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节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持续性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指明方向。落实该意见,需要各方努力突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面临的困境,比如有些人劳动观念淡薄,不以为荣反以为耻;社会分工不同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大众的职业偏见;学校教育中存在劳动课程课时难以保障,人才、资金投入有限……只有各方同心合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良好风尚。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
(2)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一论断的合理性。
(3)请你以“如何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新风尚”为主题,从个人或国家的角度写一篇策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00字左右。
2021-04-16更新 | 275次组卷 | 1卷引用:政治-学科网2021年高三3月大联考考后强化卷(新课标Ⅱ卷)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因为工作原因,张某需要经常出差,其夫王某时有不满。后王某以张某不能照顾家庭为由,多次要求其辞职在家,做全职太太。但张某不愿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为此,二人经常吵架,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离婚时,张某以结婚时二人约定王某婚后所购婚房为夫妻共同财产为由,要求分割该房产,遭到王某拒绝。于是张某携相关约定书证,将王某诉至法院。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身关系”角度,简要说明案例中王某存在的过错。
(2)张某的主张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请说明理由。
2023-08-03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综合质量评估试卷
3 . 二、【理论链接】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
1、【经济生活】
一、新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结合材料和自身发展,谈谈青年人如何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1)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
(2)我们要以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3)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尚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植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5)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开放型经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全国力,并且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更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政治生活】
一、走近国际社会
1、国际组织
(1)地位: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分类: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世界性和区域性,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2、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2)解决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出五项原则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5、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决定因素:
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为什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
(2)怎么办?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生活与哲学】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022-01-02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热点10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30周年纪念峰会
4 . 三、【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一、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我国的国家性质?
1)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本质?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中国共产党
1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
1)地位: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性质和宗旨决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3)意义(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地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地爱国统一战线。
③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2)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4、党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生活与哲学】
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
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五、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021-11-0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辛亥革命110周年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因为工作原因,张某需要经常出差,其夫王某时有不满。后王某以张某不能照顾家庭为由,多次要求张某辞职在家,做全职太太。但张某不愿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为此,二人经常吵架,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离婚时,张某以结婚时二人约定王某婚前所购婚房为夫妻共同财产为由,要求分割该房产,遭到王某拒铯。于是张某携相关约定书证,将王某诉至法院。


(1)从人身关系的角度,简要说明案例中王某存在的过错。
(2)你认为张某的主张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吗?请说明理由。
2022-09-22更新 | 464次组卷 | 26卷引用: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单元综合测评2 家庭与婚姻

6 . “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将5G描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增长领域”,并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2018年12月1日,应美国要求,加拿大警方在温哥华无理拘扣了H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孟女士,据悉,美国此举的背后原因在于中国5G技术的强大。H公司是目前唯一真正的5G供应商,在5G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明显,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25份5G商业合同,并已出货了逾1万个5G基站,预计今年H公司总营收将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H公司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把H公司排挤出美国市场,又施压盟国拒绝使用H公司的电讯产品,妄图将H公司从发达国家市场中完全排挤出去。我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对于侵害中国公民正当权益的霸凌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管,明确地表明了中国政府在维护身处海外的中国公民合法权益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美在该事件中的较量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7 . 你换过手机吗?你的旧手机去哪儿了?某校“模拟政协”社团的同学对手机的回收利用问题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材料一   据《人民日报》数据显示,我国消费者平均每18个月更换一部新手机,全国每年废弃手机约1亿部,废旧手机存量达10亿部,而回收率却不足2%,远低于日本、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整个手机的重量35%是被金、银、钯、锡等各类贵金属占据的。一吨金矿可以提炼50克左右的黄金,而一吨废旧手机可以提炼150克左右的黄金。
废旧手机中含有铅、镉、汞等有毒物质,如果处置不当或随意丢弃则会导致大量的环境污染。据报道,一块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可污染6万升水,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我国被回收的手机中,极少数进入正轨拆解企业,多数流向小作坊,他们把手机拆解后,直接用“王水”(硝基盐酸)提取黄金、银、钯等贵金属。小作坊把提取后的废酸液以及其他剩余残渣基本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扔掉,期中的铅、镉、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1)模拟政协指导教师在模拟政协选修课上让研究小组组长介绍自己本组选题的理由。根据上述资料,假如你是这个研究小组的组长李钰,请以发言稿的形式,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释你们小组为什么选择手机回收利用这个议题。

模拟政协指导教师听了李钰的介绍后,认为该小组的研究议题很有价值。同意小组立项研究该课题。
李钰: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
老师: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是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李钰带领小组同学开启了课题研究历程!
【文献研究】
材料二
日本:日本参议院修改了《家用电器回收法》,将手机追加列为可回收的范围。根据这项法律,手机生产企业和手机销售企业都必须承担回收和利用废旧手机的义务。
法国:政府起草了规范手机等电子垃圾回收的相关法令。电子垃圾回收遵循“谁生产、谁销售、谁使用,谁就负担相关环保费用”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根据该法令,所有新出厂的电子产品都须印有小垃圾桶标志,表示其生命完结之后可以回收再利用。电子产品生产商将作为回收主力,承担其产品未来的回收及循环再利用费用。
德国:负责回收旧电器的机构是各市区直属的市政企业。市政企业负责手机的回收再利用。 德国十分重视废旧手机的处理技术的开发,通过技术获得珍贵的金属资源,同时又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问卷调查】


