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生活(人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近年来,某县着力抓好古城保护与利用,通过出台古城保护条例和规划、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举办名城保护日系列活动等措施,持续打造“历史、客家、红色、生态”四位一体的文化品牌,实现了名城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双赢局面,形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该县这一系列举措的成功说明(     
①领导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②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
③制定发展政策一定要立足实际、抓住重点
④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已是历史的必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1-1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2 . 科技伦理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面对当前最新一轮科技变革,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如何确保这些技术尽可能不侵害个体、群体权利,确保科技向善至关重要。之所以重视科技伦理是因为(     
①防控科技伦理风险可以直接推动科技革新
②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伦理提供道德支撑
③科技伦理水平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同步提高
④违背科技伦理的活动会阻碍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1-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3 . 舞剧《朱鹮》是一部纯美的舞剧,该剧整体上采用中国古典舞的现代表现方式,通过舞蹈演员曼妙的肢体语汇,展示朱鹮最具代表的“涉”、“栖”、“翔”三种优雅的动作姿态,辅以唯美恬静的舞台布景和优美感人的音乐,将人们感到紧迫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用唯美的舞蹈语言呈现于舞台之上,在欣赏舞蹈本体之美的同时警醒人们对环境的关怀。回答下面小题。



1.舞剧《朱鹮》创作体现的哲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现、感知、模仿朱鹮的形态美,是意识对物质的机械性复制
②艺术家采风、编舞及对朱鹮之美的舞蹈再现,体现了劳动创造美
③从“发现美”到“创造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
④“发现美”是在观念中建立抽象联系,“创造美”是在现实中建立具体联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舞剧《朱鹮》(     
①获得国内外文艺界广泛好评的基础是朱鹮的自然美
②传承中国舞美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说明优秀文化能直接转化成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④以高雅舞蹈形式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挥了优秀作品塑造人的作用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22-05-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推动冰雪运动的宣传、普及和发展,企业积极引入冰雪项目助推冰雪运动,体育明星通过新媒体传播冰雪运动的知识等,极大地促进了冰雪运动的普及。不但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的目标,还带动了冰雪场地设施(冰场、滑雪场)建设及运营、冰雪竞赛表演市场、冰雪旅游业、冰雪装备制造业、冰雪会展新业态(冰雪博览会、交易会、展览会、论坛、峰会)等冰雪产业的发展,也为全民健身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旅游、文化消费成为重要的升级方向,冰雪产业在其中受益匪浅。消费升级的浪潮也将冰雪产业这艘大船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材料表明大力发展冰雪运动有何重要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和“文化的作用”知识,说明文化是如何促进冰雪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的。
2022-03-08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星河灿烂,北斗闪耀。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收官之星”点火升空。北斗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它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全球公共服务产品。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为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37个国家积极与我国签订了合作协议,北斗基础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北斗系统在土地确权、精准农业、智慧施工等方面的作用已在多国得到成功应用。

材料二   与世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服务、向世界开放天宫空间站、为他国提供新冠疫苗……一件件无争的事实都证明,中国人坚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其实,中国人有这种信念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古代墨家“兼爱”思想、儒家“兼济”思想传承和发展的自然结果。


(1)结合材料一和政治生活知识,为当代国际社会中的中国画像。
(2)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021-10-0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   经过近些年的脱贫攻坚,目前,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区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回首脱贫攻坚的历程,“文化扶贫”的经验值得关注。扶贫干部们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发现,有些地区的穷根不在经济而在文化,那里的人们普遍劳动技能单一,缺乏奋斗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往往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并形成文化落后与经济贫穷之间的恶性循环。针对于此,最有效的扶贫方式就是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当地人的综合文化素质,拔掉穷根,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化扶贫”。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扶贫的合理性。
2021-10-0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7 . 自从今年春节《唐宫夜宴》出圈以来,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屡屡登上热搜,这不,9月19日晚播出的《中秋奇妙游》又一次“出圈”,它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所蕴含的团圆和温暖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共鸣。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     
A.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独特包容性
B.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蕴藏着跨越时代的文化亲和力和感染力
D.一经现代化呈现就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8 .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一句句用汉字书写并与抗疫物资随行的中国古诗词,使中国对他国的抗疫捐赠更有温度,将中华民族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精神传统传递给了世界各国人民。在这里(     
①汉字属书写中华文化的工具       ②抗疫物资属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③中国古诗词属中华文化的形式       ④捐赠行为属传播中华文化的手段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10-09更新 | 23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

9 . 材料一   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等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产品大肆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法国为了保卫法兰西文化,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文化发达国家”的战略构想,意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基地。

材料二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联系当前国际竞争的形势,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如何加强文化建设?
2010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10 . 成语“耳濡目染”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潜移默化的特点B.深远持久的特点C.相对独立性的特点D.差异性的特点
2021-09-05更新 | 688次组卷 | 40卷引用:重庆市朝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