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从古代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影响深远,到良渚古城、三星堆遗址、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举世闻名,中华文明璀璨夺目、历久弥新。加强对中国文明历史的研究有利于(     
①丰富我们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认知
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2-11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文科)
2 . 春华秋实,馥郁芬芳。石榴,樱桃,丝瓜,竹子,奇石,一只蝈蝈在收获的时节四处觅食……这一切,呈现于“工笔”和“写意”兼具的水墨画中,再辅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悠扬乐器声,中国式的画意诗情“扑面而来”。这是亮相2022年服贸会首钢展区的全球首部8K中国水墨动画影片,推出后在国际上引起关注,成为中国动画时隔三十余年再次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的作品。这部作品的成果体现了(       
①中国动画影片具有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能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界的影响力增强
④打造典型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追求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 .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说明(     
①中华文明不断绘就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②类似的生产实践决定各国文化能吸收彼此共同基因
③极大的包容性是铸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因素
④各国通过交流互鉴可在自身文化中消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先民们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运行规律,直观反映四季变化。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借力世界盛会大舞台,一跃成为“中国式浪漫”的代名词之一,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圈”奠定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一定冲击。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请就如何传承节气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两条建议。
5 . 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3名航天员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介绍植物生长研究项目,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天空课堂”活动(       
①旨在普及航天知识,引领青少年追逐航天梦想          
②获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文化传播方式变革
③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与创新发展          
④发挥了教育传递、沟通、共享文化的独特功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 . 2022年以来,中央宣传部先后向全社会发布了“最美基层民警”“最美铁路人”“最美巾帼奋斗者”“最美职工”“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最美家庭”先进事迹,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医生”“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学习宣传活动,“最美”事迹和人物彰显大爱、激扬正气,让人感动。这启示我们应该(     
①知行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吸收外来,遵循人类普世价值
③贵义贱利,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崇德尚义,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2021年“中国旅游文化周”以宣传推介“美丽中国”形象为主题,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平台,线上线下联动,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和旅游魅力。该活动旨在(     
①搭建互学互鉴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
②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实现新时代的跨越发展
③借鉴国外国际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8 . 中国人讲究常回家看看操劳一生的“空巢老人”;但是,欧洲有一项研究得出结论:父母很享受子女离家后的独立生活,成年子女“回巢”对他们的退休生活是一种侵扰。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不同文化背景对东、西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具有共性
④东、西方人对“空巢”与“回巢”的态度各有特殊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9 . 2022年5月9日,主题为“七彩云南·世界共享”的2022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拉开帷幕。云南艺术家以“云端”方式呈现了歌曲、民族舞蹈等精彩节目,展示出的中华文化的丰富和深邃内涵。这有利于(     
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②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注入新动力
③展现各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中外文化融合
④展示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增强世界对其的认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 .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习近平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共有110多项精彩活动。来自于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全方位,多方面,深入报道,充分展示亚洲文明的多彩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现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大会让亚洲各国文明齐聚一堂,同时也成为亚洲各国深度了解中国文明的重要窗口。这场文明对话,既包括国家外交行动的宏大篇章,也深入百姓生活的细微肌理,更激荡起思想的共振和鸣,凝聚起命运与共的强烈共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相关知识,分析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对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