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运用技术手段让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文化意象,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一时火爆海内外。这表明(     
①科技推动了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变革
②文化的创新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基
③每个民族都应认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
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 .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人人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具有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等特点
B.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的精神标识
C.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创造出来的
D.注重吸收和借鉴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
3 . 2022年1月,习近平在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发表讲话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强调是基于(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文化遗产是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③文化保护能够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相融合
④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要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必须(   
A.坚持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通过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坚持“守旧主义”,留住历史文脉D.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5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多措并举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传递好中国声音,向海外受众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①是展现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要加强文化建设,强化各国对中华文化认同
③要坚持文化平等原则,推进文化交流融合
④需创新传播内容和手段,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材料表明(     
①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复古主义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要争取获得其他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④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烈日下,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200多公里处的科潘遗址,中国考古队正在丛林中工作。随着考古挖掘进程的深入,珍贵文物不断出土,玛雅古城科潘的兴衰之谜被一点点揭开。为什么要万里迢迢跑到这里来?考古队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李新伟从泥土里挖出一件羽蛇神头像,对记者说:“中华文明和玛雅文明都是世界古老文明的典型代表,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处。通过欣赏其他文明之美,能更深刻感知我们中华文明的独特灿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解密玛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类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考古学者积极参与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中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处理中外文化间的关系。
2022-03-01更新 | 33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8 .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考察朱熹园、八廓街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表明(     
①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②赓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
④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 . 在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背景下,国际奥委会倡导超越国别,种族、意识形态分歧,将保持了百年的奥林匹克格言更新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更团结,不仅是奥运精神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最可贵的体现,更蕴含着人类向往更美好明天的共情。这表明(       
①奥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规定了奥运发展的进程和趋势
②奥林匹克格言的更新契合了世界发展的需要并日益深入人心
③奥运文化的传播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
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体现着人类进步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当人面桃花邂逅了白马王子,那是怎样的吸引?当古典灯笼辉映夜礼服佳人,那又是怎样的夺目?长久以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画面总惊艳我们的视觉,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两极艺术组合的无穷魅力。这充分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
④文化交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