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全国人大代表充分审议和讨论的基础上,2024年3月11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1.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决定;

3.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批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4.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批准2024年中央预算;

5.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6.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7.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材料二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律案34件,通过其中21件,2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0多万条。

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全面发挥宪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每一个立法环节都把好宪法关。统筹立改废释纂,坚持时、度、效相统一,在立项、起草、审议、表决等各环节把好质量关,保证立法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

(1)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
(2)结合材料,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提高立法质量的。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黄河立法工作,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是以法律形式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2年10月3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水利部将加快制定黄河保护法相关配套制度,完善流域水利制度标准体系,并加快构建黄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2023年6月下旬,甘肃省首例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行政处罚案件在庆阳市庆城县结案,执法部门责令违法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河道原状,足额缴纳罚款。当事人对非法垫地侵占河道的行为进行了深刻悔过。

材料二   近年来,甘肃省着力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取得实效:开展炳灵寺石窟等10余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工程,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有效改善了黄河文物的保存状况;推动黄河文化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实施马家窑遗址等10处史前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和永泰城址等34处黄河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致力于打造黄河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创排反映黄河文化的精品剧目和大型综艺节目,举办系列惠民精品演出,打造丰盛的黄河文化盛宴;致力于打响黄河旅游主题形象品牌,着力打响“天下黄河第一弯”等黄河旅游主题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在法治轨道上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说明甘肃省是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黄河流域生态和文化保护的相关措施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等地设立首批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自此,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草案的立项、起草、调研、宣传等立法全过程、各环节,都通过立法联系点听取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意见建议。

6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22个,涉及21个省(区、市),带动各地建成基层立法联系点4700余个。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直达国家立法机关,保障了国家立法直接反映和体现民情、民意、民智、民心,真正实现立法由人民参与,法律由人民制定,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立法为民理念,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一大批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利益的法律相继出台。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的修订等,坚决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民法典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事权利,守护人民福祉;高空抛物坠物、冒名顶替上大学等入刑,有力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等,助力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计划围绕加强民生领域立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修改职业教育法、体育法、学位条例、文物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学前教育法、社会救助法等。

要坚持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回应人民群众对立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我国新时代立法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