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政治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下列成语或名言警句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是(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 . 我国流传的成语、俗语、名言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出自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说苑》,这一名言启示我们(       
①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③适时促成质变才能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④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12-27更新 | 241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全国通用版)
21-22高二下·浙江温州·期末
3 . 适当的引经据典可以阐明透彻的思想。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法”的理念,留下了不少关于法治的名言警句。下列最能说明“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的古语是(     
A.公生明,廉生威。——郭允礼
B.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C.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
D.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张居正
4 .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书生动讲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文章和谈话中所引用的中国古代名言名句和经典故事,反映了他从中所汲取的治国理政智慧与理念。下列古语与党的执政理念相符合的有(       )
①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②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④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 .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谚语、俗语、成语和优美诗句,它们富含着深深的哲理。下列俗语、成语与其哲理分析对应正确的是
①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维与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③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④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18-11-15更新 | 3498次组卷 | 20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齐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请列出1条与上述漫画“变废为宝”蕴含的哲理相符的名言警句。
(2)阐释“变废为宝”所蕴含的矛盾观的相关原理,以及它给我们学习、生活的启示。
2023-05-07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7 . 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严师出高徒……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材料二   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我国是一个国的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从中长期看我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粮食浪费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涉染问题绝对不可小觑。我国有14亿人口,每个人每个家庭节约粮食还是浪费粮食,加在一起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要绷紧粮食节约这根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实现节用裕民、节俭兴国。


(1)结合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我国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必要性。
(2)某班准备举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主题班会。请收集两条能体现这一主题的名言警句。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 中国思想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说,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时指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好好挖掘大运河文化,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阐述新时代应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深入调查研究 求解科学决策】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注重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现实中,真实的情况往往被表象掩盖、受距离阻隔,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也只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把握问题实质和矛盾规律,才能“求解”出科学决策。调查是全面、客观、准确掌握情况的过程,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得出正确结论;研究捋得顺、析得透,就能把客观规律把握得更准确、认识得更深刻。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知识,阐述“调查并不自然产生科学观点”的道理。
(3)从内外因两个角度,各写一条宣传标语(或名言警句),营造重视“崇德修身”的良好氛围。
2024-03-28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10 .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等。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引用相关名言警句,比如,“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这说明(     
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需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焕发着时代价值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
④人们的法治意识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浸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3-11-2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