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时评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时,谁也不能无视河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往往是决定性的。我们固然可以在河流流域以外的地方发现早期文明,但只有形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先民无论是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从事狩猎、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适合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村落,发展为城市。在生产力低下、地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要在陆地上作长途迁移是相当困难的,顺河流而下却要方便得多,并且不会迷失方向,便于保持与原地的联系,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最有效的手段。溯流而上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往往是一个群体、一种文明从下游向中游、上游延伸的主要途径。

河流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得益彰,离开了河流文明,海洋文明就会缺乏具体的内容,其影响的范围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在现代机械交通工具问世之前,人类在海洋的运动速度和活动范围都相当有限,而且有很大的风险,远不如在河流活动那样顺畅安全。如果海洋不能通向其他文明,或者离其他文明太远,海洋就不具有传播文明的优势,地球上滨海地区很多,大多数地方并没有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

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古代文明如满天星斗,遍布中国各地,但这些文明大多没有延续到今天,不是中断了,迁移了,消失了,就是被来自黄河流域的文明所融合,所替代。这是由于形成和发展于黄河中下游的文明具有巨大的优势,较早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而这一优势的物质基础正是黄河中下游的特殊地理条件。黄土冲积平原最适合早期的农耕,当时气候温和湿润,黄河及其支流水量充沛,使华夏诸族得以拥有东亚最大的农业区,形成了最发达的文化。

当然,河流总会决溢泛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水上运输也有风涛之虞,免不了会有人葬身鱼腹。各个民族几乎都有洪水、水神、治水英雄的古老传说,还有大量防洪、治水的历史记载。另一方面,就像尼罗河每年的泛滥给埃及农民带来下一年的丰收一样,黄河挟带的泥沙也是两岸大量农田的基础。在人口稀少的古代,黄河下游没有堤岸约束,河道摆动,泛滥无常,先民也相应采用休耕轮作,充分利用淤泥形成的肥力。

人类或为了生存的必需,或由于愚昧无知,或陶醉于自身“征服自然”的能力,曾经向河流过度的索取,如盲目扩大灌溉面积,无节制地使用河水,破坏流域的植被,污染水源和河床,任意建造水利设施或开辟航道,随意改变流向或流量,用耕地或堤坝限制河道,诸如此类,在破坏、影响河流的生命力的同时,也给人类本身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或加快了河流文明的衰落。这类惨痛的教训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类的重视和思考,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人类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具体途径。

(摘编自葛剑雄《水文明与水文化》)

材料二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与文化特质,是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2023年11月25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九省(区)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开播。节目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读黄河文化,全面展现大河之治、大河之美、大河之要、大河之魂,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强化主题设计,每期聚焦一个沿黄省份,通过答题比拼、人物故事、嘉宾解读、现场展演、实地探访等深入挖掘沿黄各省(区)的地域特色文化,邀请文化学者对黄河文化进行解读,展现沿黄九省(区)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以及新时代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多源性、多样性、互鉴性,生动诠释黄河的多彩与多元。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节目首创全流程、全沉浸式虚拟拍摄,将高精度XR(拓展现实)录制专用屏幕与普通屏幕无缝衔接,通过与虚拟服务器搭配做到拍摄色彩高度还原,摄像空间及艺术表现空间、想象空间都得到无限拓展。让“行走大河上下”从一句节目口号变成可视可感的场景,让厚重的黄河文化也展现出青春时尚的一面,赢得了年轻受众的喜爱。

《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组合出击,打造立体互联、全网覆盖的宣传矩阵。“可可西里巡护员说希望能活到45岁”“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千名民间艺人绣64米长黄河衣裳"等节目短视频及话题引发全网热议,多个节目视频被新华社、环球时报等政务号、媒体号转发推荐。截至2023年12月9日,节目主话题在微博、抖音双平台阅读量已超5亿,全网收获热搜热榜360多个。

(摘编自王忠《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远离河流的早期文明无法产生重大影响。
B.顺流而下和溯流而上是人类辨识方向、拓展生存空间、延伸文明的重要途径。
C.很多滨海地区未能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是因为缺少现代机械交通工具。
D.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水源和物资,而且也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
B.人类对河流进行干涉与改造,破坏了河流的生命力,加剧了河流文明的衰落。
C.黄河决溢泛滥给先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地理条件。
D.借用现代先进技术和融媒体讲述黄河故事,能更好地吸引青年群体关注黄河文化。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黄河等,都孕育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明。
B.历史上,在尼罗河下游和地中海沿岸,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多种文明交相辉映。
C.中国有近2万公里的海岸线,但考古证明,在古代沿海地区未出现有重大影响的文明。
D.10世纪后,长江流域的环境优势得到发挥,长江文明的发达程度逐渐胜过黄河文明。
4.请简要说明《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海报的主体元素。

5.假如你是《黄河文化大会》节目组的记者,来沿黄地区针对黄河文化进行采访,请你从水利专家、历史学家、渔民、农民、学生中选定一位访谈对象,拟写一份访谈提纲。
2024-03-24更新 | 2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