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德经》强调“无为无不为”“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天、地、人四个最大中,人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照自身规律运动,而不是人为地妄加干涉。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我们应从古人的自然观中汲取合理养料,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习近平指出,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国际社会应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进行阐释。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3)请就国际社会如何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提两条建议。
2024-01-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果要问春节期间有哪些文化节目迅猛“出圈”(意即火了、路人皆知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应该是榜上有名的。

《典籍里的中国》舞台上,秦朝博士伏生对于妻子的怀念和对战火逃生的追忆,不仅是简单的史实描述,还可以感受到试图联通古今情感与价值观表达的努力。《唐宫夜宴》节目的细节处处讲究,有趣之余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演员们的穿着与妆容完美复现了盛唐别样的审美风姿,使观众真切感受到唐代服饰文化之美;唐三彩、鹤莲方壶、簪花仕女图、五牛图等文物元素在舞台的集中呈现,为节目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唐宫夜宴》的惊艳和“伏生护书”的动情,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多场景变换和舜美设计等舞台创新,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黑科技”,让古今对话成为可能,让“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有了物质基础,也让时空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

从这两个节目的热播中还可以看到,大屏和小屏都是一种传播手段,可以实现融合与互动,让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短视频成为“出圈”的胜负手,传统电视节目中需要针对短视频专门设计动情点和传播点;而长视频则具有完整的知识信息和多元的表达空间,适合集体观看。事实说明,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平台可以平衡不同传媒之间的既有优劣势。只要把握文化发展规律,锐意创新,传统媒体就仍有机会在移动互联网的新舞台上大放异彩。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这些节目何以“出圈”。
(2)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角度,说明大屏和小屏融合互动所蕴含的哲理依据。
(3)增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需要喜闻乐见的形式。请你围绕此主题拟定三个具体形式。

3 . 在全国掀起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热潮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推出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此剧让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秦汉单元的明星文物——击鼓说唱俑,穿越两千年,“活”在国博的剧场上。

所谓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本质是现代人理解、复活古代人的智慧创造。《盛世欢歌》活态创演的特色,恰恰在于“融”和“趣”。该剧既有古老与年轻的交融,也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同时,抓住了说唱俑最大的本领——有趣、喜乐,无论个人经历如何起伏,他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把快乐带给观众。

舞台上时而热闹非凡的市井百戏,时而正襟危坐的朝堂激辩,时而幽默的对白,时而高昂的唱词,引发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叫好声。传统的杂耍、说唱、戏曲等表演艺术与现代话剧、歌剧、音乐、舞蹈、相声等艺术融合,将东汉说唱艺术中的诙谐和其蕴含的乐观精神,通过年轻演员传承、复活、展现给观众,让静谧两千年的文物在国博的舞台上“活”了起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盛世欢歌》是如何让文物从历史中醒来的?
2023-07-27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性的一年,贫困地区不仅需要经济扶贫,还需要文化扶贫,某“文化扶贫小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们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层面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文化进农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更多致富技术;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某“文化扶贫小组”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2022-03-04更新 | 94次组卷 | 23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二地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政治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场疫情,让中国人迅速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如今也正在改变我们关于吃饭的风俗习惯。

共食还是分餐?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觉得,中国人天性爱热闹,围桌共食是中国上千年的传统习俗,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讲究亲情,一家老少围桌而坐,举箸共食,边吃边聊,其乐融融。也有人认为,共食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已经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放弃;分餐确实能够降低(不能完全避免)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标配。

但人们习惯的共食与分餐制并不绝对矛盾,我们可以用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的方式来共食。公共餐具的使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策略,这种技术上的选择既保留了以共食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又能避免个体之间的交叉传染。


“公共餐具的使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策略”,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一些乡村仍存在留不住乡情、记不住乡愁,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习俗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文化,是农村精神家园的底色。习近平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在农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摒弃铺张浪费、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和文明乡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2)请你为乡村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两条活动建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扫墓,祭祀祖先,镇终追远,聊表思念,这是中国式亲情的优良传统。随着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鲜花、植树等绿色祭祀方式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烧纸、焚香。“烧一片纸,不如添一片绿”,集中祭览、网络祭祀、追思会等新型祭祀方式也渐成风尚。
(1)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8 . 第二季方言大赛用当下的时尚、流行元素对方言进行包装,既能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又能够以多元、新鲜的形式让古老方言呈现新气象。考题除接地气、讲人文之外,还融合各地特色、人文风貌,出题方式上既体现评弹、白局等各地传统曲艺,也有rap、老外游江苏等新风尚元素的融入,各地热心观众通过外拍短片出题,让乡音乡情醇美难忘。
依据材料,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9 .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16-12-12更新 | 253次组卷 | 21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政治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曾几何时,学会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门路。几千年来,祖先给我们留下无数让人惊叹的手艺。而随着时代发展,许多老手艺已经渐渐消失了,只留在记忆里。
记忆中,爆米花是道流淌的风景线。一个简易的小火炉、手摇吹风、旧式葫芦形的铸铁炒锅中间粗两头小,一头还连着一块压力表、自制的长筒麻袋……那个年代,爆米花很受欢迎,每当师傅来家门口做爆米花,一大群小孩都会前呼后拥地跟着。“嘭”的一声巨响,随之飘来的是淡淡的麦香味儿、米香味儿和蚕豆香,于是不由得加紧脚步,也去凑个热闹。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爆米花,已经被高压锅炒的新型米花所代替,传统爆米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那个清贫而节俭的年代,手艺人就是手变万化的魔术师,给了孩童和生活无数的欢乐。然而随着物质的繁荣,在“传统”和“现代”的竞争中,老手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许它们成了现代文明的弃儿,但却屡屡敲打我们的内心.老手艺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情感,甚至宗族间深厚而绵密的传承。虽然人们自身也在古老与现代的文明撞击中作着无奈的选择,但是那些手艺依然被我们眷恋和守望。
 (1)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为什么依然眷恋和守望那些老手艺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解读“也许它们(老手艺)成了现代文明的弃儿”的原因。
(3)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就如何保护老手艺提两条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