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多发高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牵头研究起草,广泛听取地方以及专家意见,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反复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2年9月2日通过,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系统、完备规范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法律,是党中央部署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标志性成果。该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加强追赃挽损,完善涉案资金处置制度,及时返还被害人的合法财产。针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专门立法,可以全面提升电信网络安全防范性,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做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立法工作的。
2024-01-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虽是虚拟空间,但绝非法外之地!让网暴者受到应有法律制裁,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净化网络生态,是回应社会关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维护网络秩序;要求准确适用法律,针对网络暴力的不同行为方式,分别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促进对网络暴力的多元共治,夯实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不断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维护公民权益,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材料二   以下为《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部分内容。

实施网络侮辱、诽谤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余卯一队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①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②随意以普通公众为侵害对象,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引发大量低俗、恶意评论,严重破坏网络秩序,社会影响恶劣的;

③侮辱、诽谤多人或者多次散布侮辱、诽谤信息,社会影响恶劣的;

④组织、指使人员在多个网络平台大量散布侮辱、诽谤信息,社会影响恶劣的;

⑤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形。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的价值所在。
(2)拒绝网络暴力,从我做起。为增强法治意识。某班拟召开以“恪守法律底线,拒绝网络暴力”为主题的班会。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围绕主题,自拟标题;②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150字左右。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方组织法是关于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工作制度的基本法律,1979年7月公布施行,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15年先后作了五次修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人大工作和地方组织法修改完善工作,2021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启动地方组织法第六次修改工作。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作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修改后的宪法有关规定精神,认真梳理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议案、建议、提案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研究拟出地方组织法修正草案初稿。修订过程中,全国人大法工委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听取中央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到地方反复调研,了解地方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经过两次会议审议和多次修改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正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本次修改幅度大、分量重,修改后的法律由69条变为90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总则,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地方组织法的修订是如何实现科学立法的。
2024-01-02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2014年4月,习近平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2015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此后,《网络安全法》《核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相继颁布实施,国家安全领域法治化进程加速推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专章,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筑牢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十年来,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

5 . 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以下简称《反间谍法》)正式施行。同学们围绕“从《反间谍法》修订看科学立法”议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结合同学们的分享,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反间谍法》的修订是如何实现良法之治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等地设立首批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自此,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草案的立项、起草、调研、宣传等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都通过立法联系点听取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

6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22个,涉及21个省(区、市),带动各地建成基层立法联系点4700余个。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直达国家立法机关,保障了国家立法直接反映和体现民情、民意、民智、民心,真正实现立法由人民参与,法律由人民制定,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在制定该法律过程中,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地融入到法制建设中,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因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头系着基层群众,是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的重要载体。

2023年7月上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发挥“直通车”作用,以“五村九联”形式,面向全社会征求各界人士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见建议,让征询的触角延伸到长三角、扩大到各部门、纵深至各层级,以法治方式护航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立法工作“飞入寻常百姓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昆山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如何护航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制定。
2023-11-22更新 | 32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一模政治变式训练之政治与法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识产权本质上属于知识财产的私有权利形态,具备专有性、地域性与时间性的法律特征。知识产权最大的特征在于无形性,因此需要通过界定权利人、明确权利行使的地域范围与时间限制、提供权利保护等方式,形成对权利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限制和排除竞争的案例并不罕见。为此,国家出台了法律予以规制。

《反垄断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法治化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知识产权整体质量效益还不够高,知识产权行业监管水平仍有待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还需要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我国应怎样运用法治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及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化。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全面构筑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生态环境立法方面,我国通过加强环境立法,落实中央生态文明改革的部署,使改革举措于法有据。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家层面的生态环保法律得到了全面的重构。同时,我国环境司法体制、机制加速改革,推动出台一系列重要司法解释和政策,织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我国还积极推进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强化环境行政执法手段,常态化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材料二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的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以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的。
(2)结合材料二,请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说明材料中建设“美丽中国”做法的合理性。
2023-10-2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形势的变化发展,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新主体新行为新危害日益多元,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各类间谍情报活动的主体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广泛、目标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隐蔽。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2023年7月1日,新修订的反间谍法正式施行。反间谍法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规范和保障反间谍斗争的专门法律,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次修订《反间谍法》的工作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将党中央对反间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国家意志,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行反间谍法实施中存在的间谍行为范围较窄、安全防范制度不健全、行政执法赋权不足等重点难点问题,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妥善处理赋权与限权的关系,加强反间谍工作,同时注重对行使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我国反间谍工作实践,做好相关法律衔接,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反间谍法律制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的修订是如何坚持科学立法的。

2023-10-23更新 | 17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一模政治变式训练之政治与法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