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4 道试题
1 . 2022年央视春晚上,人们再一次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博美学的现象级“出圈”。舞蹈史诗《只此青绿》创造性转化了《千里江山图》,虽是今人视角,但完全映照古意。舞者一呼一吸、一颦一笑间勾勒出的层峦叠嶂、水榭亭台,无不浸透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唤醒了本就流淌在中国人身体里一脉相承的文化血液,带领观众找回了陌生的文化“熟悉感”。《只此青绿》的“出圈”主要得益于(     
①将东西方文化完美融合,以时尚之美让传统文化成功“破浪出圈”
②将传媒作为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根本途径,赋予艺术作品新的活力
③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观众文化共鸣,体现“文化立魂”
④从古老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展现鼎立潮头的文化自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我国春节联欢晚会已走过四十个年头。回答下列小题。

1.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推出“竖屏看春晚”,为受众提供全新的视觉体验。系统以轻量化、全IP部署实现高清、4K新媒体信号现场混合制作播出,以及横屏、竖屏的统一切换,实现春晚“跨屏”直播新样态,让观众用最舒服的姿态随时随地看春晚。“春晚”直播新样态表明(     
①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产品的供给应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③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传播途径的根本变革
④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形式在创新中日益得到丰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从哲学角度看,“春晚”直播新样态体现了(     
①根据观众需要建立事物间的多样联系
②事物在自我“扬弃”中实现前进和上升
③系统优化能实现各个要素功能最大化
④以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价值立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2021年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百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辉煌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这表明(     
①考古发现展示文明成就,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考古实践激发保护热情,开辟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③考古成就承载人文精神,展现人类文明多样色彩
④考古探索揭示灿烂历史,描绘中华文化发展轨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2022年2月4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取代传统的阿拉伯数字方式,变身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器”,从“雨水”开始一路倒数最终行至“立春”,每一个节气的背后都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老诗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中华文化用它的极致浪漫点燃了国人浓浓的文化自豪,同时惊艳了全世界。由此可见(     
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一定能得到世界认可
②优秀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③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2021年11月12日,巴拿马政府宣布,从2022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巴拿马全国性节日,并将春节庆祝活动融入巴拿马的国际旅游推介计划。中国驻巴拿马大使表示,春节是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在中国境外的庆祝活动也与日俱增。春节庆祝活动在中国境外的增加(     
①根本原因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
②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④能够扩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2022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情感的古今交融,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获得海内外好评。这说明(     
①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源泉
②不同国家的人民具有共同的人文情怀
③传承民族特色的作品更能唤起人们情感共鸣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发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⑧④
2022-04-07更新 | 195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政治
7 . 100多年前,编结之法由欧洲大陆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沿海城市,中国匠人将之融入本土传统结绳技法,变换出不同的针织手法和样式。经代代流传后,许多丰富多彩的编结技艺得以融汇发展。由此,海派绒线编结技艺渐渐自成一家,并于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形成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中西方文化融合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编结技艺创新植根于外来优秀文化之中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长期以来,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医药常常在世界上被误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专家从古代经典名方中汲取精华,结合临床诊疗的经验,迅速提出了中医方案,并且在临床中不断优化……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良好的医治效果。国际社会对于中医药参与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与认可也与日俱增。加拿大《环球邮报》的报道援引德国病毒学家因德里希·奇纳特尔的分析指出,武汉建议使用中医药“是有道理的”,“在西方医学中,我们的药物仅能攻击一个具体目标。而用中医疗法,则可以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事实证明,中医和西医是并肩作战的“队友”而不是“对手”。经过助力全球抗疫,中医药的价值将不证自明,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道路也将越走越自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中医药学逐步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给我们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章程》申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他人习俗和生活方式的互不了解是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猜疑和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冲突都有其文化层面的因素。因此,为了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必要开展公开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社会、智力、情感、道德以及精神等方面,文化多样性都是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还影响着我们和自然环境的关系。5月21日是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重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亲自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华文明不断与世界其他文明在交流对话中展现和合之美,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5大危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10月14日至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论坛。与会人士围绕“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携手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努力达成公约,提出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有关的知识,说明重视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2022-03-30更新 | 382次组卷 | 6卷引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检验卷政治试题
10 .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美学的奇妙结合。倒计时的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大雪花中各个国家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凝聚“一起”向未来,展示着中国人民对祖国强大、民族振兴世界和平的希冀。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表明(     
①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上
③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