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3 道试题
1 . 用英文谚语“无需为打翻的牛奶哭泣”翻译中国成语“覆水难收”……英文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丛书用颇具新意的表达为外国读者理解中华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提供了新视角,搭建起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这表明(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要主动发声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③吸纳国外文化元素是文化交流互动的首要前提
④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7-1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 . 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i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1-07-07更新 | 54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10月)政治试题
3 . 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融合,并在交融过程中对中原地区的音乐美术、工艺建筑等产生深远影响;而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到欧洲后,受到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成为百科全书派中激烈的无神论者或自然神论者的有力武器。据此可知(       
①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走出去才能增强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及其兼收并蓄的特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 .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现在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明的冲突”,即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     
①没有看到文化在传播中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肯定了了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否认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④否认了世界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国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各国文化的交流是世界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各国文化融为一体增进文化理解与借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 .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大暑期间有不同的食俗,如广东省有吃仙草的习俗、台湾省吃凤梨、福建莆田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湘南湘西北则吃童子鸡、山东鲁西北喝羊汤。大暑期间,各地的不同食俗(       
①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③受各地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④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近期有一篇《不做民族文化的绝响》的文章,写的正是创造于遥远年代的建筑已经在一次次隆隆作响的城镇化进程里再难寻觅其影像,传统古村落所蕴含的传统建筑风貌、地方文化习俗等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必须加强保护。这是因为(       
①保护传统古村落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传统古村落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③加强传统古村的保护可以给相关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④传统古村落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1-05-20更新 | 117次组卷 | 3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学考班)
8 . 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900多年历史的桑园围,至今仍在发挥防洪、灌溉、排涝、水运、养殖、种植等综合水利效益围内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奠定了岭南水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孕育了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对现代经济、文化、农业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这表明(     
①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③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水利文化有包容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 . 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战“疫”中,中国接受了来自多个国家的物资捐助,也推动了国家间的友好往来。日本在捐赠给武汉的物资上印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一时间在国内微博、朋友圈刷屏。历史上,鉴真大师曾被此偈打动,遂决心东渡弘法。由此可见(     
①中日文化同根同源,相互包容和理解
②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又可以影响政治
③文化认同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
④不同民族的人们具有相似的文化情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春节,是世界感知中国“和”文化的重要节日,而中国“和”文化推崇相互包容的社会观,契合了当前各国人民对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需求。疫情当前,不少国家将春节庆祝活动转移到线上,辞旧迎新的喜庆祥和、和合美满的浓浓暖意给正在同疫情作斗争的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慰藉和希望。由此可见(     
①中国“和”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
②“中国年”正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认同
③不同文明在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完全和合共生
④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美好生活离不开“和”的力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1-04-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政治-学科网2021年高三5月大联考(广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