信息的传统阅读形态,完成了人类第一次阅读转型,即从原始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到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伴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原本已经归入小众化、只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有声读物,再一次回归大众视野,形成了听读的有声阅读新景观。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利用碎片化时间,用耳朵完成阅读,这为人们的阅读行为提供了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有声阅读与原始有声语言传播存在根本区别,通过移动互联和数字技术,有声阅读保留了文字符号系统赋予阅读者的大部分控制和调节主动权,如反复阅读、选择自主、快慢自主、时空自由等,同时又将有声语言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特征优势重新接纳进来。因此,有声阅读并非从文字符号系统的二维平面传播,倒退回有声语言的一维线性传播,而恰恰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一次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或许,文字阅读经由数字化服务的有声阅读,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可能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当然,无论未来的数字阅读走向何处,传统的纸质阅读都会相随相伴。未来的阅读社会,必然是不同阅读形态相互叠加下的学习型社会;未来的书香中国,将呈现数智赋能与纸韵墨香相互辉映下的全民阅读氛围。

(摘编自杨凤《从纸读”“屏读听读:未来我们可能会怎样阅读》)

材料三:

从竹简、丝帛、纸张,到如今的手机、电脑等,载体不断创新,阅读绵延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同、方法各异,所获也各有不同。简单地看,阅读方法就是两种:浅阅读和深阅读。浅阅读一般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或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深阅读则是为了掌握系统化知识,或完整地领会一种理念,能用其分析人生、社会乃至国家、世界中的重大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们上网多以阅读新闹、观看视频为主,且娱乐化、碎片化特征明显,深阅读、经典阅读行为占比还不高。也因此,有人将数字阅读等同于碎片化阅读、浅阅读,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结论。事实上,数字阅读与深度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关键要看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让我们积极拥抱数字阅读,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实现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平衡,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依托与补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现代生活理念。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数字阅读时代更要倡导深阅读》)

1.下列对“数字阅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电子书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可以成为“移动的图书馆”。
B.数字阅读满足了人们碎片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也带来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各种争论和担忧。
C.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数字化阅读的进一步兴盛,人们对传统的纸质阅读的兴趣将逐渐淡化,纸质阅读的作用逐渐变小。
D.数字阅读不等同于浅阅读,它与深阅读并不当然是一对矛盾体,阅读的深与浅取决于读者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技赋能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体验将会变得更加立体,人机互动性更强、沉浸感更足。
B.从“纸读”到“屏读”再到“听读”,有声阅读已成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全民阅读新形态。
C.有声阅读是数字阅读形态对自身功能的重要拓展,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在数字空间的继续延伸。
D.未来的数字阅读将最终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视听阅读,成为未来占据先导地位的阅读新形态。
3.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中“深阅读”观点的一项是(     
A.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太平御览》
B.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C.(萧纲)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梁书·简文帝纪》
D.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晋书·车胤传》
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概括有声阅读的优点。
5.学校决定开展以“数字赋能与纸韵墨香”为主题的阅读探讨活动,请根据材料内容,对如何阅读提出你的建议。
2024-03-2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回顾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文教昌明、文艺繁荣,是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当前,以文艺事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新一轮大国综合国力博弈的标配。美国2017年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美国影响力”“捍卫美国价值观,面对西方文化大国的文化输出,进一步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中国文艺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创造能够生动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进程、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文艺作品,是中国式文艺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使命。《人世间》等文学作品书写了新时代的恢宏史诗;《觉醒年代》《大决战》等优秀影视作品实现了艺术价值和票房口碑的双丰收;《国家宝藏》等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引发国学热潮。以上文艺实践的成功,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良好根基。

就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而言,新时代呼唤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文艺作品,也急需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的文艺批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是否涌现了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而好作品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文艺批评。

就文艺教育和文艺普及而言,新时代呼唤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也需要全社会文明程度、审美能力的提升。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相较于以色列(人均60本)、美国(人均40本)等文化强国的人均阅读量,我国国民的阅读习惯养成仍然任重道远。

就文艺工作队伍而言,一支创作力旺盛、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国家经典文艺形象的保证。毋庸讳言,当前一些文艺队伍青黄不接、良莠不齐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文艺协会脱离群众、争名夺利的现象时有发生,三俗乱象、饭圈文化失德艺人影响了文艺工作队伍的整体形象,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力戒浮躁、媚俗和急功近利思想。

(摘编自冯海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维度》)

