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49 道试题
1 . 一些自媒体野蛮生长,种种乱象触目惊心。有的以解构历史、抹黑英雄为“能事”,靠诋毁英烈博眼球;有的以谣获利、以假吸睛,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蹭热度”“搅浑水”,靠传播虚假信息寻找“商机”;有的大搞“黑公关”,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行敲诈勒索之实;有的肆意传播低俗色情信息,宣扬错误价值观念,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这些不良现象,违背公序良俗,突破法律底线,成为网络生态的重要“污染源”,社会公众对此反映强烈。上述材料警示我们(       
①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④大力宣传先进文化,弱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0-11-26更新 | 319次组卷 | 7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人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力提升)
2 . 近年来,两岸关系再次遭遇逆风,但祖国大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维护增进同胞利益福祉,有力引领两岸关系踏浪前行。这反映(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文以载道是唐宋古文运动时期提出的命题。唐代的古文运动把“文以明道”作为理论纲领,北宋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命题(       
①表明“道”在世界文学中最具优势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能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④旨在传承和解释中国人的“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 . 曾经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图片中,杜甫时而肩扛机枪,时而脚踏摩托……这引发了网络热议和“集体围观”。对这一文化恶搞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①它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创作要注意把握尺度,尊重传统文化   
④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出现文化恶搞现象的重要原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0-11-25更新 | 171次组卷 | 8卷引用:《单元测试定心卷》人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力提升)

5 .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为了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和先锋,党和人民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们颁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他们的英勇表现和感人事迹可歌可泣、催人奋进,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回答问题:
(1)这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英雄和先锋们集中体现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2)表彰这些英雄和先锋人物对建设文化强国有何意义?
6 .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清末爱国志士的诗作,说明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出的民族精神,早就嵌入国人心灵深处,走向未来。民族精神能嵌入国人心灵深处是基于(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全过程
③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0-11-24更新 | 28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测试B卷
7 .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强调,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提出这一要求是因为(       
①先进文化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②理想信念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优秀文化能够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④文化反映政治,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环境变好了,开放区域扩大了,文化活动增加了。根据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故宫工作人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创新,使故宫文化产品逐渐变成了“网红”。这说明(       )
①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因素
③传统文化可与当代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对接
④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0-11-24更新 | 74次组卷 | 29卷引用:统编版2019 必修4 :第三单元综合把关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5月28日,凝聚新中国几代人夙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终于在万众瞩目中诞生。

中国民法典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集大成者。在民法典第一条明确了立法目的和宗旨:“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法典直接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个关键词,包括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法典》立法目的之一,这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立法史上的一个创举。在“法典”名义的立法中,这是第一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的核心和灵魂写入立法宗旨,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中的重要意义。
10 . 2020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落实这一要求(       
①需要在我国多元意识形态中抓住主流思想
②需要推动我国文化跻身于世界文化强国
③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④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又要立足实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