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1)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材料一   2023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习近平强调,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材料二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但雷锋这个名字也被某些人利用,杭州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使用雷锋同志姓名开展网络商业宣传,将其付费会员称为“雷锋会员”,将其提供服务的平台称为"雷锋社群”。该公司以"雷锋社群"名义多次举办“创业交会”“电商供应链大会”等商业活动,并以“雷锋社群会费”等名目收取客户费用16笔,金额共计30845元。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涉雷锋同志姓名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判决被告杭州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停止侵害雷锋姓名,并在省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以“弘扬雷锋精神青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知识运用准确、贴切,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100字左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法院对此案作出上述判决的理由。
2023-05-23更新 | 553次组卷 | 6卷引用:政治(天津卷02)
3 . 材料一   近年来,以电子报刊、数字化传媒、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始逐渐发展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体,拓宽了民众的认知视野,激发了民众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成为影响国民向心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使得自由、开放、分享等网络文化深入人心,参与各类热点话题的讨论、传播,也成为了我国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常态。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甄别、筛选能力尚有待提高,很容易在所谓“普世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发展产生质疑和否定的态度,盲目崇尚外来文化,以致形成厚此薄彼的错误观念;一些机构将挖掘新媒体的商业潜力和获取经济效益作为优先考虑项,而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向心力等方面的价值……
因此借助新媒体,引导民众通过对大量时政信息的收集和对比,客观评价我国的发展现状,理性看待中外文明的优缺点,并且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新媒体社会化的关键,培养民众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分析新媒体在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    孔明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近年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生活方式,“新节俭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收入虽然不菲,支出却要精打细算。该消费时消费,该节省时节省。既要将日子过得五彩缤纷,又要摒弃过度的奢华。“新节俭主义”倡导的是理性消费。这个理性,就是根据自己的岗位、收入、情趣、预期等所交织成的“度”。“度”虽然可以打破,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大凡有志者,都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生活之“度”、消费之“度”。有“度”则安,无“度”则乱;有“度”则成,无“度”则败。“度”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 
(2)结合材料二,运用事物发展状态的知识,说明“新节俭主义”倡导理性消费的合理性。
2017-06-1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6月月考政治(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