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推进科学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 道试题
1 . 民法典草案在编纂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充分保障公民建言献策、表达主张的民主参与权利。据悉,全国人大常委会每次审议后均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总共有425600余人参与,提出的意见总数达到102万条,公众关注热度空前。这表明(     
①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②公民的参与有利于促进良法善治
③国家尊重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立法权
④法律的制定必须体现全体公民的意志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2-04-29更新 | 507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政治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必修3)必修3 综合检测(B卷提升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砥砺新作为。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数据安全法、反外国制裁法等法律,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反垄断法等法律,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在起草、审议法律草案过程中,多方面调研、多轮次座谈、多方面论证并通过中国人大网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听取和审议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保、知识产权审判、控告申诉检察等10个专项报告,作出“八五”普法决议;针对中医药法、企业破产法等6部法律进行执法检查;审议关于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检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后开展2次专题询问;推动地方人大组织全国人大代表就近参加代表联络站、代表之家和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活动。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是怎样作为的。
3 . 我国法律草案的审议程序从“一审”变为“三审”,从部分法律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到将这一做法常态化,从法律草案审议过程中举行立法听证会到开展法律出台前的“评估”……我国人大立法工作的一系列变化(     )
①坚持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②完善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健全了司法机关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④保障了国家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垃圾分类,立法先行。2019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立法尝试,辽宁省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沈阳、大连、盘锦基本建成分类处理系统,完成垃圾分类地方立法,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家庭进行干、湿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

2020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四章“生活垃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承担生活垃圾产生者责任”。该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并运用依法治国的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如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法治进程。

5 .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材料一   每一部法典的制定都有时代需求和时代准备,民法典也不例外。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几代人的夙愿。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的制定实施。

革命战争

年代

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等方面的法律

新中国

成立后

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有关户籍、合同等方面的一批法令,其发挥了维护社会安定和保障人权的作用

改革开放

以来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相继制定了民法通则、物权法等一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但仍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日益活跃的民事活动对民事法律规范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

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经过长期的酝酿、起草、论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经过数次、多种途径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进一步推动了民事权利的全方位保护

材料二   自2015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以来,代表委员们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民法典草案提出多条修改意见。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综合各方面意见,对草案又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40余处。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和人大代表各行使了哪些职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请你从全民守法角度为民法典的推广和普及提出两条宣传口号。(每条不超过20个字)
6 . 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的编纂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要求,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民法制度的解决方案。《民法典》的编纂(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完善的民主
②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健全了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④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实际,做到了科学、民主立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现行的全国人大组织法实施近40年,一直没有作过修改。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

全国人大组织法的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人民代表“充分发挥在全过程民主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落实依法治国方面的职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完善全国人大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保证全体人民更好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使国家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说明全国人大为何要审议并通过全国人大组织法修正草案。
8 . 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会上强调,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将(     
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法律并加大民主立法的进程
②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并逐步形成党的指导思想
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
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执政
③司法机关要严格司法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依法执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2-03-30更新 | 41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五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政治试题

10 .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施行。谈到两部法律修订把握的思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说,首先,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决策部署;其次,针对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制度设计和措施安排;再次,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最大可能地提供法治保障。关于两部法律修订的亮点,郭林茂指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内容有所增加,由72条增加到132条,在结构上增加了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两个专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概念,健全预防和矫治教育的措施……同时,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网络产品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司法机关等各个主体应当承担的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1)根据两部法律修订的思路和亮点,谈谈如何推进法律的完善,科学立法?
(2)校园欺凌频发是两部法律修订的重要原因。如何防备校园欺凌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请就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从学校的角度,谈谈你的建议,至少两条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