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影响的来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为了让学生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某校设置了以“拒绝‘舌尖上的浪费”ˈ为主题的入学体验课程——背古诗、认粮食、玩转盘……学生们通过闯关游戏集齐四张“粮言粮语”奖励卡,兑换新生专属入学礼。这样做的文化生活依据在于(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教育形成的
②特定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观念
③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文明用餐,杜绝浪费”……在各地餐馆、食堂等场所,随处可见这样的提示语。这一做法是基于(     )
①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对受众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人的完美只有在文化的熏陶中才能实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12-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理14中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2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担起未来的80后乡村教师张玉滚……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爱国情怀所激发的社会向上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明亮,让祖国变得繁荣富强。

材料二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舞剧,不生硬、不尴尬的太少了,《醒·狮》做到了雅俗共赏,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情怀完美结合。”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国际舞蹈季于2019年6月25日启幕,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历史底蕴的舞剧《醒·狮》作为开场舞蹈再次赢得了观众的认可。《醒·狮》是我国第一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民族舞剧,2018年公演以来,好评如潮的《醒·狮》已成为新时代传承岭南文化、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名片。随着《醒·狮》公演场次和观众好评的叠加,传统非遗项目醒狮也再次焕发新的生机。“醒狮文化生生不息,醒狮气脉代代承传。我们一直想做醒狮题材的舞剧,但直到2013年在一次采风调研中才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明确了以醒狮表现民族觉醒的核心主题。”广州歌舞剧院院长、总导演史前进表示,如何将传统非遗的魅力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舞剧编创的难点所在,为此他们花了不少心思。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曲风、广东狮鼓、木鱼说唱……《醒·狮》中的舞蹈设计几乎都能找到其文化“出处”。此外,该剧还将民族舞蹈与广东狮舞相融合,将南拳马步和广东醒狮特有的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技巧融入舞蹈语言,大开大合、刚柔相济,炫酷的观感体验无不体现着编创人员的智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说明舞剧《醒·狮》的成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启示。
2021-12-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理14中用)
4 . 文学是时代最直接的反映。在盛唐时代的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华美;而从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唐盛极而衰的真实历史。由此可知(     
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古代诗词总会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
③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时代烙印
④诗词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10-22更新 | 539次组卷 | 1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1高三·广东·开学考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4月,江西省教育厅开展“红色走读”活动,组织大学生登录平台参观学习。借助电脑、手机等终端,“身临其境”畅游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24个展馆,在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AI、VR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让红色教育更加普及。

通过参观数字展馆、品读红色故事、打卡红色足迹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截至4月10日,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的访问次数接近7000万次,网站留言量超过3万条。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江西省为什么开展“红色走读”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 .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近年来,古风日渐兴起,汉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或云鬓轻挽、裙裾飘飞,或娉娉袅袅仙气飘飘,或高冠环佩、风度翩翩……这些身着古装置身花海、竹林、古建筑等风景里的年轻人,成为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线。古风的兴起(     
①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②表明民族传统文化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
③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记忆
④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了生活中的美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原因。
8 . 中国人讲究“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西方人则认为,“你敬我一尺是你怕我,我再欺负你一丈;你给我一滴水是神让你给我的,剩下的一瓶水也应该给我”。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③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9 . 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古村落进行拍摄,以生活化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真实再现中国古村落的人文故事。《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唤起了无数海内外华人的家乡记忆。材料说明了(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具体的、有形的
③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创造的功能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1-01-03更新 | 428次组卷 | 29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理)
10 . 在唐诗里,我们可遇见忧思中的李白,登上凤凰台一抒惆怅;在宋词里,我们可跟随辛弃疾的步伐,感受沙场秋点兵;在元曲里,我们可在关汉卿的锐利目光下,观察世间百态。由此可见(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④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