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20-21高三·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综合考虑各方面,抓住主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方面,而对某些个别现象如学习成绩偶有下降或上升,要舍弃,不予考虑。这是(  )
A.思维具有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B.思维反作用于实践的具体表现
C.思维如实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体现
D.思维凭借已有经验和知识,认识未知事物的表现
2 . 马克思强调“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真正的哲学必须捕捉到时代的迫切问题”,并使其升华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②认识客观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
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际出发去认识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3 . 对漫画《所谓“名牌”》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该行为会损害他人已建立的商业信誉,是不正当竞争的表现
②全是名牌实质是假冒“名牌”,是一种典型的“搭便车行为”
③该现象是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正常的经营行为
④网店给真正名牌作了免费的广告,更有利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 . 科研人员正在开发一种独特的系统,可以在“凝视”下用“意念的力量”来控制计算机。该系统建立在读取大脑磁场的原理之上,借助摄像机确定用户瞳孔的位置,并计算瞳孔聚焦在屏幕上的位置,用屏幕区域的凝视延迟取代“点击”鼠标,帮助残疾人使用计算机。材料表明(     
①重视“意念的力量”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③人的意念在科技辅助下可改造客观世界
④复杂的人脑结构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6-06更新 | 369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政治试题
5 .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下列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
②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是可以被认识的
③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依赖的
④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1-16更新 | 941次组卷 | 38卷引用:专题45 世界的物质性
6 . 诗写山水,不求形似,重在传神。“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轻舟”二字,轻轻一点,不仅表现出水流湍急、舟行若飞,也表达诗人激越腾荡的豪情。在这里,诗人的艺术创作(       
A.体现抽象思维的概念性和严谨性B.反映形象思维进行思想表达的情感性
C.表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功能相同D.说明思维能脱离客观的“形”的制约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现代考古学诞生以来,世界不同地域的考古成果已经表明,人类历史全球化的进程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久远。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中华文明离不开全球文明史的视野。新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走出去探知世界人类文明的奥秘,也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史迹中了解更为开放的中华文明。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是大势所趋,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必然。古代中国一直与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古代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不少外来文明的先进因素,如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马车等都是距今5000~4000年间从西亚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的联动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外国的历史和考古学资料,就难以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不了解其他古代文明,就没有开展比较研究的基础,也很难认识自身特质。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经历了从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考古学进入蓬勃发展期,考古学走出去掀起高潮。全国各文博单位积极主动奔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考古调查、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认识中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也具有重大意义。


(1)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角度,分析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意义。
(3)请就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两条建议。
8 . “柳”谐音“留”,在中国古代,送行者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人。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意思是说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行人不要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折柳寄情体现离别的状态,说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②诗人以折柳寄情,反映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③柳枝具有送别属性,反映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④柳条送人迎客,作为一种情感源于客观世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材料一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材料二   黑格尔: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

费尔巴哈: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杜威: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探究任务]
(1)材料一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谈谈你对认识的理解。
(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的观点?
(3)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实践有哪些特点?
2021-08-01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导学案》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0 .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针对这些意见建议所涉及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研究,并在草案修改中加以体现。回答下列小题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公开征求公众意见表明(   
①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②公民能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③畅通民意反映渠道有助于提高立法的透明度
④广大人民群众能依法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修改中采纳公众提出的意见(   
①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②旨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立法质量
③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日益发展为全民民主
④意味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公民权利在逐步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