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与社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在江苏草莓产区通过逐步推广大棚设施育苗,推行先进育苗技术,有序淘汰“莓农”自留苗,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同时,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加快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草莓贴上独有的“身份标识”。他们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在草莓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灭虫灯、生物碳肥、生物菌剂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说明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重视把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2024-05-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诊断政治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沟溪乡余东村,因画而兴、因画而名,凭借农民画的蓬勃发展,沟溪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画好一幅画】

农民画的发展,在余东村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村中自古多出能工巧匠,工匠们的精工美艺和匠心精神代代相传,为余东农民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业余美术创作学习班的举办,让绘画爱好者的专业能力有了不小提升,也让余东农民画的种子在田间地头发芽。2003年,余东农民画创作协会成立,越来越多的农民画爱好者加入协会,学习创作。这批土生土长的村民从当地民间墙围画、灶头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分,开展农民画创作。“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把卧室当画室,把门板当画板”——当地的顺口溜正是“余东画村”里“乡村毕加索”的生动写照。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用画笔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丰富精神生活的追求。

【建强一个村】

新时代以来,余东农民画与新农村建设一路同行,村里的文化艺术氛围越来越浓郁。余东村用农民画装点村庄,既保留了乡村建筑文化肌理,也促进了文化艺术与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也构建起了一整条以农民画为底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9年的6万元跃升至2022年的112万元,农民画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农民画不仅为余东村注入生机活力,还促进了产业发展、村庄和谐、文明提升,极大增强了乡村凝聚力。

(1)有人认为,农民的实践为农民画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农民画的发展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
(3)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的辩证思维方法,以“乡村毕加索点墨成金,妙笔绘就共富路”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00字左右。
3 . 2023年10月17日,古朴典雅的中国民族器乐《礼尚乐合》拉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的大幕,表达世界各国对“和衷共济、和合共生”高远理想的矢志追求;跨越国界的中外音乐舞蹈表演《美美与共》,让在场贵宾加深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增进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这表明(       
①文化反映一定的政治并对政治予以重要影响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③对各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够促进民心相通
④不同文明的交融同一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20更新 | 638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4年新高考政治【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模拟试题(甘肃专版)06
4 . 某专辑推出之后,便引起轰动。该专辑的旋律都是在我国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不仅有古典诗词的韵味,而且韵律感很强,很接地气,可谓文学与艺术兼备,高雅与通俗共存。该专辑的成功说明(     
①文艺工作者要善于融通古今各种文化资源
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更具魅力
③文艺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同步
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力量源泉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优秀传统文化渲染底色,中国元素在深邃立意上实现纵深表达,尽显国风国潮的意境之美、文化之美、科技之美,激发起中国人内心深处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这体现了(     
①以传统的道德追求解读现代生活
②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现代文明
③文化自信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3-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兰州市高三下学期诊断考试政治试卷
2023高二·全国·专题练习
6 . 从唐服唐妆的“不倒翁小姐姐”到“房谋杜断”的互动新玩法“盛唐密盒”,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之所以能够保持口碑、维持热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立足大唐文化,不断推出颇具特色的文化IP。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越有特色的文化越容易被人们接受
②对优秀传统文化应进行创新性发展
③特色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④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才能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12-27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政治试题
2023高二·全国·专题练习
7 . 歌曲《罗刹海市》脱胎于《聊斋志异》而又区别于原著,受古典文学影响而富有民间色彩,同时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随着歌曲的广泛传唱,蒲松龄故居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由此可见(     
①包容性赋予中华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②要坚持向后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交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是世界上保   存完整、面积较大、种植历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 “茶树自然博物馆”“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千余年来, 这里延续着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 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熟悉茶树生长习性, 在森林中育茶种茶,呈现出“高处是乔木层—中间是茶树等灌木层—地表是草本层”的立体   群落结构,不同古茶林片区间还保留森林,作分隔、防护之用。分布在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 落,共有居民近5000人,传统民居建筑530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321座。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组合与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态系统、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   族文化,共同创造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

2023年9月;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文化价值。
9 . 幽幽书香,百年沧桑。隐匿于云南边陲古镇内的和顺图书馆就像一部古老的史书,触目尽是乡愁,咀嚼全是文化。这座乡村图书馆建馆九十余年,藏书10万多册,其中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内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久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和顺人坚守对文化的执着,谱写出一部边陲古镇的儒雅传奇。和顺人坚守对文化的执着,是因为(       
①优秀文化浸润心灵,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
②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为乡村发展积蓄强大物质力量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促进培育文明乡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0-09更新 | 170次组卷 | 57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六中202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政治试题
10 . 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是一首血脉传承的歌,它能让我们读懂中国。老地名让今天的人们有了触摸历史上多彩自然、文化现象的渠道,那或长或短的名称中蕴藏的正是“何以中国”的密码。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地名文化是增进文化认同的载体       
②地名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       
④地名浓缩历史,承载了一方百姓的乡土情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3-03-30更新 | 197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