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是党和政府推动城镇化的良性之策。但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及“商业旅游性破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纵横”两方面考虑发展文化的“比较优势”:一是“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中国也有对外开放的传统。二是“横”,中华文化特色明显,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如何通过“文化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城镇化”,广泛调查,深入论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和影响力,在做大特色的同时,把其推向周边市外,推向全省全国全球。这是城镇化建设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实现城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文化的“比较优势”的原因。
(2)结合材料,有人认为:“只要有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思想指导,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就能实现。”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对这个观点予以评析。
(3)请你针对在城镇化过程中应该如何保护地方文化写出两条措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8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赴甘肃考察调研,首站来到“一眼千年”的敦煌莫高窟。他指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2020年4月18日,为保护和开发好我们的国粹,敦煌研究院与华为联合推出了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游览技术。该技术采用华为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河图平台,利用数字敦煌的成果,为民众在参观莫高窟时带来身临其境的奇幻体验。既可以减少游客进洞窟时间,达到保护洞窟文物的目的,又增加了观众获得的信息量。可以让观众在洞窟外看到洞窟内详细的壁画内容,达到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平衡,也探索出一个弘扬敦煌艺术新的途径。

未来,敦煌研究院将与华为继续合作,依托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在该平台上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莫高窟艺术虚拟体验内容,服务于全世界喜爱敦煌艺术的观众朋友,让莫高窟的艺术走出洞窟,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敦煌。


(1)结合材料,说明科学技术对敦煌莫高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2)除窟外游览技术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进窟参观以外,请你就如何让世界更加了解敦煌提出两条建议。
2020-07-23更新 | 231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政治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如短视频、直播业、吃秀、抖音等等的发展,捧红了一大堆各类网红。而这众多达人中,李子柒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从酿酒、熬红糖、做糕点、烤全羊,到造纸、蜀绣、制墨、做秋千、做竹子家具……她的视频把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借助于现代视频制作技术与社交媒体呈现出来,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系列的创新,更具有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的力量,比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天然美食的青睐、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祖孙亲情的动容等,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窗口。然而,创新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李子柒每条视频巨量播放量背后,是笃信坚守的工匠精神指引下对内容的精益求精。在每一条视频背后,都是反复尝试和长期艰苦的付出。在这种“慢工细活”模式下,李子柒稳定地实现了高质量的作品产出。不论是劳动成果还是视频作品,李子柒都把“工匠精神”诠释到了极致,创作出了被网友称为能媲美“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精晶。正如央视这样评价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李子柒是如何讲好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
(2)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其合理性。
(3)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请结合实际就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出3条合理建议。
2020-05-3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本次集体学习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为此,首先要做出优秀的内容,只有做出受众喜爱的高品质内容,才能拥有参与全媒体竞争的砝码;要创新平台和技术方式,技术是打造融媒体产品的保障,也是媒体创新的根本;要突破传统新闻业务疆界和藩篱,重塑新闻生产和发布机制,让主流媒体通过机制创新抢占新媒体战场的制高点,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材料二: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这一代媒体人必须写好的“大文章”。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实事求是,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找准适合媒体特色发展之路。要把做研究和做新闻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新媒体的规律、新时代用户的使用习惯研究好、研究透。媒体融合不是拍脑袋,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笼而统之,它的发展必须以数据作为基础支撑,只有重视数据、提升数据的支撑能力,把用户的行为特征,才能使内容生产与用户紧密联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2)结合材料二,运用规律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说明当代媒体人怎样写好媒体融合的“大文章”。
(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超过8亿,其中手机网民占98.3%.全媒体时代,请就青年学生做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用户提三条建议。
2019-07-09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八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三(4月)月考文综政治试题(吉安一中、九江一中、新余一中等八所重点中学)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中央电视总台创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全社会热情点赞,好评如潮。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六个环节,以生动的形式、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推动了先进精神的广泛传播。

节目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典故,解读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等重要论述,显示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人民”这两个字的分量,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对古代仁政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节目《平“语”近人》引发全社会热情点赞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的哲学依据。
(3)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古代仁政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为如何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创新精神提出三条可行性建议。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月5日,2017年度中国好故事发布典礼在上海举行,现场发布了4篇2017年度中国好故事。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文化“走出去”无疑是一条“捷径”。“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是倡导者,也是行者。他坚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话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在不同国家的演讲中别具智慧的讲述,带来一股外交新风,重塑着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一定要注意消解对立思维,在尊重和理解不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开展对外传播,找到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尽最大程度表达开展对外交往和对外传播的善意。如此,传播效益才能得以最大化。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将中国的发展理念以人类普遍接受的故事形式传播出去。中国故事,顾名思义,既要有“中国”,又要有“故事”。如果缺乏让外国人理解的叙事方式、一味强调“中国”特色,便成了自说自话;而如果光讲“故事”而忽略传播国家观念,则会让对外传播迷失方向。只有将“中国”与“故事”两者紧密结合,对外传播才能选到积极的效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知识,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界更好认识中国。
(2)青年要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请你从文化交流的方式或手段角度,就如何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提出两条建议。
2018-11-07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崇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再次强调: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材料二: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截止2018年秋,全国已有14个省份进入新高考模式。选考制度是新高考改革设计的亮点之一,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职业志向、优势和高校专业要求从7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扩大了学生的教育选择权。

但事实上仍有许多学生并不依据兴超进行高考科目选择,部分学生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放弃物理等难学科目,这种状况将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为此,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对每个具体专业提出了“可选科目”和“选考要求”,为高校专业选科给出“官方指南”,也为学生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中国的高考改革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会有波折、有险阻,但相信依靠全体国人的智慧,我们一定能探索出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高考制度和形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的知识,谈谈应如何看待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
(3)某班以“高考选科”为主题展开讨论,请你为如何进行“高考选科”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8 . 按照基因理论,生物的一切遗传特征都被染色体上的基因忠实地记录着。所谓转基因就是把生物乙的染色体片断(基因)切下来,插入生物甲的染色体之中,使得生物甲具有生物乙的那种基因的功能。目前,一些科学家成为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支持者,他们的主要理由如下:一、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增产;二、与杂交作物只有量的差异,与传统作物“实质等同”,所以对人不应该有害;三、对生态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证明;四、转基因是科学,科学无禁区——“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
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因而怀疑甚至抵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一些人认为,科学已经由神圣的使命变成了一项职业,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科学家常常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其知识和影响力欺骗公众。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被写入其中。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全面客观、原原本本的对转基因的技术来龙去脉、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的风险,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1)从人的修养角度,简述“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你认为作为科学家应如何让公众相信他的道德感?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要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应坚持哪些辩证思维方法?
(3)想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请你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提出两项可行性措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1)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方案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列出12个方面的重点调研内容,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材料二   在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间,文艺工作者为坚定观众的文化自信而创作-不少作品以文化自信心为文化自强力奠定基础。如《唐宫夜宴》《芙蓉池》等系列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运用多媒体、融媒体等大众媒介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大众化表达方面走出新路:有的作品由文化自强的提升而返身夯实文化自信。如影片《长津湖》等中式战争大片,在全景式战争中突出我军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熔铸出现代中国人民家国同构、军民同心的强盛形象。展望当前和未来,文艺工作者将面临新的使命,这就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锐意推进文化自强,努力让文艺作品真正成为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强力的精神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回答为什么调查研究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意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