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影响的来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安部、中央文明办等八部门于2020年11月4日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各地以“知危险会避险、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第九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材料   通知要求,各地要坚持融媒体发力,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加强交通安全正能量和公益视频互联网传播。要分析事故原因,梳理严重交通违法,采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当地违法、事故案例说法,将宣传融入生活化场景、日常化活动,积极倡导文明交通风尚,增强群众文明出行意识。同时要求积极协调中央级、省部级、地市级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社交、网络直播、出行导航、新闻资讯等新媒体平台,集中推送“全国交通安全日”内容。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通过各种方式集中推送全国交通安全日内容”这种做法的必要性。
(2)请你为号召大家加入维护交通安全的志愿者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2021-05-1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高中生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坚力量。某校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决定开展以“知党情·强信念·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史教育活动。


请你为开展此教育活动写一份策划书。
要求:①阐明活动的目的意义;
②方案要素的设计要紧扣活动主题;
③150字左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要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讲好革命故事。

2020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升级,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延安文艺纪念馆等建成开放,“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2020”成功举办,“追寻先烈足迹”“闪光的记忆”等主题宣传栏目陆续推出。

2021年,国家文物局将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推进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对外开放、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展示。实施一批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藏品保护展示项目,推出一批建党百年线上线下主题展览,推介一批革命文物精品除列展览……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说明保护和利用好革命文物的现实意义。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提出建议。(三条即可)
2021-04-28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5 .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央视推出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通过找寻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宗族的故事,探索、发现、研读着属于我们共有的文化过往,敲打着每一个游子、过来人的心胸,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这档节目的意义所在。
2021-04-28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新和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6 . 金秋十月,石榴飘香,淮北市第三届石榴旅游文化节于10月15日-18日在淮北市烈山区举办。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不仅弘扬了该市历史悠久的传统石榴文化,而且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淮北市突破煤炭资源束缚,积极发展旅游业,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创新推进石榴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初步建成了以榴园为代表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富裕、功能配套完善的美好乡村。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淮北市举办石榴旅游文化节的意义。
2021-04-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县龙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重视劳动教育的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汪洋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决定指出,为隆重表彰激励先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充分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说明党和国家表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原因。

材料二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2)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好“脱贫攻坚精神”?
(3)我市积极进行脱贫攻坚楷模宣传活动,请你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写两条宣传标语。
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3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红色基因教育传承,宿州市积极商讨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从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专展需求,构建4县1区大中小幼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亲子互动等形式,精准服务青少年发家讲座、理论学习、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评比展教育教学体系,引导广大青少年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全面的综合素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时代新人。


结合材料,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全面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的正确性。

10 . 材料一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略。习近平提出人命运共同体理念,并用中国的“和”文化来构建和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反复向世界阐释中华“和”文化,郑重表达中国的“和平”“和谐”“合作”的外交准则。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劳动的价值、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进行深刻阐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知识社会风尚和精技能型、持续性劳动大军,弘扬旁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至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浆品、。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旁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聚尚劳动、享受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和”文化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