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3 道试题

1 . 近年来,沉睡的历史人物、文物频频“出圈”,博物馆文创让文物“活”了起来。比如三星堆博物馆上线了“古蜀萌娃”系列表情包,神秘的青铜面具变身萌娃,引发年轻网友对古蜀文化的关注;敦煌博物馆引入AI识别技术,助力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以此为基础创作数字动画剧,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了壁画故事。虽然博物馆文创发展势头良好,但一些开发工作者缺乏对人民需求的关注,导致某些文创产品创新难以激发市场购买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博物馆文创如何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了中华经典诗词,让人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这不仅唤起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引发了一轮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节目播出后,在网易云课堂上,有关古诗词教育类的课程,点击率迅速上升,其中《文青速成——读诗赏句学修辞》已经有2万多人选课。对于这股热潮,专家指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要善于甄别,其中不乏糟粕。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这种文化益智类的节目形式最早是引自美国ABC第三频道的《幸运转盘》,引进之后,我们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实际进行创新。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创意,借鉴了古人的“行酒令”游戏,惊险刺激:百人齐通名诗佳作,在声光舞美的配合下,别有韵味。节目寓教于乐,以文化传播为己任,堪称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但也有人认为节目不应只是对诗词的背诵,而也应有诗词的创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计词文化。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中办和国办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而中小学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中国古诗词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电视工作者应怎样创作“广受观众好评和人民认可”的优秀作品。
(3)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学校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几点建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第十六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次在“云端”举办。“云上文博会”11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设立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示展销专区,重点展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转化利用成果,突出非遗技艺的活态呈现和传承。

水族马尾绣、苗绣、宋锦、雕漆、蜡染……80多项非遗技艺在现代物品上焕发新彩,设计的赋能功不可没。陕西国家级非遗剪纸技艺将“龙凤呈祥”的中国传统元素以剪纸形式呈现在皮包上,让普通箱包成为文化传播载体,让从前只适合节庆婚礼场合的元素受到当代年轻人喜爱。观众在线上看到的VR展馆全景还原了线下展厅,展示了登上过国际舞台的非遗箱包等。通过传播载体和技术创新,这些非遗转化成果在国际上大受欢迎。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分析“云上文博会”是如何助力非遗从深山走向世界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从《龙门金刚》到《只此青绿》,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绝美中国元素一次次令世界惊叹。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国风”已成为一种潮流,在年轻人中大受追捧。

在国风潮流的背后,既是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也是传统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4K高清直播、XR和VR等技术的运用,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让人们能够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拉近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另一方面,专业人士的创作、草根社群的活动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相互交融,促成了众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爆款”和时尚品牌,推动国风从小众文化逐渐流行起来,使“国潮”成为时尚。

国风的流行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表现,也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自己的道路注入了新鲜动能。在为此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封建糟粕借着国风的潮流沉渣泛起,一些庸俗文化也伪装成“国风”招摇过市。如何使国风潮流“不退潮”,我们还需要更多思考与探索。


(1)有人认为,封建糟粕和庸俗文化借机复苏说明国风的流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倒退。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认识。
(2)为号召同学们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即将组织“国风小小传承者”主题活动。请你为这一活动撰写两条标语,要求主题突出,朗朗上口,每条在20字以内。
2022-05-0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5 . 材料: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到了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截至2020年3月23日,在全国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但中医药在传承、创新方面存在着问题: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而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中医西化”和“以西律中”的现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工作必须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该如何实现中医药的守正创新。
(2)请你为传承中医文化拟两条宣传口号。
2022-03-0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代表、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十九大记者会上表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文物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材料二   南平历史悠久,是闽江源头、“双世遗”武夷山所在之地、朱熹宋慈故里、山水生态之城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闽北传统村落保护的形势严峻,部分文化遗产处境濒危。为此,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闽北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扶持力度。议案指出,闽北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统建筑规划布局的经典理论和精湛的建造技艺,集中展现了闽北特色风情,体现了闽北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文化。

材料三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凝聚了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民法典整合了新中国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高度重视“习惯”、“公序良俗”的作用,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保护民事权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将诚信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在体系结构上,民法典通过使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贡献出一个崭新的民法典编纂结构;在立法技术上,民法典详细规定权益保护、平等、意思自治等8项基本原则,这些都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出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闽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理由。
(2)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的《民法典》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021-10-27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仁寿县铧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玛纳斯》是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堪称“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我国努力,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保护传承好《玛纳斯》,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传奇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七代带领柯尔克孜族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上经久流传。柯尔克孜族群众以玛纳斯的故事为题材,在古代传说、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伟大英雄史诗《玛纳斯》。

传统的《玛纳斯》口耳相传。随着时代发展,《玛纳斯》表演形式不断变化、丰富,1984年《玛纳斯》第一次从草原搬上舞台。此后,《玛纳斯》以二重唱、合唱、弹唱、对唱、表演唱、歌剧、舞剧等不同形式与观众见面。2022年4月6日,历时10余年努力,8部18卷23万余行、2000余万字的《玛纳斯》汉文全译本首次发行。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贡献。
2023-08-30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必修四第八课第一课时随堂练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夜幕降临,广州江南大戏院里,座无虚席,观众们等待着广州粤剧团的传统粵剧剧目《白蛇传》开演。为让古老粤剧增添青春色彩,近年来广州粤剧团与时俱进、求新求变。《鸳鸯剑》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经典剧本,如何把老剧本改编出新意,需要下大功夫。广州粤剧团在改编中直面痛点,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声乐唱法、在音乐使用上结合时尚元素;剧组在编排中增加了武戏场面,多了一场小旦踩跷;此外,在音乐配器方面,把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戏曲的梆黄相结合,主题曲《剑歌》的编曲则加入了钢琴,使传统老剧唱出了新味道,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表演结束,直到谢幕、散场,许多观众都不愿离开,这就是艺术带给人的心灵震撼。要让古装剧更适应现代审美,与时俱进,不脱离现代人的思想与价值观,才有感染力。

“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是剧团一直坚持的理念,粤剧团团长吴非凡认为,让孩子成为粤剧艺术的接力者,打开他们的艺术视野,让岭南文化在孩子们中间薪火相传,就是让粤剧焕发活力的最好方式。


古老粤剧赋彩生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老剧是如何唱出新味道的。
2021-03-09更新 | 209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9 . “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生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文化一脉相承,内涵更为丰富,思想更具包容性,向世界展示“和”的精髓,讲述“和”的故事,传播“和”的智慧。



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如何把“和”文化发扬光大的。
2022-01-1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福建泉州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南音活态传承。一是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阶段非遗传承体系。自1989年“南音进校园”计划启动以来,泉州已有20万名中小学生学习和接触南音;泉州师范学院于2003年设立了南音专业,首次将中国民间乐种引入高校专业中,培养既有音乐理论基础又懂得泉州南音演唱演奏的人才。二是民间社团积极开展南音表演。泉州有近400个民间南音社团,经常面向民众举行小规模演出,极大促进了南音在民间的繁荣发展。三是融合电音创作新歌,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部分年轻人将电子说唱等现代音乐元素与南音混搭创作出新曲目,如泉州本土乐队“Double明_不清新偶像团体”的混搭曲目《直入南音花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引发广大网友关注。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2)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泉州促进南音活态传承的合理性。
2022-06-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州下辖六县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