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封建制生产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9 道试题
1 .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图为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是夏商周时期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之一。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B.统治阶级以收取地租作为主要的剥削方式
C.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已经产生D.人们当时使用的主要的生产工具是新石器
2 .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的古诗《蜂》描写了世道不公,有人辛苦劳作却不得温饱,有人却坐享其成、不劳而获。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B.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C.封建君主专制D.农民处于社会生活最底层
3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首古诗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生动贴切的对比,鲜明深刻地揭示了农夫和公子王孙不同的生活状况和不同的思想感情。究其原因在于(     
①农民完全失去土地,在地主的强制下劳动
②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地主阶级主要以收取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在《红楼梦》里,甄士隐是一位地主,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他能过上神仙似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一笔丰厚的、源源不断的田庄上的地租收入。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地租是农民受剥削的一种方式
②地主榨取了农民创造的所有财富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其产生的基础
④抗租抗税运动成为农民反抗的最高形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2-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5 . 某校高一(1)班同学围绕“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主题展开讨论,以下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观点:

原始社会末期,土地私有化、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奴隶受雇于奴隶主,只拥有少量生活资料。

相对于奴隶,封建社会的农民拥有充分的自由,还拥有少量劳动工具和土地。

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

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
6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代张养浩的经典名句,一语道破了古代封建社会百姓的生活状态: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诗句中的百姓之苦缘于(     )
①封建制国家的发展主要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目的
②地主占有全部土地迫使百姓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
③封建社会中的百姓即使是生逢盛世也无法幸福生活
④等级制度森严使百姓一直在痛苦的生活状态中挣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 .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十多年的变法成果使秦国社会“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也使得民众富足起来,家给人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看,秦国的变法(     
①使秦国民众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
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具体体现
③让土地变成私有财产,使私有制在秦国得以真正确立
④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面对混乱的社会,先秦诸子给出了不同的社会构想方案。孔子希望施行仁爱,维护礼乐制度,从而恢复西周的王道和王政;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墨子则认为尧舜时代是最好的时代;韩非子则认为应该建立以君主为核心的专制社会。从社会形态角度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孔子的理想社会里,主要生产者有一定生产资料
②老子的理想社会里,人类迈进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③墨子的理想社会里,存在着平等互助的劳动关系
④韩非子的理想社会里,农民依附于地主并受其剥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某班学生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进行探究学习,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历史场景。对此排序正确的是(       
①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行驶在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上,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②古书记载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刻于甲骨上
③考古学者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了最早石制工具,其典型的石器是用砾石打制的砍砸器
④历史学者在敦煌、榆林石窟的众多的壁画中发现有“牛耕图”,多数为二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
A.③—②—④—①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D.②—③—④—①
10 .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改革地制,使农民进一步摆脱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相适应的井田制(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的束缚。以家为单位,“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农民小土地所有制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大显著特征。这说明(       
A.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
B.井田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生产关系全面施行
C.农民小土地所有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土地生产资料由国有转归家庭私有,标志着私有制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