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影响的来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远离都市车马喧,偷得浮生半日闲”。近年来,很多寺庙开展住宿旅游项目,游客参加寺庙住宿旅游,远离都市喧嚣,清晨听着鸟儿的鸣叫醒来,看僧人进行早课、禅修、抄经、冥想等活动,在体验佛教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释放。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自觉、能动地选择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③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④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12-19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政治试题
2 . 每个学校都特别重视文化墙建设。学校就是想通过一点一滴的文化墙建设,对自己的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C.文化氛围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D.人们对文化的感受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
3 . 根据教育部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并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各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行教育职责。该通知(     
①有利于强化家长的教育职责,引导子女合理使用手机
②意在通过营造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影响人的行为
③旨在确保学生在校专心学习,努力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④利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10-17更新 | 663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西钦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文科)
4 . 为贯彻《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某校通过图片、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进行全方位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教室内外,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宣传卡、分类标识,这是同学们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小作品,意在让人人都知晓为什么要做垃圾分类、如何分类。这表明(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体验中自发形成的
②人总是能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向善尚美
③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0年4月,钦州市启动“全民阅读月”主题系列活动,组织了8场线上活动,8场线下活动,重点向特殊学校教育倾斜。对钦州市举办“全民阅读月”活动的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钦州市文化建设
②活跃图书出版市场,构建文化产业新格局
③使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④从根本上保障公民平等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日暮时分,人们来到河南濮阳仓颉陵,园内草木森森,高台空寂,不由得怀想千年前唐代大诗人岑参登临造字台时的心境。由此可见(     
①中华诗词可以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一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丰富成果
④中华诗词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 . “敢医敢言”的钟南山院士不仅为中央提供了决策参考,还为群众提供了防疫指导。他的“敢医敢言”源自深厚的研究功底、扎实的医学素养,更源于自幼父母给予的“当事实和权威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当然首先尊重事实,而不是尊重权威”的谆谆告诫。这表明(     
①实事求是的品质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③家庭文化氛围对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家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 . 许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把校训、育人目标等都书写在墙壁等醒目位置上,让“墙壁”说话,这主要是因为(   
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可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无形中发挥教育作用   
④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更有成效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9 . 一个“为你读诗”的微信公众号有几千万人关注。“为你读诗”是一个以诗歌为纽带,连接人与人的诗意生活平台,涉及文学音乐、美术、哲学等经典文艺术作品,参与者包括行政官员、行业翘楚与普通大众,为中国大众和青少年提供了兼有知识、审美和情感的诗意生活内容。这表明(       
①形式多样的文化决定者人们富有诗意的生活
②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起决定作用
④大众传媒发挥了文化传播、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 . “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①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0-07-11更新 | 3462次组卷 | 80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