材料二: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古已有之的历史规律。新时代的文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个是历史的维度。在寻找中国崛起背后支撑因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得到重新认识,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中国人重新验证了中华优秀传统带来的巨大优势。这种优势决定了新时代的文艺在面对过去的时候应如何延续我们的优秀传统,使之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底色和背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而面向未来,新时代的文艺需要把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传统优势转化为当下推陈出新的创作动力,让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创造具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和思想穿透力。

第二个是现实的维度。新时代的文艺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就必须及时捕捉时代发展的脉息,发现时代进步的趋势。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应当聆听时代前行的声音,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体味人民大众内心的渴求、焦虑和企盼。

第三个是世界的维度。人类正处在全球化时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播,决定了任何国家的文化艺术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中国文艺必须融入人类共同审美创造的洪流,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和追求。面向世界的中国文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如何去表达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另一方面是如何让中国文艺真正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来了解中国。

第四个是自我的维度。文艺要遵从创作者自身的感受,要张扬个性、尊重个性,追求独特的个性化表达。伟大的艺术总是来自伟大的灵魂,削平个性的文化永远都是平庸而苍白的。只有个性化的、有表现力的、独特的文艺创造,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走进大众的内心。

这样的四个维度,可以把历史的纵深感和当下生活的鲜活质感、把国际的视野和我们内心的感悟融为一体,有助于当代文艺创作走出简单的模拟古人或抄袭洋人的老路,闯出一条真诚而扎实地融入时代、表达时代的新路。

(摘编自云德《新时代文艺的四个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B.材料一中引用诗句“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形象地阐明了文艺实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与时俱进的道理。
C.从历史维度看,新时代的文艺应当延续我们的优秀传统,回应社会进步的呼声,反映民族精神的肌理。
D.真正的文艺要遵从创作者自身的感受,体现个性化表达,这样才能够真正切入时代,走进大众的内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强盛的“标配”。
B.文艺批评要激浊扬清,要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明立场,这对创作优秀的时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C.一支优秀的文艺工作队伍,是塑造经典文艺的保证,而一些人的“失德”行为,会影响队伍的整体形象。
D.全球化时代,中国文艺必须融入人类共同审美创造的洪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自己的唯一标准。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国影响力”的一项是(     
A.据统计,2020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202部7476集,年产量高居世界第一,生产电影650部,排名世界第二。
B.唐代文化在兴盛后日渐东传,其中包括亚非与部分欧洲国家,传播内容涉及宗教、建筑、科教等各个领域,其制度思想也给西方各国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C.数据显示,我国某短视频社交平台目前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0亿活跃用户,2022年3月份,其下载量超过6300万。
D.浙江中医药大学编排的原创话剧《大医精诚·寻找孙思邈》首次公演,展现了新一代中医药学子对“大医精诚”精神的探寻、传承和弘扬。
4.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艺的要求,材料一提出了哪些观点?请予以概括。
5.从材料二的现实维度角度分析小说《哦,香雪》创作的成功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非常重视革命理论。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所以重要,就是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又能正确指导实践,而理论到底是不是正确地指导了实践以及怎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不掌握这个精神实质,那是不可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的。

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我们说,是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批判修正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我们论证的根据。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只有从实践经验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我们的批判只有结合大量的事实分析,才有说服力。不研究实践经验,不从实践经验出发,是不能最终驳倒修正主义的。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把理论推向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概括是否正确由什么来检验呢?只能用实践来检验。

毛主席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97页)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摘编自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

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除此之外,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他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置于最高层次,使成为检验的标准。

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于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了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形成了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之中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

到了近代,知行合一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

新时期,我们更是大力提倡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强调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观的历史流变,到新时代对于知行观内涵的注解,我们发现,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切实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理论为旗帜,以实践为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才能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

(摘编自2019年7月17日《光明日报》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能够指导实践,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且对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
B.材料一既有哲学理论的高度又有典型文献的支撑,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形成了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C.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重“行”的传统,荀子把“行”置于最高层次,并把它作为检验“知”的标准。
D.材料二中采取了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知”“行”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层次的阐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掌握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了实践、理论离不开实践检验的精神,就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
B.只有实践可以起到检验真理作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成功了,其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C.宋明理学家经由对“知”“行”的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的不断讨论,最后在二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D.“知行合一”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发生质的改变,在新时代被赋予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涵,焕发出蓬勃生机。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撑“知行合一”观点的一项是(     
A.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B.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C.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
D.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特点。
5.“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用实践的眼光看问题,促进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公认的一个行为准则;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