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印染手工艺。如今。采用蜡染工艺的服饰已经走上了伦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的舞台。近年来,贵州丹寨县利用蜡染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手工业、文创和演艺产业,带动了脱贫增收。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②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③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在于产业的发展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实现创新性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2-05-25更新 | 111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三模统考(5月)政治试题
2 .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超过1000公里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沿线车站“一站一景”,下图是是中国境内的西双版纳站和老挝境内的琅勃拉邦站。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     

①不同国家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②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合发展
③不同的设计理念决定了沿线不同车站建筑
④各地在文化、地理等方面具有各自特殊性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3 .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因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中传递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为国人世代传承,并在海外广泛传播。2020年12月,“太极拳”入选“非遗”名录,有助于(   
①营造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涵养刚柔并济的心性
②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开创文化发展崭新局面
④传递平和包容理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1-17更新 | 12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讲练测》【山东专用】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精测)
4 . 400多年前,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他与我国明代科学家李之藻结合西方科学和中国实际,创作的一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在中国地图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构成世界文化
③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世界各国的文化日益趋同
④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 . 历史悠久的老街区,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色。如今,很多历史文化街区秉承“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微改造理念,突出地方特色,留下历史和文脉,让人们记住了乡愁。“微改造”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     
①有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始终坚持了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③正确把握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恰当处理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 . 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主体建筑的灵感来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把“如意”的S曲线揉入跳台赛道剖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作“雪如意”,形成了对冬奥赛事独到的中国文化表达。这种表达(     
A.具有继承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承袭
B.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以中国“如意”寄予世界美好祝愿
C.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体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D.是独特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2021-10-25更新 | 542次组卷 | 31卷引用:《2021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讲练测》【山东专用】必修3: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精测)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这一理念已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探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的意义。
2021-09-28更新 | 423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文化生活主观题精练
8 . 2020年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掷地有声、情真意切,爱国主义精神、女排精神等词语振奋人心,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还向全世界展现了我们过去一年的非凡成就,国际社会赞叹我国人民共同致力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来源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②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
③中华文化的价值在文化传播中得到彰显
④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世界尊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9-14更新 | 882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十七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政治试题
9 . 为促进中蒙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传统友谊,2021年2月10日,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蒙古国记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等机构、组织共同主办的“金牛贺岁共度佳节”2021年中蒙新春线上文化交流活动,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拉开帷幕。本次活动(     
①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②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③扩大了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④体现出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1-07-18更新 | 17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届高三二模政治试题
10 . 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数百项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舞狮表演、川剧变脸让白俄罗斯民众接触到了中国民俗文化;《诗经》吟唱和汉唐乐舞表演将中国风吹至柬埔寨;傣、景颇、彝、佤、藏、阿昌等少数民族音乐跃动塞尔维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①具有其他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成果                  ④博大精深,具有独特标识和魅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7-11更新 | 239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