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如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引用相关名言警句,比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这说明(     
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焕发着时代价值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
④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浸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 . 崇尚实干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秀品格,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许多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风尚的名言警句。
p“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
q“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r“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下列对上述判断认识正确的是(     
①p使用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②q使用了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③r使用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④p、q、r都使用了关系判断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某校高一(1)班开展“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 治素养”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加入其中。第一小组通过上网搜索、查阅报刊等途径,搜集法治名言、俗语。

序号名言、俗语基本要求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法立,有犯而必施”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

材料二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教育部决定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体现了我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决心。

(1)材料一中“名言、俗语”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要求?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4 . 下列外国名言谚语与我国名言诗词表达的哲理相同或相近的是(     
①独行快,众行远(拉美谚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阿拉伯谚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③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阿拉伯谚语)——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④宝石布满大地,不动手就到不了怀里(哈萨克斯坦谚语)——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我国的诗词、成语和古语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下列诗句、成语或古语与其所蕴含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问题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经典成语“自相矛盾”,为一思维规律的命名提供了借鉴。下列选项中违反这一规律的有(     
①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
②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但是我对一位哲人的名言深信不疑
③这几天考试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④劳动创造物质财富,教师辛勤劳动,所以教师创造物质财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