【访谈法】
(2)访谈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研究小组发现大部分人选择将废旧手机存放在家里主要是因为回收价格太低、同时担心私人信息泄露。
(3)李钰小组进行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访谈法对手机回收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北京两会召开,你们小组所在社团获得了列席两会的机会。你们小组的提案可以由北京市政协委员完善修改,然后将其作为正式提案提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李钰组织小组成员放学后在教室进行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在黑板上梳理出了让手机“善始善终”的路径图:






(4)假如你是该组负责撰写提案的同学,请根据前期的调研和上面的路径图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撰写提案的建议部分。
2018-07-04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复习查漏补缺政治试题

8 .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语故事,如“田忌赛马”“国魏教赵” “塞翁失马”“刻舟求剑”“郑人买履”“邯郸学步”“揠苗助长”等,这些成语故事都包含着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非常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还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设计意图】基础检测(1--4):这部分选题考察学生对本课时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识别。达到到必备基础知识的简单、正确的再认和描述。

【设计意图】知识综合(5--7):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高考必备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概括能力。能对相关知识做辩证的比较,或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拔高训练(8--11):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高考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考察,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哲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象和某一观点做出分析、评析的能力,并能揭示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设计意图】开放探究(12--14):这部分选取的试题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的的深度考察,答案不唯一,调度多种知识,观照学生思维个性,注重考查考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
1.说说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什么关系?谈谈自然科学家为何如此重视哲学的作用,并据此说说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
2.《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说:生活中缺乏哲学思辨,会降低自己原本可以达到的理解高度。他为什么这样说?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唯心主义观点?为什么? 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是先有“形”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4.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
5.泰勒斯说:“你们可以认为我没用,但要说哲学没用,那就大错特错了。”请你说说为什么说哲学没用,是大错特错的。
6.(1)请你至少举出四个历史上曾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的中外著名学者。
(2)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科学是怎么回答的?
(3)在世界起源问题上,科学和神学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7.有人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8.运用哲学知识阐述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
9.运用“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解。
10.运用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
11.毛泽东说:思维和存在二者同一但又不能等同。谈谈你的理解。
12.哲学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思辨故事,如“电车难题”、“祖父悖论”、“薛定谔的猫”等等。请小组商议,任选一则哲学故事,搜集资料,向同学们介绍该故事并谈谈你们的看法。(小组分工合作,鼓励PPT图文、视频等多样形式,分享时间6-8分钟)。
13.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以“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50个左右。
14.思考探究:
(1)纵观人类历史,有三个字,让诗人去翻开无字天书,让哲学家去古希腊广场寻找真相,让探求者去寻找神谕,这三个字便是“我是谁?”。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鲜艳起来,便可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请从自身体验出发,思考: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
2023-09-2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多问必修4: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单元第一课)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世界各国日益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成为更具黏性、依赖性的经济联系体。近年来,美国政府视中国为威胁其霸权的主要对手,坚持“冷战”思维,对中国推行全面遏制政策,在经济上与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人为“筑墙设垒”,企图构建自己单方主导、排斥中方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此,中方多次指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惠互利,不是零和博弈。强推“脱钩断链”,完全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只会损人不利己。以美国最为著名的科技巨头英特尔公司为例,该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已经显示,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因为拜登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而高歌猛进,反对出现了“历史性崩溃”。据报告显示,英特尔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40.4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05.28亿美元相比下降32%;净亏损为6.61亿美元。

材料二   美国近段时间被债务违约和经济危机等麻烦缠身,迫切希望中国能伸出援手,帮助美国缓解这些麻烦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美国在经济上想寻求中国帮助,行动上却对华挑衅。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8月27日访华之前,不少议员们还警告她不要发出任何软化对华出口限制的信号,特别是关于芯片的限制。他们给雷蒙多写信说:“我们敦促你在出访前公开澄清,美国的出口管制是不容谈判的,中国应该期待美国在未来实施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出口管制。”

对此,有关人士指出,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美国才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此一来还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中国,甚至想反客为主,损人利己,中方自然不会答应,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说明美国政府的做法行不通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矛盾律知识,说明“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道理。
2024-01-27更新 | 251次组卷 | 3卷引用:模块一:基础夯实专练 专题七逻辑与思维
10 . 下面是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期一个矿工的儿子和他母亲的对话:“天这样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火炉呢?”“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父亲失业了,没钱买煤。”“父亲为什么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这段对话所说明的政治经济学道理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购买力降低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2022-08-11更新 | 37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周口经济开发区黄泛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